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养生经
11938000000022

第22章 阴阳互济——房事养生(3)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陶弘景指出,“人生俱舍五常,形法复同,而有尊卑贵贱者,皆由父母合八星阴阳,阴阳不得其时中也。不合宿,或得其时,人中上也。不合宿,不得其时,则为凡夫矣”。此即是说,人出生都具有五脏,形成人体的方法也都是相同的,却会有尊卑贵贱之分,这是由父母行房的时间所决定的。若是吉星值日受孕,自然会生贵子。有的虽然不是吉星值日,但时辰吉利,也会生出中上等的孩子。若是日子不吉利,时辰也为凶,则生下的孩子必是凡夫俗子。何谓吉星值日呢?中国古人把天上的星辰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为二十八宿,其中吉星当值则为吉日,凶星当值则为凶日。二十八宿中,室、参、井、鬼、柳、张、心、斗八星值日时,最适合人们行房求子。《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认为,“每月的初二、初三、初五、初九和二十日,是阳气生长旺盛的日子,男女行房会获得五倍的福分,可以使人气血不受伤,不生病。若是在这些日子的子时至鸡鸣前,采用引导之术行房,则更吉。若是这些吉日再与春天的甲寅日、乙卯日,夏天的丙午日、丁未日,秋天的庚申日、辛酉日,冬天的壬子日、癸亥日相合,则更是吉上加吉,行房受孕对于父母与子女都有极大的好处”。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个体生命是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人的生理机能会随着天体运行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于是就有了择时的习俗。行房求子,人生大事莫过于此,自然不可例外。

宜用嘉会,令人长生,有子必寿。

语意:行房宜选阳气全盛的日子,这样不仅可使人长寿,将来生子也会长寿。

语见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据此书记载,传说中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曾说,“消息之情,不可不知也。又须当避大寒、大热、大雪、日月食、地震、雷震,此天忌也;醉饱、喜怒忧愁、悲哀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祠、社稷井灶之处,此为地忌也”。此即是说,夫妻合房,不可不知阴阳消长、周而复始的客观规律。应当避免在大寒、大热、大雨、大雪、日食、月食、地震、雷震等发生的时候进行,因为这是天忌;酒足饭饱、喜怒恐惧时,也不宜行夫妻之事,这是人忌;山川祭神处、社稷坛、井、灶等处,也不宜行男女之事,因为这样做易冒犯神灵,这是地忌。如果犯了这些禁忌,就会使人得病;若是交合得子,其子也会短命。既避此三忌,又有适合行房的吉日,即:春天的甲乙日,夏天的丙丁日,秋天的庚辛日,冬天的壬癸日,四季之月的戊己日,也就是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的戊己日。

宇宙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如日月运行、寒暑更替等,都是循环不息、周而复始的。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自然界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黄帝内经》中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根据这种天人相应的理论,古代养生家才提出房事应选择最佳的时间与地点,在身体状态最佳的时候进行,方有益于健康。因为,阴阳交合之际,双方身体都是很脆弱的,外界环境的不利因素,此时很容易打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使脏腑受病。

冬一施,当春百。

语意:冬天合房一次,相当于在春天时的一百次。强调冬季应当减少夫妻生活。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中国古代养生术中,极其重视房事与节气的关系。古人认为,人应当随四季节气的变化而控制夫妻生活的频率。陶弘景指出,“春三日一施精,夏及秋一月再施精,冬常闭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阳,人能法之,故得长生”。由此可以看出,一年四季中,春季应当是性生活频率最高的季节。即便如此,人们也应该三日才能泄一次真阳。古人用《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表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立春前后为地天泰卦,上面是三个阴爻,下面是三个阳爻,这就是民间所说的“三阳开泰”,表明此时虽说是春寒料峭,阴气未退,但阳气已经渐渐强大起来了。自然界的生机萌动,相应地,人在生理上也会出现性的冲动。所以,春季适度的性生活,会有助于阳气的发散、强壮,对人身体是有很大好处的。相反,冬季阳气潜伏,万物闭藏休养,为来年的生发萌动储积动力。此时,人体的真阳之火也闭藏于肾水中,接受肾精的滋养。若此时纵欲耗精,会导致真阳无根,对身体的损伤难以估量。

中国古代天人相应的思想,是传统养生学的基础,故养生是非常讲究天时的。夫妻之事,虽为闺房私密,却有重大的养生意义,所以当然要重视时间的选择。元代名医朱丹溪就认为,“一年之中四、五、六、十、十一共五个月,宜出居于外,避免夫妻生活。因为四、五两个月为火旺之时,火旺则能克肺金,肺金为肾水之母,因此,肺金被克能影响肾水;六月为土旺之时,土能克水,肾水直接受到时令的伤害;十月和十一月属水,与肾气相通,更不宜同房”。

