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养生经
11938000000023

第23章 阴阳互济——房事养生(4)

语见明代戏曲作家高濂的《遵生八笺·戒色延年歌》。古人房事养生经验可简要归纳为“嬉、静、缓、采、忌”这五个字。一为嬉,即指在行房前,男女要相互培养感情,做到心旷神怡,情投意合。《玉房旨要》中指出,“御女前必欲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仙经》上说,令人长生不老,先与女戏,饮玉浆。玉浆即口中津也。二为静,即行房前心情要静,不急于求成。《马王堆汉简·十问》中指出,“接阴之道,以静为强”,即是此意。《素女经》则认为,“交接之道在于定气、安心、和志,三气皆至,神明统归”,也是此意。三为缓,即行房要从容不迫,缓慢松徐,切忌莽撞、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千金方·房中补益》中说,“交接之道,无复他奇,但当从容安徐,以和为贵”,又说“进退舒迟,情动而止”,均为此意。四为采,即在同房中应学会采气,讲究呼吸吐纳、服食玉浆等。《房中补益》中指出,“采气之道,但深接而勿动,使良久气上面热,以口相当,引取女气而吞之……缓息眠目,偃卧导引,身体更强。凡人习交合之时,常以鼻多纳气,品微出,自然益矣”。显而易见,这是把行房与气功调息、导引之术结合起来了。五为忌,即在行房时,忌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各种不利因素。比如天气有大风大雨,地处山川庙宇,人的年幼期、月经期、患病期、不良情绪等等。

气功导引讲究调心、调息、调身,而古代的房中养生,则把气功理论充分融会于其中,显示了古代房中养生的高度成就。坚持这些原则,不但会增添房中乐趣,而且会使人精力旺盛,身心健康。

却疾篇

婴儿不知道性交的事情,而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由于精气充足的缘故。做到如婴儿般的平和无欲,就是懂得了生命常存的法则,这是一种对人的身体康乐和生命长寿的积极追求。

房中之事,能生人,能杀人。

语意:男女之事,可以使人健康长寿,也可以使人走向死亡。

语见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魏晋时期的《道林》曾指出,命本是人生命的根本,养生修炼的人,即使通过服食药物及采用呼吸导引之术而掌握很多养生修炼的方法,也不一定就懂得生命的根本。这正如树木一般,繁枝茂叶如果离开了根茎,是不可能活得很久的。养生学中所说的命本,即是指房事。古人说,要想长寿,就应当重视房事养生。房事正如水与火一样,知道如何使用的人,便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不知道房事养生的人,可能当场毙命。

天地万物的运动在于阴阳的变化,阳气得到阴气的滋润才能生化,阴气得到阳气的温煦才能宣通,故阴与阳是相辅相成、相依为命的。《素女经》曾指出,“故男感坚强,女动辟张,二气交精,流液相通。男有八节,女有九宫,用之失度,男发瘫疽,女害月经,百病生长,寿命消亡。能知其道,乐而且强,寿即增延,色如华英”。此即是说,当两性行房之时,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相为交感,彼此沟通。男子须注意八节,女子谨守九宫。若用之过度,则男子易患瘫疽,女子可害妇科疾病,夫妻百病丛生,寿命短促。若能知道这些道理,则双方既可多享乐趣,又可身体强健。

交接尤禁醉饱,大忌,损人百倍。

语意:房事最忌酒足饭饱之后进行,可损人百倍。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醉而入房对于健康的危害非常大。酒醉之后,人往往失去了自持能力,行房时兴奋过度,纵欲无度,常欲竭其精而后快,精气消耗过度,会严重伤害身心的健康。

