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1996800000010

第10章 糖尿病应急与防治(3)

糖尿病并发胆囊炎比较多见

糖尿病病人由于代谢紊乱,易致胆汁郁滞及排泄障碍,因此合并胆石症比较多见,且易发生胆囊炎。这类病人的胆囊增大,收缩功能低下。又由于神经功能障碍,痛觉下降,胆囊发生感染及穿孔时,常无明显症状,临床称之为“糖尿病的神经性胆囊炎”。一旦感染严重时,死亡率较高,应予足够的重视。

糖尿病性肠病或糖尿病性腹泻,是由于内脏自主神经损伤所致。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腹泻与吸收不良综合症。通常发生在夜间,也可在白天,发作时一天腹泻可多达20余次,呈水样便,无腹痛。特别是老年糖尿病病人,晚上可发生大便失禁。腹泻可持续数周。有时伴便秘,或两者相互交替。大便化验和培养无异常。x线检查见小肠功能失调。糖尿病性肠病是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之一。

病例介绍:王××,女性,64岁。患糖尿病6年,伴乏力、腹泻半年。平时每日大便6~7次,发作时12~14次。大便呈水样便,无脓血,无腹痛,不发热,晚上症状加重,持续数周,反复出现,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时,大便每天5次,大便失禁,呈糊状,无脓血,无腹痛、发热症状,大便常规化验正常,大便培养未见致病菌,血糖160mg/dl,尿糖“+”。除常规降血糖外,口服大量维生素,静脉点滴丹参液。10天为一疗程。在点滴期间,大便情况明显好转,每日1~2次,肛门麻木感减轻。重复第二疗程后,大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本病例是典型的糖尿病性肠病。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血流障碍引起肠壁局部缺血、维生素缺乏,以及严重损伤了内脏自主神经有关。经活血化淤治疗后,疗效显著。

糖尿病与阳痿的关系

糖尿病病人合并阳痿比较多见,其发病率占30%一60%。糖尿病性阳痿,多伴有膀胱神经症状,现普遍认为是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末梢循环障碍,以及自主神经损害所造成的。

由于糖尿病性阳痿不涉及死亡问题,故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可是从患者本身来看,却是切身的问题。医生必须十分耐心地询问,才能正确判断病情,尤其对阳痿的发病时间、性欲程度、有无自慰能力,应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阳痿加以鉴别。

有的病人因被诊断为糖尿病,而发生了阳痿,这是一种暗示作用。还有的病人因疾病本身产生恐惧、忧虑而发生阳痿。更应该注意有无发生阳痿的心因性背景和神经性背景,并予以重视。

糖尿病性阳痿的治疗:积极控制糖尿病是很必要的;进行心因性阳痿治疗,采用精神疗法,消除不安、怀疑、恐惧的心理状态:可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治疗,如服用血管扩张药及各种维生素等。

老年性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老年性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而且病情严重。其并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随病程延长而上升,随血糖控制而降低。常见的并发症有:

1.心肌缺血

老年性糖尿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时,主要为急性心肌梗塞约占60%~85%,心力衰竭约占15%~40%,无痛性心肌梗塞约占24%~42%,休克发生率达26%。预后较差。

2.并发脑血管疾病

常为老年性糖尿病就诊时的第一疾病,易误诊,易诱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3.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发病率为5%~10%,死亡率为50%以上。早期诊断能降低病死率。

4.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亦是老年性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此外,糖尿病性肾病、眼病、神经炎、皮肤病等并发症也不少见。

老年性糖尿病多属轻型,一般饮食治疗可控制,必要时加服降血糖药,以及适度活动,很少需用胰岛素治疗。

老年性糖尿病增多的原因

糖尿病是老年人的一种慢性病,发病者较青年为多。在症状、体征、化验、并发症以及治疗上,与青年患者不尽相同。老年性糖尿病增多的原因有:

1.老年性糖代谢障碍,组织利用糖减少,肝脏对胰岛素的反应减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与糖耐量减低呈正比。

2.肥胖者增多,促进了潜在的糖尿病发生。

3.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寿命延长。

4.诊断率增高。老年性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的40%,多数为成年期延续而来。

老年性糖尿病的治疗应注意什么

1.老年性糖尿病患者以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为宜。治疗标准可以放宽一些:允许24小时尿糖波动在10~20克,饭后2小时血糖在200mg/dl左右,保持无“三多”症状。

2.采用胰岛素治疗时,应避免用混合胰岛素,以使用短效或中效胰岛素为宜。一般每日分早、晚两次注射。

3.由于老年人肾阈值较高,尿糖检查结果不能作为唯一判断病情控制好坏的指标。

4.老年人对低血糖特别敏感,要防止低血糖所引起的心肌梗塞或脑血管意外。

儿童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的不同

儿童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有以下4个方面的不同点:

1.临床表现不同

儿童糖尿病临床表现较成人糖尿病为重,早期不易发现,往往并发较严重的营养不良,并且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2.发病原因不同

小儿糖尿病的胰岛素测定值极低,胰岛素处于绝对不足状态,故易导致胰岛功能衰竭。成人糖尿病的胰岛素含量可稍低,或正常,或高于正常,特别是因多食而肥胖的病人,由于早期代偿的原因,胰岛素的含量反而增多,久之,负担过重,使胰岛细胞的功能不全而发生糖尿病。

