我国古代养生学家对于睡眠方位有一定的论述。《四时调摄论》言:“秋七月……生气在午,坐卧宜向正南……仲秋之月……生气在末,坐卧宜向西南方,吉……季秋之月,生气在申,坐卧宜向西南。”又引《书》曰:“秋三月卧时,头应向西,作事利益。”都指出秋季坐卧宜朝西南方。而秋季头向西也是应秋气旺于西方之理。因此,应秋时所旺之气而卧,以顺应自然,协调阴阳。
②右侧方形卧
曾有人向许多长寿老人调查其睡眠姿势,结果表明:他们一般呈侧卧,而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卧如弓。”正确的睡眠姿势为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放松,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变动,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松,胸部受压最小,不容易出鼾声。中医认为:侧身屈膝而卧,可使精气不散。孙思邈曾说:“夜卧常习闭口。”目的也在于使精气内存,不散。因此,秋季睡眠姿势更应以此为宜,且不宜张口呼吸,以助秋季养收之道。
除此之外,秋季睡眠姿势的选择也须因人而异。如有些疾病患者却不宜采用右侧卧的方式。
有报道指出:脑血栓患者,侧卧会加大血流障碍,易导致血栓再发,而宜仰卧。胃溃疡患者,右侧卧.会大大增加胃部流向食管的酸性液体的回流量,引起胃部灼痛.而宜左侧卧。高血压患者.宜加枕平卧,枕头一般高15厘米左右。肺气肿患者,宜仰卧,头部略高,双手向上微伸,以保持呼吸通畅。心衰患者,则宜采用半卧位,等等。
(4)切勿懒床贪睡
秋季也应避免因气候的凉爽而懒床贪睡。秋季懒床贪睡危害很多。因睡眠时间过长,降低了心肌及全身肌肉收缩力,破坏心脏活动和休息的规律,时间久了使心脏收缩乏力,全身肌张力降低,导致身体衰弱、无力,肠道蠕动减慢,机体抵抗力下降;而早晨卧室中积蓄着一夜机体排出的废气,空气混浊,影响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又加上空气中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粒,会使秋季赖床贪睡的人更易发生感冒、咳嗽、咽炎、便秘等。且懒床贪睡又使昼夜有规律分泌的身体的激素失常,兴奋中枢受到抑制,更会加重秋季心情抑郁的症候。
3.顺应秋季6节气的衣着顺应秋季6节气养生的衣着有以下一些要求。
(1)秋不忙添衣
秋冻,就是“秋不忙添衣”,但这要看情况灵活掌握,不能死搬教条。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衣被要逐渐添加,但不可一下加得过多,捂得太严。晚秋,“月落乌啼霜满天”,穿衣可略少,有意识地让人体“冻一冻”,但要有限度,以自己能接受,不会“冻”出毛病为度,这样可避免因多穿衣服产生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秋冻”也是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也为冬季藏精做好耐寒力的准备。这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
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这也是对“若要小儿安,须带几分饥和寒”的印证。其实,成年人在秋季也需略带寒,只是这个“寒”自己应严格掌握。至于老人就要十分谨慎地根据自身情况来定了,但缓慢添衣还是可取的。
另一方面要注意初秋切勿过度御寒,把自己严密包裹里三层,外三层。天刚有凉意,外出时再加棉帽套头,口罩捂嘴,以为这样便可平安无事,岂知这是在削弱自身的抵抗力和耐寒力,使身体变得弱不禁风,成了温室花果,三天两头感冒发烧。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例如睡觉不要盖得太多。多盖容易导致出汗伤阴耗津。各种运动锻炼,如打球、爬山、散步等,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有效方法,应长期坚持不要间断。
耐寒锻炼十分重要;耐寒力是抵御疾病的一种抗力,尤其在冬季列重要。耐寒锻炼应始于初伏,可循序渐进的坚持,从冷水洗脸、擦身,到冷水浴,直到冬泳。