酒味甘辛而苦,气大热。大饮而醉,令人气耗神乱,伤肝害胃。胃阴被劫,则肾精失养,兼以入房,复竭其精,则诸病接踵而来。《黄帝内经》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此即是说,有人常把酒当水浆喝,把多劳、多思、多欲视为正常,并于醉酒后行房事,以过分地纵欲耗竭其精气,亏损其真元。若这样不知少思寡欲以使其精气充盈,经常多思多欲而动其心神,以取一时情性之快,必与生命的清静安乐原则相违背,以致生活起居没有节制,耗损精神。这样的人,常不到五十岁就身心衰弱了。此外,酒后失控,行为粗暴,常常只顾自己快乐,不管对方感受,因此还容易给对方造成身心伤害。明代的龚廷贤曾说:“大醉入房,气竭肝肠,男子则精液衰少,阳痿不举;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生恶疮。”若是因而受孕,必使后代智力低下,甚至发生畸形,危害更大。总之,酒后入房,害人又害己,容易导致夫妻生活不和谐,影响家庭和睦。

怒后交接,令人发痈疽。

语意:发怒生气后行房,易使人患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依据《黄帝内经》理论,怒为肝志,肝主疏泄。大怒伤肝,则疏泄必过,精气下走。所以怒后行房,会使精虚气结,发为痈疽。

不仅怒后不宜交接,七情太过也不宜同房。古人认为,若是情欲太过,如暴喜、暴怒、大惊、骤恐等,都会损伤身体脏腑。《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劳伤,会打破体内的阴阳平衡,若是在这种情况下再行房,会给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曾指出,“大喜、大怒,皆不可合阴阳”。《黄帝内经》中说,喜则伤心,若喜笑太过,则心气耗散,以至于心火虚而不能下暖肾水,肾水寒而不能上济。这样心肾不交,水火则失互济之功,勉强行房,会造成丹田失守、元阳受损,精气为之受伤,年寿因之遂减。同理,忧为肺志,忧愁太过,气机因之不畅,食欲相应顿减。先天的肾精得不到后天水谷的滋补,定会日渐亏损。长期处于忧郁的心境中,身体虚而肾气微,勉强行房,则身心的损害不可避免。恐属肾志,突遭惊恐则肾气受损。惊恐之中强行入房,或者房中受惊,易致月经不调或者阳痿不举。

总之,情绪或者心态的剧烈变化,会危害人的健康。若是正气低迷,邪气就会有可乘之机,此时合阴阳,身体会更虚,极易生出他变。

人能知七损八益,则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

语意:如果人们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并付诸实践,就可以体健神清,尽享天年。

语见明代养生家万全的《养生四要·寡欲》。食色是人的本性,所以饮食、男女之欢是人之大欲。口腹之养,躯命所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按照方士们的说法,必绝食、休妻后方能长生,则人类不仅无法延续后代,连自身的生存都会成问题。所以,养生宜寡欲,而不是禁欲。就男女而言,调养的原则应当是七损八益。何谓七损八益呢?《养生四要》指出,“盖七者,女子之数也,其血宜泄而不宜满;八者,男子之数也,其精宜满而不宜泄。故治女子者,当耗其气以调其血,不损之则经闭而成疾矣;治男子者,当补其气以固其精,不益之则精涸而成病矣。古人立法,一损之,一益之,制之于中,使气血平和也”。此即是说,七代表女子之数,其血宜泄而不宜满;八代表男子之数,其精宜满而不宜泄。所以,医治妇女,应耗其气,以便调养其血,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因闭经而致病;医治男子,则宜补其气,以便固其精,如果不这样,就会精气枯竭,疾病缠身。为此,古人制定了养生及医疗的原则,一方面消耗女子的气,另一方面增补男子的气,调养得当,使气血和顺。

七损八益是中国古代养生的著名理论,但是向来说法不同。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是马王堆汉简《天下至道谈》的说法,讲的是房中养生之术。明人万全《养生四要·寡欲》中的七损八益之说,是针对男女不同的生理特点而确立的养生原则,虽然未必是“七损八益”的本义,但也确实有指导意义。

补肾之方,以滋阴大补丸为主也。

语意:欲补肾,当以滋阴为主。

语见明代养生家万全的《养生四要·却疾》。万全认为,“人刚出生时,体内水火自然平和,阴阳协调,没有什么差别。到了天癸(性)功能发生作用之时,人不知爱惜,开始感觉到一多一少,阴阳不平衡了。人们如果不知道节欲保存残阴,反而服用补阴益阳之剂,不但使已经受到损伤的阴气不能恢复,反而将幸存的一点阳气也损伤了。阴阳都受到了损害,元气也就会逐渐枯竭,这样人还能长寿吗”?万全推荐了补阴丸,作为补肾之方,即:黄柏四两,盐水拌,新瓦上焙制成褐色;知母四两,去皮,酒拌,新瓦上焙;熟地黄十六两,酒洗,焙;天冬一两,去心,新瓦上焙。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下。

