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的且不说,就单挑近的说。玄德与刘表共叙闲话,刘备因见己身髀肉复生,遂感慨自己年岁已高,事业无成,似乎先前的勇气、锐气和信心一下子都跑到九霄云外去了。不知情者可能会认为:那个自信、乐观的刘备已不见了,只不过多了一个老气横秋、毫无进取之志的活木偶而已。可明眼人可能一眼就会看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刘备并未丧失信心,相反他的信心却因苦难经历,愈老弥坚,而不是有些人所见的只会发几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刘备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自己空有一身本事,但却没有施展的基础和空间;另外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就是自己处在族兄刘表的庇护之下,也不能暴露太多的雄心大志,况且在此之前,刘表的夫人蔡氏总是建议刘表赶走刘备以防不测,在这样条件下,他还怎么能过多展露自己呢?况且,想当初,刘关张兄弟等人暂时失败,刘备只身存于袁绍帐下还心存大志。特别是在许昌,曹丞相的严密监视、控制都没使他丧失信心,更何况目前这点小困难呢?
且看刘备“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我猜他大概有点喝多了),当刘表提起当年在许昌与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往事之时,借酒兴激发出了埋藏于心底的豪情壮志,忘却了一切现实情况的考虑,露出了一个本真的刘备。自称“我刘备空有一身本领,苦于没有机会去施展,特别是没有赖以施展才能的依靠——军事力量。否则,天下碌碌之辈,哪一个能够看在我刘备的眼中呢!”一番慷慨陈词说得刘表目瞪口呆。刘备以后的经历更证明了这一点,凭借超人的自信,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即使在被东吴战败,损失惨重之后,这份自信也从未改变。
顺而推之,现代条件下的商战也需要这份自信。众所周知,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使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改变了传统的“产品策略”经营模式,而向“市场策略”的方向发展。过去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为我所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就对领导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当机决断的能力,领导者还需要具备相当成熟的心理素质。但是巨大的竞争压力使许多领导者有点裹足不前,不敢采取大胆的竞争策略,趋于保守。这往往使许多企业失去了绝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借助于历史上人物给他们提供的榜样来激励自己,刘备便是其绝好的榜样。
刘备由于具有这份自信心,几乎是后来的每一位企业家所争相效仿的楷模。晚清时期的爱国企业家张謇曾被称为“中国的实业大王”,他办厂成功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甲午战后中国的落败形势,张謇决心放弃可“置身台阁”的锦锈前程,走工商实业救国之路。针对当时中国棉织品产量远远落后的事实,决定开展棉织业。
但是,办纱厂除了要有原料来源、销售市场和劳动力资源等条件外,还要有一些辅助条件,如设备、技术、资金等。设备可以定购,技术人才可出资物色,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张謇虽有一腔热情,但毕竟是一介书生,要征集股金,取得资金持有者的支持是必要的。资金持有者关心的是利润的多少,而当时中国棉纺织业经营的形势并不好,这很难吸引投资。张謇虽有文韬武略,但这并不起什么作用,投资者关心的赚钱本领他却从未显示过。再者中国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处在萌芽状态,封建的因素还占统治地位,幼弱的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排斥和压制,有钱人宁可买田置地,也不愿投资近代工业的经营,这使张謇创业面临极大的困难。
这些困难并没有使张謇退缩不前,爱国的热忱是他的信心的来源,而这份信心又转化为他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为筹资,张謇奔走于通州、上海、广州等地,邀集股东组成办纱厂的董事会,共同筹资六十万两白银作为设立纱厂的基金。在1896年春,选定厂基,购买土地之后两位持资股东退股,资金严重不足,光盖房就花光了所有集资,招商计划泡汤了。
