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厚黑高手:刘备的登龙术
11937500000035

第35章 “移魂大法”——刘备的驭人术与现代人才观(13)

但刘备毕竟是刘备。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要想杀出重围,只有靠眼下的这一班弟兄了。而调动起他们的斗志是关键之所在。想当初人家项羽为战胜秦的军队曾“破釜沉舟”,我为什么不能呢?想到这里,刘备猛地拔出宝剑在脖子上一横,大喊一声:“我刘备时乖命蹇,既然上天要灭我,我又何辞!弟兄们千万不要管我,你们赶快杀出重围各自逃生去吧!”你想刘备手下兵将能不为他这种做法所感动吗?一齐拼命死战,保卫刘备,终于等到赵云等人杀到,将其救了出去。

尽管是逃了出去,这次战役使刘备损兵折将,狼狈逃窜至江汉,士气低落,军心不整,面临何去何从的严峻问题。刘备也许考虑到可以去荆州的刘表那里暂时躲避一下,但自己又不好直接开口。于是再次故技重施,口称众兄弟皆有王佐之才,跟随刘备不会有什么好前景,不如各自散开各去寻求功名富贵吧!你想,众人跟随刘备那也是慕名而来,怎能说走就走,再者刘备如此仁德,早已打动众人之心。谋士孙乾自告奋勇,要替刘备到刘表那里去寻求庇护,以期得一落脚之地。刘备当然是求之不得。这种手段的运用使刘备获益良多。

随机应变是每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被称为“现代条件下的战争”的商战中更是如此。每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并且要发展壮大就要善于适应环境,而不能等待环境来适应自己,惟一的生存之道就是要具备过硬的能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任何妄想在商场中过“逍遥游”日子的念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将会被击得粉碎。幻想的空中楼阁失去了现实的基础也不会持续长久,所以可以说,大多数商业利润的获得都是靠这种能力结出的硕果。

类似的情况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也时常发生。许多企业在竞争中巧妙运用刘备的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段在商海大潮中乘风破浪,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拿江苏省第二毛纺织厂和浙江省泰能集团争夺广东省民营企业“深龙”毛纺厂的例子来说,“二毛”购得“深龙”就是刘备这种领导艺术在现代条件下的灵活应用。

众所周知,“二毛”是省级重点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毛纺、呢绒等多种项目。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甚至还出口到美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是国家出口创汇的明星企业之一,为国家年创利税上千万元。浙江泰能集团更是集纺织、服装、鞋帽于一体的大型企业,以产品品种多、数量大、质量好、年产值额高而著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二家企业独领风骚。

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积极向外省展开业务并进行资本输出,以期取得良好的效益。与此同时,双方都把业务目标指向了广东省,力图在广东省建立自己的伙伴联系。恰巧,广东省的民营企业深龙毛纺织厂由于经营不善,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工厂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是它的致使弱点,再加上整个纺织行业的大环境不景气,使得深龙的经营越来越困难。相反,“二毛”和“泰能”因自身技术先进,规模大,屹立不倒。如果能将深龙收购到手,加上它不算落后的技术设备,给以合理的整顿和改造,就能有效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广东省的合作就有了目标。因此收购深龙成为双方的共同指向。

针对这一共同的目标,“二毛”和“泰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泰能集团为能在这次收购行动中占得先机,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提出了直接收购深龙的计划。谁知这一计划却遭到了深龙上下所有职工的强烈反对,激起了他们的“团结”意识,广泛开展救厂献计献策活动,全厂团结,一致反对收购,使泰能无功而返。而“二毛”吸收了泰能收购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感情上和财力上给“深龙”提供各种援助(当然是有限的),并不提收购之事,和深龙建立多种业务联系,造成一种力图帮助深龙脱困的假相。

但是弱小的“深龙”毕竟不能支持多久,任何感情的防线在金钱怒涛的冲击下,都要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被大企业收购重组以期获得新生是摆在他们眼前的惟一生路,而跟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二毛”是他们的首选。在这个适当的时机,“二毛”提出了收购计划。深感毫无出路的“深龙”人接过了“二毛”伸过来的橄榄枝。在他们心目中,“二毛”是他们的救世主,相反泰能却是加速他们灭亡的仇敌。“二毛”购得了深龙之后,加以合理改造,并且利用集团优势,占据了广东省的大部分市场,超过了泰能集团。

“二毛”收购计划的成功类似刘备的现代翻版。“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的熟练应用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利用这种手段后发制人,也不失为成功的终南捷径。

28.善言托孤,精诚团结

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成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已成为世代流传的佳话。这不仅突出了他对孔明、赵云等众人的充分信任,更向人们展示了刘备心系国事,深明大义的宽广胸怀。