《黄帝内经》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此即是说,人的肾脏主司蛰伏潜藏,故它是以封闭和储藏为本职的,肾脏中所藏最重要的物质便是精。中医养生中所谓的肾脏,并非现代西医中所谓的肾脏,二者虽同名,但功能却有同有异。中国古人认为肾藏精、主骨、司志,为先天之本。肾主闭藏,尤强调肾之阴精宜充盈而不能妄耗多泄。肾精盈静,则人身受养,精力旺盛、健康长寿;若阴精耗损虚亏,则人体失养,精力差,多病而折寿。因此,古人十分重视肾精封藏的养生之道。补肾之道,宜滋肾阴,忌壮肾阳。《养生四要·却疾》指出,“若有人误服壮阳辛燥之剂,鼓动了体内真阳之火,因而煎熬真阴之水,结果导致肾火乱动,阴精便逐渐枯竭”。可见,药养的效果虽然显著,但若背离养生之道,则有害而无益。

若以房中为补,杀人多矣。

语意:如果以为房中术可补益身体,这将误杀不少人。

语见元代名医朱震亨的《格致余论》。正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一样,房中之事,可以益人,也可害人。古代房中术,原为指导养生保健,其主流是健康的。但后来出现了所谓房中采战补益之说,实际上把正常的养生理论导入歧途,甚为可惜。《格致余论》认为,《易经》中的兑卦象征着少女,艮卦象征着少男。两者相合,构成咸卦,象征着彼此感动。兑有喜悦之情,艮有停止之意,示意夫妻间的相悦之情宜有所止。若是纵欲房事,就违背了《易经》的养生之道,只会损伤身体,哪里有什么补益啊!《千金方》中谈到的房中补益,只适用于身体健壮且能清心静意、遇美色而不动欲念的人。若无圣贤的心境,神仙的体魄,是不容易做到的。女性如水,男性如火,水能克火。男方乐于施予,女方乐于获取,这是自然界事物的法则。没有超人的意志,违背这种自然之道,行房中补益,只会害人而已。

相传北宋道士张三峰习房中采战术,并以黄帝、素女的名义传人,认为古代容成公、彭祖都因此术而享高寿。当时为官的人多为此说所迷惑,不少人因此而丧生,这真是可哀可惜之事。东晋葛洪指出,“房中补益好比用舌头去舔利刃上的蜜、到虎洞中去捉虎子,也就是很危险的事”。唐代的宰相夏侯孜曾学习了房中采战术,当他与一娼妓交合时,因年老体衰以致无法抑阴精外泄而暴死。炼丹家认为,这好像水桶脱了底一样。中年人体力健壮,可通过气功导引而使之收敛,闭而不泄;当年老体衰时,就很难能做到这一点,故精气一次几乎就泄尽了。所以,房中采战,不会养生,只能害人。

男女之无子者,非情不洽则神不交也。

语意:男女没有后代的人,不是情欲不融洽,就是精神情感没有交流所致。

语见明代养生家万全的《养生四要·却疾》。一般认为,夫妻同居两年以上未避孕不孕者,可能就存在一些问题。万全认为,情不洽神不交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何谓情不洽?他指出,“或男情已动而女情未洽,则玉体方交,琼浆先吐,阳精先至而阴不上从乎阳,谓之孤阳;或女情动而男情未洽,则桃浪虽翻,玉露未滴,阴血虽至而阳不下从乎阴,谓之孤阴。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故不成胎也”。也就是说,所谓的情不洽,是指或者男情已动,而女情未动,或者女情已动,而男情未动。换言之,即是夫妻生活不够和谐、不同步。若是这种情况,即便吃药也是徒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