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

语意:子时过后不要进行夫妻生活,因为此时阳气初生。若阳气初生即灭,伤害会超出平时的百倍。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一般而言,行房之后,男女双方的体力消耗都很大,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若子时之后行房,必然要熬夜太晚,从而影响第二天的正常生活。

夫妻生活,因是否需要生育而有别。古人认为,在不要求生育的情况下,应当交而不泄,时间也宜在子时之前,才符合养生法则。若欲求子,则当别论。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中指出,“子时之后,天与人的阳气都开始生长。若此时夫妻行房,易生男孩儿,而且孩子长大后必定长寿而且贤明。欲求贵子,行房时须择旺相的吉日”。这里说的旺相日,指的是春天的甲乙日,夏天的丙丁日,秋天的庚辛日,冬天的壬癸日。修身养性,重要的是爱惜自己的精气。如果是夫妻不求生育,一个月行房施精两次,一年随二十四节气施精,就能活到一百二十岁。如果再能服食养生药物,就可以益寿延年了。可惜的是,人们在年少时还不懂得养生之道,或者即使懂得也不相信,等到年老时明白道理也晚了。如果人到老年没有病,通过修炼即可延年;若是年少时就修身养性,有望成为长寿之人。这里要注意的是,古代道家的养生理论,旧时是被称为“神仙之术”的。实际上,成为神仙不可能,但是益寿延年还是有可能的。

人年六十便当都绝房内。

语意:人活到六十岁,便应当停止男女之间的性生活。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此为老年人房事养生的一般要求。陶弘景认为,老年人“若能接而不施精者,可御女耳;若自度不办者,都远之为上。服药百种,不如此事可得久年也”。此即是说,男人到了六十岁,如果不能保证行房不泄精,那么必须停止性生活。老年人养生,服多少药,也不及远离房事重要。

《黄帝内经》中指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此即是说,女子四十九岁之后,任脉和冲脉都已经衰退,天癸竭尽,月经断绝,形体已经衰老,不能再受孕了。《黄帝内经》又指出,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也就是说,男子五十六岁之后,身体器官迅速老化,精气衰退。古时道家养生,主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所以养精护精即为养生的基础。年轻人尚且不宜轻泄,老年人自当倍加珍惜了。但是,老年人可以断绝房事,却不可以没有老伴。据《养性延命录》记载,采女问彭祖说:“男人过了六十岁,就应当戒绝房事,独自一个人生活吗?”彭祖回答说:“不是这样的。男人不愿意离开女人,离开了女人,会产生对女人的思念和性幻想,会加重思虑而有损寿命,并且还会患有梦遗、滑精、尿浊及阳痿等疾病。如果能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当然是非常好了,然而实际上一万人中也难有这样的一个。对异性的渴望是成年人的一种本能,压制这种本能,难于坚持而极易失败”。也就是说,老年人的生活可以绝房,可以分床,却绝对不可以没有老伴。

疲劳入房,虚损少子。

语意:疲劳时行房事,会使人的正气受损,难生贵子。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在身体疲劳或者大病初愈之时,正气低迷,不宜行房。若当禁不禁,强行入房,必使脏腑虚而愈虚,邪气乘机而入,极易引起脏腑的病变。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中曾指出,“新沐头,新行疲倦,……皆不可行房事”。此即是说,洗浴、远行之后,身体劳累,不可行房事。明代龚廷贤又进一步指出,饱食之后行房事,会伤人血气;女子月事未绝而交接易生病,导致冷气入内,身痿面黄,甚至不孕不育;金疮未痊愈而交合,动于血气,故令金疮败坏;忍小便而入房者,得淋病,男子茎中疼痛,面失血色,致胞转,急痛死;有病未康复,或者旧病复发的人,也不宜合房。

明代人袁黄在《摄生三要·聚精》中指出,“精成于血,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之事,皆当深戒。如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思耗”。此即是说,精气是由血生成的,不仅是男女合房时可损耗精气,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也可耗损,故这些都当引以为戒。比如,双眼视物过度,则久视伤血;双耳听音过劳,则久听耗血;心神思虑过劳,则久思伤血。古人认为精血同源,故疲劳伤血,行房伤精,二者事虽殊,对身体能量的消耗却一样。所以气血未安、精血未充时行房,对身体有害。

