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24节气与养生(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12007100000025

第25章 合理安排日常起居(5)

夏季气候炎热,空气湿度大,人体主要依靠大量出汗来散发体内热量。而大量出汗时,大部分汗来不及蒸发而留在皮肤的表面,其中又多被贴身内衣所吸附。因此,夏季穿内衣的禁忌不容忽视。

麻、丝.棉织品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湿性、排湿性、散热性,是热天最理想的内衣面料。夏天忌穿用涤纶等化纤物制作的内衣,因其透气性、吸排湿性相对较差,稍有出汗,内衣便发黏,热量不易散发,产生闷热、潮湿的内环境。随着湿度的增加,局部微生物迅速繁殖,使汗液中的尿素分解成氨,发出难闻的汗臭味;微生物的产物也使皮肤受到异常刺激,极易诱发痱子、皮炎。夏季内衣更应勤洗勤换,且应在阳光下晾晒。

4.顺应夏季6节气的性生活顺应夏季6节气特点养生对性生活也有一些相应要求。

(1)节制房事

夏季6节气气候炎热,阳气亢盛,人体的阴阳也与之相应。夏季暑气当令,暑邪常迫津外出,使人汗出淋漓,津液耗伤,而人体正气也随之外泄,故夏季人体津气极易受损。若房事调摄不慎,犹如火上浇油,雪上加霜,使人体阳气阴精劫伤更严重。《养生论》曾载:“人生命门属肾,夏月,精化为水,肾方衰绝,故不宜房色过度,以伤元气。”因此,夏季房事切勿过度,以防元气受损。《养性延命录》中说:“春,三日一施精;夏及秋,一月再施精”,明确规定了夏季房事的次数。今天看来,虽然不能机械地盲从,恪守一月两次的定数,但总的来说,夏季房事还是节制些为好。《广嗣纪要》所说:“夫妇交合之时,所当避忌者,……夏至阴生,真水尚微,此一年之虚也……令人天寿”等有关夏季房事调摄的禁忌,可供参考。

(2)加强固精

进入夏季,按照我国古代的房事养生原则,便应该开始适当控制性交次数了。因为天气日渐炎热,需要强健的身体才能适应这种气候,从而抵御各种病害的侵袭。

古人认为夏季应当半个月一泄精。古人所说的泄精与性交不是一回事,因为古人认为性生活应当是多交少泄的。可是现在由于工作压力大或是扰乱心神的事情太多,不要说交而不泄,就连不交而泄也大有人在。所以一进入夏季首要任务便是要加强固精的修炼。在此介绍古人的固精秘诀,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此法名为“金丹秘诀”,《勿药元诠》中记录原文如下:“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功,真阳不走。戍亥二时,阴旺阳衰之候,一手兜外肾,一手擦脐下,左右换手,各八十一,半月精固,久而弥佳。”歌诀中所说的意思是,一只手兜住阴囊另一只手摩擦,左右手交换各摩擦八十一回,可以使真阳不走,起到固精的作用。此法应当晚上九点至夜里一点练习,因为此时是阴气旺盛阳气衰弱的时候,此时用一只手兜住阴囊从下往上摩擦,另一只手从肚脐往下摩擦,左右手交换,分别做八十一次,半个月便可以起到固精的作用,时间长了则效果会更好。

这一方法对治疗阳痿早泄很有效果,另外,对于阴茎短小之人,也有改善之功效。一般经常摩擦后,可使阴茎变大。所以这一方法也被医学上治疗男性疾病广泛应用。这个方法简便而实用。

秋季的生活起居

秋季6节气的养生起居要顺应“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基本要求,符合秋季6节气变化规律。

1.顺应秋季6节气起居的要求秋季6节气养生的起居应该顺应秋季6节气气候特点的要求。

(1)立秋时节的起居要求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立秋时节在养生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异常。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

(2)处暑时节的起居要求

处暑时节,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此时早晚温度低,白天气温高。所以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此时节的显著气候特征为干燥,天气少雨,空气中湿度小。此时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于气候干燥造成的。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秋燥。此节的秋燥属温燥,发展病症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在此时节,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此时节,要坚持午睡的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寝、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观点的。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盛极而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o~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

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因此,老年人在加强睡眠的同时,除了应该早睡早起外,午休千万不能少一并且最好午体时间处于中午12—15时之间。

(3)白露时节的起居要求

白露时节,是气候转凉的开始。此时夜间及早晚的气温低,正午时的天气仍很热,是秋天日温差最大的时候。古语说:“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便是告诫人们白露时节气温转凉,不能袒胸露体,尤其是一早一晚要多添些衣服。

