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生产关系的基本含义
一、生产关系的产生
人要进行生产活动,要占有现实的生产力还必须借助于社会形式才行,“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8页。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页。
这不是说生产力先产生出来,生产关系后产生出来。事实上生产关系的产生与人的劳动的生成是同步的。由于人的肉体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是劳动,而孤零零的个人是不可能进行劳动的,要能够进行劳动,人们就必须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恰恰就称之为经济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1页。生产关系是人们自主活动借以进行的社会条件。自然界只是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既定的条件,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搭建的动态舞台。这种舞台不是人们想建成什么样就可以建成什么样,它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需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2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即人的自主活动的发展,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即自主活动的形式。
二、马克思对生产关系含义的基本分析
像生产力一样,马克思对生产关系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不能据此认为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概念也是含混不清的。就像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一样,我们也要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的精神实质,而且还必须结合马克思对生产力概念的运用来理解生产关系概念,否则,很有可能会产生误读误解。我认为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概念主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生产关系是一种劳动组织形式。对于什么是生产关系,可能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用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来指称它。作为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又包括精神交往。当与生产力在一起使用时的交往形式、交往关系是指市民社会、物质交往关系。“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88页。而市民社会又指什么呢?市民社会是指认一种社会组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了这个观点:“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0—131页。可见生产关系是指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又是指认社会组织,因此生产关系是指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是指工厂组织。
生产关系是社会组织这个观点是马克思在1845年的经济学手稿——《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最先提出来的,他写道:“工厂制度所创造的社会组织是真正的社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1页。工厂制度在马克思看来就是生产关系。在《哲学的贫困》中进一步确认了这种观点:“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因此,先从一般的分工开始,以便随后从分工得出一种特殊的生产工具——机器,这简直是对历史的侮辱。”“机器正像拖犁的牛一样,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社会生产关系,才是经济范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因为,劳动从来不是单个人的事情,而是许多人的共同的事情,这些人从事共同劳动的人必定要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才能完成劳动。
如果我们对此观点还有些模糊,那就请看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一书中以军队为例对生产工具决定生产组织所作的说明,他写道:“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全部生产活动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页。这里清楚地表明了劳动组织就是生产关系的思想。“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就是指新的生产工具,即新的生产力,“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是相当于企业的内部劳动组织。生产工具改变了,劳动组织就必然要改变,并且会导致各军种之间的关系要发生相应改变。马克思在《导言》一文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他写道:“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具有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页。后来,马克思在1866年7月7日致恩格斯的信中则直接表明:“生产资料决定劳动组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4页。马克思早就认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88页。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物质交往关系。由此可见,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市民社会以及社会组织或现代工厂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
生产资料(主要是指生产工具)决定了劳动的组织形式。这种生产关系是由劳动资料即生产工具的性质和数量决定的,生产工具的性质决定了劳动者必须具有相应的劳动能力,生产工具所拥有的生产规模决定了劳动者的种类和数量。也就是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劳动关系是由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能力共同决定的一种关系。
在我国,人们把这样的生产关系称之为狭义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但也有观点认为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相对于广义而言的,而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0页。从这种主张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用生产和再生产作为区分狭义和广义的依据。这种所谓的狭义和广义之分,除了有“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和“在再生产过程中”这个限定的区别之外,它们的真正内涵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果去掉这个限定条件,它们彼此是相通的。这些主张其含义是不清晰的。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把狭义的生产关系理解为就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关系,而不包含所有制关系。
威廉姆·肖认为这种生产关系是一种劳动关系,不包括所有制关系。他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概念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关系:一是劳动关系,二是“所有权”关系。由于他认为“‘劳动’关系指生产中技术的物质的或自然的方面。”[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34页。在这个意义上,威廉姆·肖只能认为:“劳动关系把劳动力同生产资料联结起来,……事实上劳动关系与其说是一些人同另一些人,或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不如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36—37页。威廉姆·肖所说的劳动关系相当于狭义的生产关系,是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的,是由生产工具的技术因素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技术分工的关系,是一种物质技术关系;“所有权”关系相当于以“所有制”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规定性。他举例说明了这两种关系的区别。他说:“这类似于一方面是性交(一种‘物质’的关系),和另一方面是由性交而发生的像私通、通奸或一夫一妻制这样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区别。”[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31—45页。
那么,这种劳动组织形式主要是指由以生产工具技术为基础所形成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的生产组织关系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它与生产力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分析生产力的因素时已经分析过,分工协作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因为,这个分工是由于纯粹的技术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别的因素引起的。我们在分析所有制关系之后,再来分析劳动组织,最后结合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关系是所有制关系。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中指出:“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52页。在《共产党宣言》中多次用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力并列使用:“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278页。“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哈贝马斯虽然承认所有制是一种生产关系,但是是有条件的,这取决于“所有制本身的合法性”基础,如果合法性“依靠合法的统治制度”,那么所有制就是“一种政治关系”,因为重要生产资料的特殊分配“归结为社会权力的制度化”,“这种制度框架同政治统治体制”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这种统治是“政治的统治”。这种情况符合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私有制社会。如果合法性“依靠市场的合理性,即交换社会的意识形态”,那么所有制就“从一种政治关系变成一种生产关系”,因为在资本生产条件下,“制度框架的合理性”“直接同社会劳动联系在一起”。这种社会制度框架在直接意义上是经济的,在间接意义上是政治的。[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54—55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制度框架刚好与此相反。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观点,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无论在哪种社会制度下,所有制就是一种生产关系,只是其形式不同而已。从异化的角度来说,在奴隶制和农奴制下,由此形成了一种超经济统治,而在资本生产条件下,由此形成了一种经济统治。制度框架的合法性源于所有制关系本身,而不是相反。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制关系不仅是生产关系,而且是生产关系产生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明确地阐述了这个观点,他写道:“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也不是从自己设定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6页。
为什么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呢?作为生产劳动,既需要自然物质条件又需要社会形式条件,社会条件的前提是所有制关系。所有制关系对物质生产活动起决定作用,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就表达了这个观点:“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00页。因为所有制关系涉及的是生产活动的前提、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生产的目的以及生产结果的归属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