刘备可是个做大事的人,自出道以来,就一直以安天下、扶汉室为毕生的追求。即使在他知道自己就要升入天国之时,仍不放弃理想。让他不得瞑目的是,自家的情况有点悲惨。老子英雄儿笨蛋,无论他花多少心血,多么舍得智力投资,但宝贝儿子刘禅的智商却未有丁点儿长进,仍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要是把江山交在他手,这个败家子儿还不把蜀国给丢了,那最倒霉的要算是黎民百姓了。这让爱民如子的刘备放心不下。

在担忧之余,也有让刘备感到欣慰的事,那就是以丞相孔明为首的一群忠心耿耿的老臣面对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关键形势,他们一定会接过刘备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完成他的遗愿,特别是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孔明先生,他一个人就几乎可以决定蜀国的命运。所以必须为孔明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毕竟王位是他老刘家的,要是刘禅耍起混来,谁敢动他。刘备来了个授权仪式,让他的三个儿子认孔明为相父,这样,孔明就有了特殊的身份,他的话才会更有分量。可见,刘备用心何其良苦,而他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以国家大局为重,以百姓利益为先。

整个遗嘱的高潮部分就是刘备让孔明“可自成为成都之王”。这也是最能体现刘备深明大义的地方。在世袭制的封建社会里,还没有哪个皇帝愿意把自家江山交付给外姓的想法,而刘备却开了这个先河。刘备此举弄得孔明手足无措,因为他压根就没有这个心理准备,谁见过这样的皇帝啊!惊慌之余剩下的就只有感动了,他孔明只有效犬马之劳,才能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直至后来为完成刘备托孤之遗训,六出祁山,为国鞠躬尽瘁,竟病死在行军的途中。刘备的深明大义行为感染了部下,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刘备行事从来都是以江山社稷为重,着眼于大局,他不会为一点儿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因为那是市井小民的专利。刘备懂得成大事者必然是丢芝麻,拾西瓜。首先要能够做到舍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私欲心态,着手于大局,放眼于未来。刘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他可谓是开明之士,当出现了危难的情形,他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私利能否得到保障,而是为蜀国之命运而焦虑。这种深明大义的作风也正说明了刘备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刘备的善言托孤,势必使以孔明为主的全体将士深感刘备之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他们会更加团结,精诚合作,将个人的私利放在一边,以振兴蜀国事业为己任,在困难之际又实现了转机。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到,在保大局时候,自己的利益也会同时得到保证。领导者要善于把握“公”在先,“私”在后,“公”为主,“私”为次的关系,将其理顺,工作开展也会很顺利。

像刘备这样深明大义而取得成功的人在今天大有人在。日本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是最具代表的一位。松下电器产业集团,是日本六大独立企业集团之一,是目前日本最大的民用电器公司,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号称“家电王国”,有所谓“不知萧条的企业”和“世界健康儿童”的美称。

松下集团之树所以能够常青,关键在于松下幸之助深明大义,破格提拔中山俊彦为其接班人。中山原在董事会二十六人中名列第二十五位,这次连跃四级,升任总经理,一步跳上了“内阁首相”的席位。这个闪电式的人事安排,在讲究“年功序列”的日本企业界,引起很大的震动,人们称之为“中山跳跃”。

松下幸之助选中山俊彦,一是因为中山精力充沛。松下觉得当时公司的重要领导人平均年龄已达六十五岁,有的已年近七十,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中山俊彦则年富力强,用松下的话来说,至少可以担任“十年总经理”。

二是因为中山精明能干。从1954年起,中山就先后出任松下电子工业公司电子管理部部长、零件厂厂长。1962年,中山又受命于韦司特电气厂危难之际。该厂当时仅有资本五千万日元,累计赤字却高达三亿日元,工人怨声载道。中山就任常务董事之后,迅速扭转被动局面,恢复了企业的生机。1965年,中山接手主管的冷机部又是当时公司发展最迟缓的烂摊子,产品质量低劣,销售渠道不通。中山出任事业部长后,提出“质量不完善绝不出售”的口号,仅两年工夫,便搞出了第一流水平的产品。他又亲临销售第一线,打开了市场渠道,不到四年工夫,就使空压机誉满全球。由于他有才干,早就受到松下幸之助的赏识,1974年当选为总公司董事,成了松下集团的一名要员。

中山上任后,制定彻底改变松下公司面貌的计划,提出1990年销售额突破十万亿日元大关的奋斗目标。在日本,山下以采取“攻击式”的经营方针而著称。在他上任后的第三年,就使松下公司利润额从九百七十六亿八千万日元,增加到一千七百七十八亿两千万日元;海外厂家由二十九家增加到四十四家。到第六年就使公司利润翻了将近一番。中山俊彦出任总经理以来的实践,证明了松下的眼力不错,松下对中山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满意。有人夸中山俊彦为松下公司“开拓了奔向21世纪的希望”。

同样是面对选接班人的问题,刘备和松下都能够毅然抛弃家庭观念,以事业的发展为重,从大局出发,为现代领导者提供了典范。如果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为自己谋私利,那么他必然要遭到打击。因此,要求领导者行事“公”在先,实则“公、私”双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