3.临床表现不同

小儿起病较急,消瘦和“三多”症状明显,伴有酮症酸中毒,以脆性糖尿病者居多,成人糖尿病发病缓慢,早期有肥胖症状,轻型者占75%以上。

4.治疗方法不同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选用胰岛素和饮食治疗。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故饮食控制不能太严,应随时注意酮症和酸中毒等合并症的发生。成人糖尿病轻型者,以饮食治疗为主,中度者可加服降血糖药物,重型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

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比较复杂,可变因素较多,临床常见的因素有:

1.情绪不稳定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肾上腺素水平增高,血糖升高。

2.饮食过量

血液中游离葡萄糖增多,出现血糖升高。

3.剧烈运动

疼痛、全身麻醉,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可使血糖升高。

4.反应性高血糖

重症糖尿病病人停用胰岛素后,由于高血糖引起高渗性利尿及脱水,血容量减少,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而产生反应性高血糖。

5.低血糖

血浆肾上腺素显著增加,糖原分解加速,血糖升高。

6.突然受寒冷刺激

肾上腺素分泌亦增多,加速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

7.感染

感染等并发症及药物影响(如利福平)亦可影响血糖升高。

糖尿病病人术后处理的方法

术后应尽量鼓励患者自行进食。若胃肠手术不能进食者,应持续静点葡萄糖液,每日摄入葡萄糖总量在150~250克。禁食、静滴持续48小时以上者,应补充氨基酸及电解质,切不可忽视。

一般术后1~3天进流质饮食,4~6天恢复正常饮食。当口服糖类100克/天时。即可停止静脉输糖液,并恢复术前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用量。

糖尿病最易并发泌尿系感染

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女性糖尿病病人,由于尿道较短、妊娠及导尿等,感染机会比男性多。为了防止感染,应尽量注意讲卫生。在治疗上与一般泌尿系感染相同。如有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抗生素,经肾脏排泄的抗生素应酌情减少用量。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肾乳头坏死是一种严重而死亡率高的感染,常导致败血症。

糖尿病假性急腹症的机理

糖尿病性假性急腹症,亦称糖尿病性假性腹膜炎或昏迷前期胃弛缓。常见于糖尿病并发酸中毒的病人。其形成机理如下: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刺激腹膜神经丛,形成了假性腹膜炎。

2.糖尿病昏迷导致细胞内缺钾、酸碱失去平衡、水电解质紊乱,引起肠麻痹和胃扩张。

3.酸中毒的毒性产物刺激腹膜,导致腹膜脱水,腹腔内脏微循环障碍,形成假性腹膜炎。

糖尿病假性急腹症状表现

糖尿病假性急腹症的临床表现:起病多急骤。主要症状为:自发性腹痛、前腹壁呼吸运动受限、腹肌紧张、触痛;有的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口有酮味,类似烂苹果味;有的病人常并发软组织化脓性感染、脱水、眼球下陷、血压降低。此时须积极抢救,否则容易进入病危阶段。

糖尿病性动脉硬化的形成原因

糖代谢异常对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很大,其形成机理有以下5点:

1.高血脂及胰岛素分泌异常,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原因之一。

2.血糖持续增高和甘油二脂增多,血黏度增高易引起动脉硬化。

3.山梨醇代谢增快时,血浆脂蛋白容易渗入缺氧的动脉血管壁,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4.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性高血压,均易发生血管进行性病变,引起动脉硬化。

5.凝血机制常是糖尿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的黏着,生长激素促进了血小板聚集,使黏着性提高,脂质增多,斑块形成,最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病人的心脏脉管病变特点

糖尿病病人的冠状动脉硬化发生较早,进展较快,发病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倍以上,是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多为无痛性,死亡率高,缓解后复发率高。

为什么糖尿病病人易发生微血管血栓

糖尿病病人血小板凝聚机能增强,血液有不同程度的凝固现象,以致在微血管中发生血栓。此外,患糖尿病时的激素调节机能异常。生长激素增多使血小板凝聚黏附性增高和血黏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相对缓慢,这些因素均能使血栓形成。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特点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有的表现为糖尿病性眼病,视网膜出现小血管瘤;有的表现为糖尿病性肾病,肾小球微血管发生结节性硬化;有的表现为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神经滋养血管广泛硬化。以上病变均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其共同特点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有透明样物质沉积,这是糖尿病病人在病理组织上的一种特殊性改变。

糖尿病为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主要为脑血栓,形成脑血管出血者较少。糖尿病人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集聚增强,血小板对血管壁的黏附或血小板相互间的凝集机能也增强等原因所造成的。还有脑部中、小范围梗塞和多发性病灶为多见,临床表现为轻度中风、偏瘫、痴呆、共济失调。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有高血压的病人往往易形成糖尿病,因为高血压血管病变、血管硬化、血流受阻,致人体循环障碍、淤血生成,故易发生糖尿病。而且糖尿病病人往往易引起血管病变,使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其心血管并发症患病率高于无高血压的糖尿病病人。所以高血压、高血糖相互影响,故糖尿病人更容易发生脑中风、冠心病、坏疽、肾功能衰竭、眼疾等。有一个现象是,有的糖尿病病人原血压高,后发现糖尿病而血压下降到正常,这是因为原血管硬化成为高血压,但患糖尿病后全身供血不足,精血减少,血管营养不足,散痪不收形成,所以血压下降,但易导致血淤,应加以注意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