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活的儒学
11987200000050

第50章 迈向生活儒学的重建

后世论政,以儒者之说为主流。且除儒者本身传习其学之外,其他各家也不乏雷同其说者,例如 《中庸》 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谓人不知味故罕能知道,诸子承声继响,颇不乏人,《吕氏春秋·本味篇》 最具代表性: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薰以蕉苇、爝以爟火、釁以牲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得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获者臊、草食者羶。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羶,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甘辛碱。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噮、酸而不酷、碱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睺。肉之美者:猩猩之唇、貛貛之炙、巂燕之翠、述荡之腕、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卵,沃民所食。鱼之美者,洞庭之鲀、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而碧。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菜之美者:昆仑之蘋、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栍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其色若紫、仑昆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岛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所以致之,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王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据 《吕氏春秋》 说伊尹是由庖人抚养长大的,所以他论政即以烹调为喻,重在水火调剂以及火候手法,并谓唯天子能得天下之至味。看得出是由“伊尹以割烹要汤”的传说发展来的。以饮食喻政论道,且以美食甘味为宗旨,态度实近于儒而远于道。《汉书·艺文志》 列 《伊尹九篇》 于道家,其书已佚,不知其内容为何,假若本篇即是 《伊尹九篇》 之一,或与该书所叙的内容相近,则其书虽论道,主张“知道”,却实际上是讲“知味”的,态度未必与老庄相同。

也就是说,通过儒道的对比与中西的对比,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以儒家为主的政治哲学,具有浓厚的饮食思维。所谓礼教或王道,基本上乃是甘饮美食以养民。

而此儒家政教传统,既与西方政治学在基本关怀、问题意识及方法上全部不同,自不能一概相量。儒家政治哲学重在政,而不在治。“政治”一词本来就不是传统的语词,古多只说政。政者,正也,讲的是君子风化教养百姓,以使其安居乐俗的学问;并非探讨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人民又为何愿接受其统治、统治之形态(政体)如何、彼此权利义务如何等问题的学说。

近来当代新儒家致力于开发传统儒学的政治哲思,但私见所及,总觉得仍不免套着西方政治学的框框或要领在说话,或卖力地想钩合附益之,未能真正理解儒家政治哲学的特殊格局与价值。我以为这是很可惜的事,故述儒者饮馔政论之大凡,以供采择,或许可以提供儒学研究者及政治学者一个新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