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国50年坦克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坦克诞生已有40个年头,但是,世界上能生产坦克的国家只有英、法、德、美、苏、日、意、瑞士、瑞典、波兰等十多个国家。
在旧中国,国力薄弱,根本没有坦克制造工业。国民党军队有几百辆坦克,但也都是出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之手,简直成了各国坦克的“博物馆”。1952年,有关部门就提出了兴建坦克制造厂的规划方案。坦克制造厂从1955年4月破土动工到1959年基本建成,仅用了四年时间。1959年,59式坦克就开始装备部队。
1958年9月,坦克制造厂开始试制国产坦克。在边建设、边试制,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将行李搬到车间,昼夜苦战。原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向驻厂军代表发出了战斗号令:“现在应一切为了早造出坦克……你们的任务就是要和工厂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来搞自己的坦克。”经过一个多月奋战,坦克制造厂终于于1958年11月5日组装出第一辆中型坦克。由于这辆坦克的多数部件来自苏联,因而它被称为“中苏友谊车”。1958年12月25日,又生产出大部分部件由国内生产的中型坦克,这便是中国试制成功的第一辆坦克。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人们便在国庆10周年庆典上看到了崭新的国产坦克,令人们无比自豪。59式坦克仿自苏联的T-54A型坦克,而T-54A型坦克是著名的T-34A的发展型。在五六十年代,59式坦克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坦克,在中国的产量巨大,生产了近万辆,成为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时至今日,59式仍然是中国军队装备量最大的坦克。59式中型坦克,除了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外,还出口到十多个友好国家,从纯粹的坦克进口国到坦克出口国,这就是新中国坦克工业的初步发展。
2.在水网稻田地作战的轻型坦克
正当中国实现了坦克国产化,并逐步发展时,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坦克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正在进行的69式中型坦克的研制遭到搁浅,而其他许多国家却在这时抢先研制了第二代主战坦克,并将以往的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优良性能融为一体,使坦克的发展得到飞跃。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国抓紧时间研制开发新型坦克,1984年在完成69式、69Ⅱ式研制的基础上研制出79式中型坦克。
79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6.5吨,装有426千瓦发动机、105毫米线膛炮。在79式坦克上所装的新型车载电台、微光夜视仪、集体式三防系统、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等都达到了7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国坦克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的差距明显缩小。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苏联和西方国家都装备了战后第二代坦克,苏联是T-62型,西方是M60、豹1等,这些坦克广泛地应用了双向稳定的115毫米滑膛炮或105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第一代微光夜视或主动红外夜视和间隙装甲等技术。但我国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储备不足,只是利用59式的技术生产了适合于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62式轻型坦克,并参考苏联PT-76的技术生产了63式水陆坦克。真正促进中国坦克发展的是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证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刺激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
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这次会战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研制成果是69式坦克、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红箭-73式反坦克导弹等。69式坦克是1969年开始研制、1974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严格地说,69式是59式的一种改进型坦克,主要的改进是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功率从382200瓦特提高到426300瓦特的强化发动机、主动红外夜视仪、双向稳定器和自动装表式火控系统,而总体结构没有变化。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穿甲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武器,而在英国人发明滑动弹带以前,著名的L7滑膛炮不能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这是由于线膛炮赋予了炮弹太大的旋转速度而大大降低了长杆弹的穿甲能力。
3.中国制造
1984年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崭新的装甲车辆组成了12个方队,马达轰鸣,威武雄壮,似一股股钢铁洪流,滚滚向前,显示出中国年轻的人民装甲兵坚不可摧、所向无敌的勃勃英姿。外电为此评论道:“中国制造的最新式坦克参加阅兵式,表明中国进入世界上战车先进国家的行列已为期不远了。”
