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活的儒学
11987200000035

第35章 以饮食招魂

《楚辞》 中有一篇 《招魂》,据司马迁说是屈原自己替自己招魂。因为楚地原始民俗即有招魂仪式,人死了,其家人便要举行这个仪式,替死者招魂魄。屈原自己料着将死,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替自己招魂。后来王逸 《楚辞章句》 认为可能并非屈原自招,而是其弟子宋玉招老师之魂。后来研究 《楚辞》 的人,为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权究竟应归属于屈原抑或宋玉,争论不休。而另一篇《大招》 也同样碰到这种困扰,有人说这是屈原写的,有人说不然,乃弟子景差等人作,又有人觉得应是秦汉间人所为。

其实招魂仪式,并不仅存在于湘汉楚地,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礼俗,甚至儒家也有。《礼记·檀弓篇》 就记载了非常详细的招魂仪式。 既然招魂为通行之礼俗,那么我们实在也就可以不必计较哪一篇是谁作的。因为凡是招魂,大抵都差不多,邀魂魄归来,言死后魂灵飘荡之苦、诉生人饮食佚乐之欢,屈原作与宋玉作,其实并无太多差异。故重要的,不是“谁在说话”这种作者权的问题,而是“说什么”。究竟他们以什么理由去劝魂魄归来呢?要从这一点,才能看出一些观念想法来。

《招魂》、《大招》 都一样,都说魂魄四处游荡不好,到处都充满了危险,还是赶快回家吧。 接着就说家中准备了好酒好菜、美丽的女人,可供你享用,所以:“魂兮归来,返故居些。”死后世界阴冷恐怖,活人的生活则充满了酒的香气、肉的味道、女人的笑语,两相对比,死人能不动心吗?这当然是活着人的想法,所以他们所描述的人间乐事,其实也就是活着的人所愿意过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有吃喝之乐。据 《招魂》 说,这叫做“食多方”,什么都有得吃:稻米、粢稷、穱麦,杂糅着黄粱煮成的饭。豆豉、碱盐、酸醋、椒姜、饴蜜等众味并呈。肥牛的筋肉,煮得熟烂而且芳香;调酸醋和苦汁,陈列出吴国道地的羹汤。煮的鳖、炙的羊,又有甘蔗的汁浆。酸的鹄、沾了点汁的凫,还有煎的鸿雁和鹤鸧。露栖的土鸡、炖煮的海龟,味道芳烈而且不败。粔籹、蜜饵,又有干饴。瑶白色的酒浆、蜜制的甜酒,斟满了羽觞。压去酒滓的清酒掺入冰喝,醇酒的滋味是既清凉又舒爽。华彩的酒器都已陈列,还斟上了琼玉色的酒浆。所以说:回来吧!重回到故乡!

《大招》 描写吃的场面也不含糊,大约有四大段,一说吃五谷杂粮,二说吃猪狗龟鸡及蔬菜,三说吃飞禽,四说饮美酒,译为白话大致如下:

五谷盈仓,还有雕胡米和高粱。鼎镬中煮得熟烂的食物堆积团团,且都调和得美味芬芳。回来吧!这么多的美味任您品尝。

新鲜的大龟,甜美的土鸡,调和着楚地的乳酪。猪肉剁成的酱,带点苦味的香肉,配上一些切得细碎的苴蒪。吴醋调味的莴萋,不会觉得汁多,也不会觉得乏味。魂魄啊!回来吧!任您尽情地选择。

火炙的糜鸹、蒸熟的野鸭、还有鹮鹑炖煮的羹汤。油煎的鲼鱼、麻雀的肉羹,一道道送到您的前面。魂魄啊!回来吧!美味的食物都先让您择尝。

四重精酿的醇酒,全都蒸熟,它绝不会噎涩住您的咽喉。清香的冷饮,会使您喝得不肯罢休。吴国的醴酒、白米的酒面,再加上楚国的沥酒。魂魄啊!回来吧!在此处您永无惶惧惊恐之忧。

由这样的描写,可知饮食之乐是人活着时最主要的快乐,甚或可以认为是人活着的主要目的:因为有那么多东西好吃,所以人才舍不得去死;所以死掉以后的魂魄才会为着贪恋这种快感而还魂归阳。这个观念,对于理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可不是吗?试看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 说上天保护我们、神明佑庇我们,让我们过着好日子:“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老百姓没什么别的想法,既不求上天堂,也不想获得拯救,更不认为有什么罪孽应该清赎,只希望能好好吃吃饭、喝喝酒。质朴之愿既了,就感谢老天爷的恩德了。

换言之,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观。因此,饮食一事,即为生活世界之主要内容,也通之于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