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11994600000034

第34章 生产力与人的解放(5)

马克思谈工业的时候实质上也是在谈自然科学。他说:“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同样地,自然科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因此,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含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自然本质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一些人把“人的科学”解读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而认为自然科学包含有人文精神,从而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断在融合。这种解读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这里所要表明的仍然是与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一样的意思。如果把自然科学与人疏离,那我们看到的自然科学就仅仅是关于与人无关的自然界对象的知识。这势必会导致只见物不见人。自然科学是“人的自然科学”,即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实现。

因此,“人的科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而非人的人文科学。“人的科学”的对象当然是人,人的本质力量不能通过直观的方法去获得确证,只有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化,即对象化或者说是实践活动的结果,才能够确证。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认识是通过他的直接对象——自然界获得的,也就是说透过这些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就能了解关于人自身本质力量的知识;一部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关于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发展史,可见自然科学是人的自然科学,它和人的科学是一门科学。

二、科学技术与人的解放

尽管在前面已经讨论了“生产力与人的解放”理论,科学技术是包含于生产力之中的,但历史的发展已经表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因素中能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64页。,因此科学技术才被人们称之为第一生产力。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的解放中的作用。

第一,“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的幼稚行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41页。近代自然科学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它唤醒了沉睡的人的本质力量。自然科学“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即是说工业和自然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展示的舞台。在资本生产条件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0页。只有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普遍交往,进而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普遍占有。

第二,科学技术改变了劳动资料的制造方式及其性能,最终将把人从劳动过程中彻底解放出来。劳动资料不再由人的手工劳动去制造,而是“开始由机器制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同时,科学技术革命实现了劳动资料由手工工具向机器体系的转变,经由机械自动化向智能自动化的转变。“科学通过机器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器体系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劳动资料经历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变化,它的最后形态是机器,或者更确切些说,是自动的机器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0页。完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将使得“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业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第三,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的劳动组织和劳动方式。科学技术造就了机器大工业生产,传统的以家庭为生产组织单位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机器大生产,手工作坊被“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所取代。马克思如此论道:“在工场手工业中,社会劳动过程的组织纯粹是主观的,是局部工人的结合;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机体,这个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在简单协作中,甚至在因分工而专业化的协作中,社会化的工人排挤单个的工人还多少是偶然的现象。而机器,除了下面要谈的少数例外,则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23页。“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3—534页。也就是说,科学技术革命使得劳动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协作不断地发生变革。

第四,科学技术渗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机器体系的“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4页。作为工艺学完全是现代的科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3页。“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9页。科学技术也因此获得了决定性的发展。

第五,科学技术在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作用。从人的解放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全面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在资本生产条件下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广泛存在技术的异化现象。马克思作了这样的论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5页。这种技术一方面在生产中把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使人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劳动的社会性质上加剧了人的奴隶的程度,这可以通过剥削率反映出来。马克思进一步论道:“科学通过机器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当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0—91页。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并没有成为工人自身的力量,不由工人自己去支配,它借助于机器而成为统治工人的力量。这种异己是通过资本剥削体现出来的,从真正人的角度来看,这种剥削、这种奴役就是一种不道德。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会加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

科学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革命具有普遍的性质。正如前面所阐述的,科学技术革命造就了新的生产工具,以致改变了劳动组织和劳动形式,从而引起生产力内部的劳动关系的改变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发生改变。这种关系的改变将是普遍的,因为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将会迅速在社会主要生产领域占统治地位,它将会把落后的民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而成为世界性的。

科学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革命具有彻底的性质。马克思如此阐述了他的观点:“单是科学——即财富的最可靠的形式,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者的发展,就足以使这些共同体解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9页。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共同体是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生产关系的解体,这种作用反映在资本生产以前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更替上:“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页。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取决于和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7页。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真正可怕的社会“革命家”。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导致了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实践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此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革命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需要。社会革命只有在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而革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唯有科学技术革命才能创造出来。所以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4页。相对于手推磨这样的生产工具而言,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等生产工具改变了人的生产劳动方式,因此,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然要求和引起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以能够适应新的生产力的需要。

第六,科学技术革命必将引起人们的社会科学思想革命。科学技术将会改变人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人的物质生活,这样人的社会存在条件改变了,那么人的思想将会迟早发生改变。那么要求变革社会的思想也会应运而生。物质生活条件改变和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人的思想变化乃至进步的程度。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深刻的思想:“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者阶级的理论家。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要,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就不再需要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和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才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当他们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5页。“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

从这两段话中可知:其一,在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去讨论社会革命的问题,由于从事社会革命研究的这些人往往“需要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因此,研究的结果只能是一些空想的理论。其二,在社会革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以及在实际的历史运动中,研究者就不再需要从头脑出发,而只需要对这个历史运动进行如实地反映,这时候得出来的理论将“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第七,科学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就能够“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生产出“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9页。总而言之,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