中国在发展主战坦克的同时,还注重其他装甲车辆的研制和发展。这期间,主要有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63式履带装甲输送车、86式步兵战车,以及122毫米自行榴弹炮、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双管37毫米自行高炮等。在越南人民抗美入侵的战争中,中国政府和人民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制造的大批坦克和装甲车辆,为越南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不觉之间半个世纪过去了。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50华诞的光辉日子。伴随着共和国发展壮大的步伐,中国的坦克工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在国庆50周年盛大的阅兵式上,由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等组成的25个钢铁方阵,充分显示了我陆军地面作战部队的风采。所有通过天安门的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都是共和国自己设计、自己生产的精良装备,展示了我军装备的发展和战斗力量的提高。
4.苏式坦克的血脉
改革开放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让中国有了更清晰了解世界的机会。环视宇内才发现自己的军事科技水平与世界有着多大的差距!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认为直接的陆上威胁来自北方,前苏联的T系列坦克一直是陆军的梦魇。然而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T-72在和西方装甲部队交手时,有许多的细节还与对方有差距,这使中国军队再一次振奋了精神。一直以来缓慢的装甲兵器研究工作被加速了,96式、98式坦克正是这一变革的产物。
从外观上来说,96式是从80—85—90这一条路上发展起来的,而98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体系。下面笔者就从火力、装甲防护来比较一下这两种型号坦克以及相对于世界同类战车的水平。
火力
96式和98式坦克都采用了125毫米滑膛炮,符合了现今世界的潮流,由于发展得比较晚,所以吸取了苏联原型车的教训和经验,其火炮的药室明显要比以往的大,所以可以安装更多的发射药以提高炮弹的初速。炮管采用电渣重熔钢加液压自紧处理,为提高寿命,炮膛内还使用了金属涂层防腐蚀处理技术,这也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加工工艺。由于冷战期间政治的需要,中国得到了英国L7系列105毫米线膛炮以及德国RH-120+DM23系列120毫米滑膛炮的制造技术,这使得中国125毫米滑膛炮能够集东西方之精华,它的起点是比较高的。
96式由于起步较早,外加是一款普及型的战车,火力比98式稍逊一筹,但也不会低于59式终极改进型“阿尔扎拉里”的530毫米火炮的水平。
据悉,起初考虑火炮口径时曾经考虑使用120毫米的西方口径火炮,后来由于政治以及经济的原因换成了125毫米的。还有可能考虑了装弹手的原因,要在行进中的坦克里装上一发至少15公斤的弹药可不轻松。这就必须解决120毫米装弹机的问题了,当时只有日本和法国有这一技术(很难获得),因此,只有采用比较容易得到的125毫米自动装弹机,万一机械失灵或损坏了,125毫米炮弹的重量还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98式自行反坦克炮,首先它是用来防御的,不必高速运动,对于装弹手来说勉强还可以接受。从长远来说,120毫米滑膛炮的前景要比125毫米滑膛炮好,因为125毫米滑膛炮的分装弹的结构决定了它很难再加大它的身径比,以目前的发射药技术来说,很难使弹丸的初速超过2000米/秒,而提高身径比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防护
坦克的防护力有时候是要凌驾于它的火力之上的,因为如果一辆贵重的战车缺乏防护力,那么即使其他各方面都很出色,它也是不成功的设计。坦克的防护力主要是:在战场上不被发现——被发现后不被命中—命中后不被击穿—击穿后不被击毁。
由于秉承苏式坦克的血脉,我国新型坦克的外形低矮,正面投影要比西方坦克小得多,这使它被发现的概率小了许多。同时采用了红外线抑制措施,柴油机的噪声也非常小,由此可以看出它们的隐蔽性是非常好的。
由于96/98式坦克外形低矮,正面投影小,所以命中概率也相对小一些。有关资料显示,98式坦克还安装了ZM-87激光对抗系统,能够对敌方战车脆弱的电子系统进行杀伤,在应急情况下还可以对付武装直升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国技术人员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96式和98式坦克的防护是中国战车有史以来最强的,从车体正装甲来看,96式明显带有西方的血统,中国曾经和美国进行过美洲虎坦克的研究,后由于市场以及美国的制裁等原因而中止。而98式由于采用了类似T-72的底盘,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俄国血统。这对防护是没有太直接影响的,最主要的是采用了新型的复合装甲以及良好的防弹外形。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复合装甲研究是比较成功的,出口巴基斯坦的坦克装甲已经达到了550~580毫米的防护水平。现代战车使用的穿甲弹一般不会直接对坦克造成不可修复性破坏,最致命的是二次杀伤,它将彻底摧毁战车,杀伤所有乘员,这对所有乘员都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生产一辆战车是很快速以及廉价的,而训练一批有经验的战车乘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二战末期,纳粹德国装甲部队以及空军并不是缺乏威力强大的战车和战斗机,缺乏的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坦克手以及飞行员。所以在现今普遍采用高技术装备的战争中,对操纵者的防护是很重要的,这恰恰是我国新型坦克所缺乏的。
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在坦克防护技术上也会进一步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