“秋冻”还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只是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常言道:“出门须防三、九月”。初秋的天气变化无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在深秋时,风大天凉,凄风苦雨,冷空气势力日渐增强,有时气温还会下降,甚至提早出现下雪天气,最易使人受凉感冒。不仅出门在外要注意防寒保暧,在家也应随时预防着凉。此时若再偏执“冻”,不添衣服,那就有违“秋冻”的原意了。
(2)秋季穿着七须知
①秋装要宽紧适度,长短大小适宜,穿在身上使人感到舒适。另外,秋季不宜露臂、露胸、露腿。
②秋季的外衣裤应用纯丝或纯棉织品或混仿品为面料,既可防秋凉,又能防燥热,质地柔中有刚、软中有硬,穿在身上爽身也气派。
③秋季的内衣裤要求面料柔软、清润,如丝绸、不过浆水的软胎棉布。男性内衣要紧中有松、狭中有宽,内裤要紧松适中;女性的内衣要上紧、中松、下紧,内裤宜紧。女性内衣袖子要紧,中松,手端宜紧,男性内衣袖子上下宜松些。
④秋凉切勿急加衣。老年人可适时加厚衣服。秋天的早晚都凉,千万要注意别让“背”和“心”凉着;必要时,可先穿上夹背心或毛背心。
⑤由于秋季出汗较少,一些人对贴身衣服的换洗就不太勤了。其实,秋天,皮肤易干燥、脱屑,更应定期换洗。
⑥要爽脚,不能闭脚。老年人不要穿高跟的硬底鞋,鞋要宽松些,不能紧、窄。
⑦透气护肤性能好的袜子有保护皮肤、防秋燥作用,忌穿化纤袜子。
4.顺应秋季6节气的性生活秋季6节气气候转凉,性生活应该顺应秋季6节气阴精内蓄,阴气内收的养生需要,遵循以下要求:
(1)独卧是守真
民间有“中年异被,老年异床”之说法。早在我国古代,养生家们就把独宿作为节制性生活和养生保健的措施之一。孙思貌说:“秋冬阳事,独卧是守真。”说明秋冬分床而卧,节制性生活,有利于保养人的真气(精气),与秋冬收敛、潜藏的特性相适应。
(2)蓄养阴精
《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秋冬养阴”就是要求人们在秋冬之季,顺应自然界秋收冬藏的规律,重视蓄养阴精。《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强调阴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而人体阴精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气秘藏则气足神旺,健康无病。能够注意秋冬两季蓄养阴精的人,来年春令就不易患病,否则有如明代张景岳所说:“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所以,秋季房事调摄应注意顺应自然主收主敛的规律,做到有所节制,避免房劳伤肾,劫伤肾中闭藏的阴精。
此外,《宜麟策》中所说:“秋分杀气浸盛,阳气日衰,前后数日宜戒”等房事禁忌,可供参考。
(3)应防阳萎
秋季往往是男性阳痿发病率最高的季节。
据有关医学统计,1102例阳痿病人,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者共有772人,其分布是:秋季386人,占50%;夏季i16人,占15%;春季39人,占5%;冬季231人.占30%。说明在秋季阳痿病的发病率高。
阳痿是男性生殖器痿弱不用,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不能完成正常房事的一种病症。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国内的离婚案中,有5/4是由女方提出来的,其中有大部分是因为丈夫患有性功能障碍,尤其是阳痿。
精神因素是引起阳痿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约占发病总数的85%~90%。例如夫妻关系不睦,对女方怀有敌意,或夫妻间的性生活互相配合不和谐,没有得到理想的性满足,对性行为引起反感,导致阳痿发生。
性交环境不适,如一屋内多人居住,性交时有戒心或有顾虑,也可以导致阳痿。
也有不少人发生阳痿,是由于缺乏性的知识,心中恐惧,害怕性交失败而使女方不满意,于是就形成阳痿;或某次性交不满意,就误认为自己有阳痿等。由于这类人有疑虑或恐惧心,每次虽有性的要求,但到准备性交时,思想上又出现紧张、害怕、担心的念头,结果反而使勃起的阴茎软缩,不能性交。
除此以外,手淫过度及房事过度,也是引起阳痿的常见原因。房事过多,特别是重复性交,即一次性交时,又连续再性交,由于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引起阴茎勃起及射精。日久,勃起神经中枢呈抑制状态,就会产生机能性阳痿。还有一类阳痿属器质性,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得到治疗。