此时节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然而,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生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鼻涕,有时眼睛流泪、咽喉发痒,还有人耳朵发痒等等。这些表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感冒,深秋季节早晚温差很大,特别是当活动量增加后脱过外衣,就更容易被误认为受了寒凉,而当做“感冒”治疗。其实这不一定是“感冒”,而可能是“花粉热”。

“花粉热”的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个体体质的过敏,另一个是不止一次地接触和吸入外界的过敏源。由于各种植物的开花季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对某种或某几种抗原过敏的人的发病也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了。秋季是藜科、肠草、蓖麻和向日葵等植物开花的时候,也正是这些花粉诱发了有过敏体质者而出现了“秋季花粉症”。

(4)秋分时节起居的要求

秋分时节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祖国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起居,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5)寒露时节的起居要求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此时最易流行的疾病,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当环境气温低于15℃时,上呼吸道抗病力则下降。因此,着凉是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要适时更衣,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此时,哮喘会越来越重、慢性扁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痔疮患者也较前加重。

据统计,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还要科学调理饮食,合以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综上所述,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时节,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节气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也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如经常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既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不失为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6)霜降时节起居的要求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按中医理论,此时节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由于脾胃功能过于旺盛,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所以此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

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影响已有溃疡的修复;深秋及冬天外出,气温较低,且难免吞入一些冷空气,可以引起胃肠粘膜血管收缩,致使胃肠粘膜缺血缺氧,营养供应减少,破坏了胃肠粘膜的防御屏障,对溃疡的修复不利,还可导致新溃疡的出现;所以要特别注意起居中的保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消极低落;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供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应注意腹部保暖。

2.顺应秋季6节气的作息顺应秋季6节气养生的作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俗话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秋季6节气人体的阴精也与自然界一样“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敛藏内养五脏。因此,更要注意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以与自然之气相呼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秋季6节气变化制定了与之相应的作息制度,“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明确指出秋季6节气应早睡早起,这是适应秋季6节气的养收之道的起居方式。早睡早起的目的是顺应秋季6节气人体阴精随着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而收敛于体内,阳气舒展的状态。早卧,以顺应秋季6节气阴精的收藏之象,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秋季6节气阳气的舒展,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这样就能与秋季6节气自然界的规律相呼应,实现“秋季养收”的目的。而且秋季6节气由于气候宜人,夜间更为凉爽,加上秋虫啾啾之声,也易催人人睡,故宜早睡,保持充足的睡眠,以补炎夏睡眠之不足,这也是增强体质,预防秋季6节气感冒的有效方法之一。《老老恒言》卷一中写道:“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类证要诀》说:“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即秋季6节气早起应在日出前起床而不宜太晚。

有关研究报告显示:

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时间以秋季发病率较高,且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因此时脑血管中血流速度越来越慢,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因此,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那么如何才是较恰当的秋季休息时间呢?在我国,秋季睡眠时间一般以晚9点到10点,早晨5点至6点起床为宜。

(2)注意午休,以养精气

中医认为,午后小歇半小时至l小时,具有不可忽视的保健作用,尤其对于老年人,午睡不仅对健康有利,而且能减少脑溢血的发病机会。

因此,中医养生学家多提倡睡“子午觉”,即指,暮“子”时(23~1时)、旦“午”时(1l~13时)必须休息,以顺应阳气的升发,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中午是一天中阴阳交接之际,午后如秋季,是白昼中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之时。且秋天人们多习惯早起,乘着凉习的秋风锻炼,因此,更应注意午休,以养精气,调节机体适应外界阴阳的消长,这也符合秋季的养收之理。

但是,进入秋季后,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改变了夏季的工作时间,使中午休息时间缩短,许多人放弃午休或在午后坐在椅子上打个盹或伏案而眠,而不知如此给人带来的危害。因为当人人睡时,机体的心率变慢,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相对放缓,尤其是在饭后,大量的血液又流人胃肠以进行食物的消化,而坐着睡觉,使流人大脑的血液减少,加重了大脑的贫血,午休后出现头晕、耳鸣、腿软等大脑缺血症候。伏案午休,使经历一个上午工作已经疲劳的腰、腿和臀部的血管、神经又处在紧张或被压迫的状态,经络和血液流通受阻,而产生酸、麻、胀等感觉,时间长了则会引起坐骨神经痛及下肢静脉曲张等病变。因此,在注意保证秋季午休的同时,也应注意姿势的选择,以平躺休息为宜。

(3)睡眠讲究方位姿势

①西南而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