令之复壮有道,去七损以抵其病。

语意:使人体之气恢复壮实有一定的法则,即须避免七损以抵抗疾病。

语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医书《天下至道谈》。《黄帝内经》曾指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可见,古人所谓的“七损八益”,对于人体健康是很重要的。何谓七损?《天下至道谈》对七损说得很清楚:“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弗,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又指出,“为之而疾痛,曰内闭;为之出汗,曰外泄;为之不已,曰竭;臻欲之而不能,曰弗;为之喘息中乱,曰烦;弗欲强之,曰绝;为之臻疾,曰费,此谓七损”。此即是说,一损是指行房时疼痛,精道不通,甚至无精可泄,这叫内闭;二损是指行房时大汗淋漓,这叫阳气外泄;三损是指房事不加节制,交接无度,徒使精气虚耗,称为竭;四损是指行房时阳痿不举,所以叫弗;五损是指合房时呼吸急促,气喘吁吁,心中懊恼,神昏意乱,这就叫烦;六损是指一方根本没有性冲动或要求时,另一方性情急躁,不善于等待,甚至态度粗暴,强行交合,这样的性生活自然极不协调,将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痛苦,不仅损害其身心健康,还会影响胎孕的优劣,给下一代造成危害,因而叫绝,意即陷入绝境;七损是指交接时急速图快,滥施泻泄,徒然耗散精气而已,所以叫做费。

显而易见,所谓七损,就是指七种有损人体健康的两性活动。尽可能避免这七种情形,才能促进两性和谐,维护身体健康。

用八益以贰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不衰。

语意:运用八益能倍增元气,可使年老的人恢复健壮,壮年的人不致虚衰。

语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医书《天下至道谈》。此简指出,“气有八益,又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脱,阴气不用,涕泣流出”。也就是说,人气是否调和,与八益和七损有关。如果不能运用八益、去除七损,则人到四十岁时,其阴气已消耗过半;五十岁时,生活起居已感到衰弱;六十岁时,多耳不聪、目不明;七十岁则身体上下皆感虚衰枯萎,生殖功能减退,鼻涕眼泪亦易流出。七损指七种有损于健康的两性活动,而八益则是指寓气功导引于两性交媾活动中,使身体受益的八种动作。《天下至道谈》中指出,“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四曰蓄气,五曰和沫,六曰积气,七曰持盈,八曰定倾”。大体来说,一益是指行房之前应先练气功导引,导气运行,使周身气血流畅,故曰治气;二益是说舌下含津液,不时吞服,可滋补身体,又指其阴液,亦为行房之所不可少者,这些都叫做致沫;三益是说要善于掌握行房的时机,这就叫做知时;四益即蓄养精气,做到忍精而不泄;五益是指上吞唾液,下含阳液,双方非常协调,故为和沫;六益是说行房适可而止,不可精疲力竭,以便积蓄精气;七益是说合房之时留有余地,保持精气充盈,做到不伤元气,即持盈;八益是说两性合房时,男方不要恋欢不止,即防止倾倒之意。

“七损八益”是中国古代房中养生的著名理论,但旧时的养生家多从《黄帝内经》男七八、女七七理论解说之,令人无所适从。长沙马王堆汉简出土后,其中有关“七损八益”的内容生动而又深刻地诠释了这一千古之说。

非纵欲以败度,乃养性以延龄也。

语意:不能放纵性欲而败坏法度,应颐养心性以益寿延年。

语见道家之书《洞玄子》。洞玄子是唐代道士张鼎之号,此书为房中养生之书。书中写道:“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人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久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信哉是言,曰极、曰际、曰制、曰禁。”此即是说,夫妇合房,心情极度兴奋,是极为重要的生命活动时刻。懂得养生的人,常以体外的缱绻之乐,来节制体内两阴交合的性乐。长期享受性生活乐趣而有所节制的人,可以形神调和,平安而长寿。不知养生的人沉迷于淫乐而无节制,故常生病而危及生命。所以说两性相合之际,制外乐以禁内情是夫妇性事时应信守的原则。

《洞玄子》提出,夫妇性事原则应以养性延龄为目的,其中给予后人启示最大者,是制外乐以禁内情之说。所谓以外乐禁内情,就是尽可能在肌肤之亲中体会夫妻生活的快乐,节制性器官的接触。孔子评《关雎》时曾说“乐而不淫”,即是说感受其中的快乐,而不可过分。房中之乐,亦可如此。《玉房秘诀》中说,“行房而不施泄,其养生效果何如”?素女指出:“一动不泄,则气力强;再动不泄,耳目聪明;三动不泄,众病消亡;四动不泄,五神咸安;五动不泄,血脉充长;六动不泄,腰脊坚强;七动不泄,尻股益方;八动不泄,身体生光;九动不泄,寿命未央;十动不泄,通于神明。”古人认为,行房时动而不泄确具有治气、健身、益寿的效果。因为动而不泄能积精治气,故可健壮形体、充实气血、耳聪目明、精神充沛、百病消除,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入房有术,对景耐忘,可以延年。

语意:遵守房事的规则,能控制住自己,便可以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