(4)七情劳伤忌房事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表现,其物质基础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情志的剧烈变化,不仅耗伤脏腑的精气,而且还会引起人体的气机紊乱,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由于秋季6节气自然界的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悲、思的情绪改变。因此,在秋季的房事养生中夫妻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愉快,在情绪过度忧郁、悲伤时应避免进行房事。此外,金秋是旅游的旺季,气候凉爽,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加,在远行疲乏或过度劳累、运动后大汗淋漓等劳伤的情况下,也应忌房事,以免在机体虚弱时再行房事,更耗伤精血,进而损伤脏腑,违背“秋冬养阴”、“秋养收”的原则。
(5)患病期、康复期应慎房事
秋季是旧疾好复发的季节,在患病期间或病后康复期应慎房事,重病应忌房事。传染性疾病、生殖或泌尿系感染也应避免性生活,以免耗损正气,使身体更加虚弱,疾病加重或影响病后的康复。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指出:“新瘥后当静卧……余劳尚可,女劳则死。”此外,病中若强行交媾受孕,不仅会损害双方的身体,还会导致婴儿先天不足,智力障碍或易患某些先天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如孙氏所言:“疾病而媾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既出胞脏……胎伤孩病而脆。”
(6)四期慎房事
妇女四期的房事,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是妇女房中保健的重要内容。秋季燥气重,人体精血多见不足。中医学认为,妇女以血为本。女性经期,精血下入胞宫以行经;孕期精血集中以育养胎儿;产期分娩失血耗气;哺乳期精血化乳汁以乳儿。因此,根据“秋冬养阴”的原则,以及妇女在此四期中精血相对亏损的生理特点,更因为冲任血海的相对不足,使妇女在此四期中呈现体质相对虚弱的状态,病邪容易侵入人体而患病。
因此,秋季妇人四期应慎房事。特别是经期、怀孕的前后3个月、产后百日应忌房事,《礼记·内侧》中就记载:“妻将生子……居侧室”,生子“三月之末……妻遂适寝”。对于孕期的其他月份、哺乳期也应节制房事、慎房事,避免损伤而造成不良的后果。
冬季的生活起居
冬季6节气是树木凋零、虫蛰冬伏、万物闭藏的季节。这时人们应注意“养藏之道”。起居也应以此为原则。
1.顺应冬季6节气的起居要求冬季6节气气候寒冷,人们的起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习惯,顺应冬季6节气的特点,具体地说有以下要求。
(1)立冬时节的起居要求
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立冬后,我国北方室内开始安置炉火或供应暖气了。漫长的冬季,长时间生活在使用取暖器的环境中,往往会出现干燥上火和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的现象。科学研究证明,人生活在相对湿度40%~60%、湿度指数为50~60的环境中最感舒适。
冬天,气候本来就十分干燥,使用取暖器使环境中相对湿度大大下降,空气更为干燥,会使鼻咽、气管、支气管粘膜脱水,使其弹性降低,粘液分泌减少,纤毛运动减弱,当吸入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时不能像正常时那样很快清除出去,容易诱发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干燥的空气使表皮细胞脱水、皮脂腺分泌减少,导致皮肤粗糙起皱甚至开裂。因此,使用取暖器的家庭应注意居室的湿度。最好有一只湿度计,如相对湿度低了,可向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板,或者在取暖器周围放盆水,以增加湿度。如在居室内养上两盆水仙,不但能调节室内相对湿度,还会使居室显得生机勃勃和春意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