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1),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2)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3)军而争利则辎重捐(4)。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5),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6)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7)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8)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9)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10)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11),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12)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13)之耳目也。人既专一(14),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15)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16),将军可夺心(17)。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18)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19),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20),背丘勿逆(21),佯北勿从(22),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23),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1)和和门,即军门。舍,止、止宿。
(2)知: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3)委:舍弃、丢弃。
(4)辎重:包括军用器械、营具、粮秣、服装等。捐,弃、损失。
(5)处:“止”、“息”。倍道,行程加倍。兼行,日夜不停。
(6)蹶:失败、损折。
(7)委积:泛指物资储备。
(8)豫:通“与”,参与。
(9)沮泽:指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带。
(10)乡导:即向导,熟悉该地情况的带路者。
(11)立:成立,此处指成功、取胜。
(12)廓:开拓、扩展。
(13)一:统一、齐一。人,指士卒、军队。
(14)人既专一:士卒皆听号令服从指挥。
(15)用众:动用、驱使众人,即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
(16)夺气:挫伤士气。气,指旺盛勇锐之士气。
(17)夺心:动摇决心。心,指意志,决心。
(18)邀:遮留、阻截、截击。
(19)陈:同“阵”。堂堂,壮大。
(20)高陵勿向:向,仰攻。对于占高地之敌,不去仰攻。
(21)背丘勿逆:逆,迎击。敌人若背靠高地,不可正面攻击。
(22)佯:伪装、假装。北,败逃、败走。从,追随、跟随。
(23)围师必阙:对敌进行包围作战,当留有缺口,避免使敌作困兽之斗。
【译文】
凡是用兵的规律,将帅受领国君的命令,从组织人民群众编成军队,到开赴前线与敌对阵,这中间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了。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最难的地方,又在于如何通过迂远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所以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迟滞敌人,这样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
所以军争是有利的,也是有危险的。全军带着所有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赶不上;放下辎重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卷甲急进,日夜不息,以加倍的行程连续行军,走上百里的路程去与敌争利,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身体健壮的士卒先到了,体弱疲倦的掉了队,其结果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上五十里的路程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可能遭受挫败,其结果部队也只有半数赶到;走上三十里的路程去争利,部队也只有三分之二赶到。所以,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无法坚持作战。
所以,不了解列国诸侯的谋略,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的,不能得地利。用兵打仗要奇诈多变才能获得成功,根据是否有利采取行动,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随情况而变。所以军队行动快速时,像狂风骤至;行动缓慢时,像严整的森林;进攻敌人时,像迅猛的烈火;驻守时,像山岳一样屹立不动;隐蔽时,像阴天看不见日月星辰那样;动作起来,像雷霆万钧。夺取敌“乡”的粮食、资财,要分兵数路,开拓疆土,要分守要地,权衡形势,相机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就能胜利。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说:“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使用金鼓;用动作指挥看不清,所以使用旌旗。”金鼓旌旗都是用来统一军队作战行动的;军队行动既然统一了,那么勇敢的将士就不得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得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使用火光和鼓声,白天作战要多使用旌旗,之所以变换这些信号,都是为了适应士卒的视听能力。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伤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军队初战的时候,士气比较旺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逐渐怠惰,到了后期,士卒就会气竭思归。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松懈疲惫时才去打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以我军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我军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以我军的靠近战场来对待敌人长途跋涉,以我军的从容休整来对待敌人的奔走疲劳,以我军的粮足食饱来对待敌人的粮尽人饥,这是掌握军力的方法。不去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严整、实力雄厚的敌军,这是掌握因敌而变的方法。
所以,用兵的法则:敌人占领高地,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不要从正面攻击;敌人假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敌军锐气正盛,不要去进攻;敌人以“饵兵”诱我,不要去理睬;正在撤退回国的敌人,不要去拦阻;包围敌人,要留个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急于追迫它。这些,都是用兵应当掌握的原则。
为利而争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战争战争,就是要争,那么争的是什么?
一个利字。
争得有利情报,争得有利地点,争得有利战机,总之,要争得有利的制胜条件,占到上风。争得太急,就难免争昏头脑,忘却了战争大局。孙子说,如果全军携带全部军需物资去同敌人争夺先机之利,就不能先敌占领有利地域;如果舍弃全部军需物资去同敌人争夺先机之利,那么后果就更坏,势必造成部队不能坚持作战,甚至不能生存。
取得先机固然好,可若是为了先机而“举军而争利”、“委军而争利”、而且不顾一切去“百里而争利”、“五十里而争利”,“三十里而争利”,将自身与全军置于危地,可就着实是争昏了头。切莫为了争而争,就是孙子提醒“军争为危”的意义所在。
不过,利益获得越大,对己方的好处也就越大。在一定限度内,“争利”是应该也是必要的。当然这需要决策者有相当的眼光,能看出敌方的破绽,捕捉战机,乘隙争利。
在敌人产生失误的时候,及时把握机会给敌人致命一击,夺取全面的胜利,是获利最大的行为,这种“争利”是最有意义的。
比如太平天国击破江南大营一例。1865年6月14日,陈玉成、李秀成大军完成战略任务,自皖西回师天京,在驰骋中突然接到东王杨秀清命令,要他们顺道攻破孝陵卫江南大营,陈、李认为“向营久扎营坚,不能速战进攻”,杨秀清指示“违令者斩”,于是陈、李不得已而奉命进攻,竟一击而破,得到了天大的便宜。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在“争”的时候,要合理利用诡道,“以迂为直”的计谋:故意迂回绕道,使得敌人兜圈子进军然后以利诱之,让它误入歧途,达不到目的,这就是后发先至的真义。
“以迂为直”的手法在生活中也颇为常见,中国人求人办事,很少像西方人“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而是讲究迂回战术,像做文章一样,讲究个“起承转合”。林语堂先生总结这类创造时机的谈话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是寒暄、评气候,双方极容易找共同点,可联络感情,不至于遭到抗拒;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是一个深入的过程,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的融洽;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至到了相见恨晚、两肋插刀的程度,于是,便可以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了;第四段,可客气起立,言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要做得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之情,而是要利用前叙铺垫,陡然收笔,总结全文。
还有“以患为利”的办法,与“以迂为直”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情报机关掌握了德军的密码编制规律。1941年11月初,英军据此截获并破译了德军的一份情报,内容是德军的“海因克尔”轰炸机将在此后两天内对英国的重要工业城市考文垂进行轰炸,同时还了解了德国空军此次行动的飞行路线和空袭战术。这样,英国完全有可能提前进行防范和反击,避免考文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如果这样做,也会因此而暴露英国掌握了德国密码这一机密,导致德军重新编制密码系统。考虑到掌握德军密码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意义,丘吉尔最终决定原封不动地保持考文垂的防务,只对空袭作出合乎常规的反应。结果,考文垂在德机的狂轰滥炸下成为一片废墟,但英军掌握了德军密码这一机密却得到保护,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一个考文垂城。
避锐击惰的“柔武”理念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军队的士气向来有“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的说法: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锐不可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力量的损耗,士气逐渐怠惰;到了后期,士气衰竭,将士思归。
所以,在军争之中出现了一条著名的战术原则:“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避开敌军锐气,等到敌军怠惰疲惫、士气沮丧时予以攻击,利用士气进行战斗力的消长转换。
唐太宗指挥作战就是这个风格,多数情况下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并且严令禁止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据说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