暂时的困难没有使他动摇,相反更增强了他要将纱厂办成的信心。他坚信纱厂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努力,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抱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他转头求助于官府,将当时湖北局定购的纺纱机收购过来(尽管年久失修损坏了三四成),折银五十万两,作为官方的入股银。签定官商合营的合同后,他也要凑足私银五十万两入股。他到处求人,四处集资,四处碰壁。他一想到,如果办不成纱厂,中国每年要损失海关银一千多万两。这个念头时时萦绕在心头,也就促使他要努力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集资时的窘态是“凡以纱厂集资告人者,非微笑不答,则掩耳即走”。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创办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机器安装完毕待投入生产,流动资金尚无着落。
按正式生产以三个月为一个流动资金循环周期,必须有三十六万元资金才能保证正常周转。但开工之日,纱厂只剩四万银元。贷款借不到,出股没人要。在这样的困境下,张謇并没丧失信心,他做出决定:有多少钱,买多少花,出了锭就卖纱买花,到无花可纺就关门停工这样背水一战的决策。
在张謇的努力下,工厂的形势开始好转,他亲自制定了管理工厂的若干原则,并重视技术的引进。大生纱厂投入生产一年,就在市场上排挤了日本棉纱。不几年,就将洋纱挤出了本地市场。投产第一年获纯利十二万两白银,第二年获十五万两白银。高额利润也吸引了投资者,扩大再生产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生产日渐扩大。从1899年到1913年十四年间,大生纱厂获纯利约五百万两白银,发展成为拥有资本二百万两白银和纱机六万七千锭的大厂,是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工厂。
面对如此巨大的成功,张謇在回忆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只要有信心,就一定会成功。”
5.胆识——取胜的保证
玄德奔回新野,自知失言取祸,未对众人言之。忽使者至,请赴襄阳。孙乾曰:“昨见主公匆匆而回,意甚不乐,愚意度之,在荆州必有事故。今忽请赴会,不可轻往。”玄德方将前项事诉与诸人。云长曰:“兄自疑心语失。刘荆州并无嗔责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轻信。襄阳离此不远,若不去,则荆州反生疑矣。”玄德曰:“云长之言是也。”张飞曰:“‘筵无好筵,会无好会’,不如休去。”赵云曰:“某将马步军三百人同往,可保主公无事。”玄德曰:“如此甚好。”遂与赵云即日赴襄阳。
刘备尽管文武两项本事并不出众,但是他的胆识和勇气却十分出众。在他戎马倥偬的军事斗争生活中,这一过人的素质一步步把他推向了成功的制高点。
刘备这次再赴襄阳,可以说是大胆至极。说他冒失有点过分,但至少这一份勇气和胆识还是值得赞扬的,大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味道。上次刘备之所以从襄阳只身逃回新野是得知刘表部将蔡瑁欲置自己于死地,原因就是刘备在刘表欲废长立幼这一件事上的立场,得罪了次子刘琮之母蔡夫人。众所周知,刘表之所以在推选自己的继承人一事上征求刘备的意见,是因为刘备与他同为汉室宗亲,既以兄弟相称,就该推心置腹了。刘备也感激刘表在自己无处安身之时肯收容自己,因此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主要是为了荆州的稳定。反对废长立幼,使蔡夫人怀恨在心,遂使自己的弟弟蔡瑁欲杀玄德。
旧仇未消,这次居然敢再登襄阳之门,岂不是等于羊入虎口,但刘备也并非毫无准备,赵云带三百军兵寸步不离左右,给他此行增加了安全系数。可是,蔡氏并非堂堂君子,其小人行为对刘备的安全仍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刘备还是敢于赴会,其胆识可见一斑。
刘备明知此行凶多吉少,谋士孙乾也曾极力劝阻他不要去。义弟张飞也称“酒无好酒,筵无好筵”,劝他不要去。刘备深知此行的重要性:刘表对自己以诚相待,并无异心,请自己赴筵,也许有什么重要事情商量;况且新野和襄阳之间距离并不远,也就那么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如果自己不去,必然会引起刘表对自己的疑心——自己谋夺荆襄九郡。况且,那位蔡夫人说不定在刘表面前添油加醋,说了自己多少坏话,刘表也许拿这次筵会来试探一下自己。谁叫咱没家没业的,俗话叫“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该去就得去。为避免刘表的怀疑,鼓起勇气,赴“鸿门宴”。
刘备的这份勇气和胆识,帮助刘备一次又一次地逢凶化吉、渡过难关。这种过人的气质不但为自己赢得了声望,而且也折服了自己的对手,令之胆破心寒。
现代条件下的商战中可以说是到处充斥着陷阱和危机。面对纷纭复杂的商场形势与瞬息万变的商业信息,只有敢于大胆前进,敢于抓住这些,才能取得竞争中的胜利。现代化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使几人到几十人到数万人联合在一个团体当中,他们组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因此企业的领导者的一个小小的决策就关系着许多人的饭碗问题。本着高度负责精神的企业领导者在如此重大的压力面前,他们往往采取稳妥的策略,即先立于不败之地。这固然降低了风险,但殊不知,信息时代的竞争就是信息的竞争、时间的竞争。把握住时机、把握住信息就会取得胜利。许多领导者只好拿起书来,向古人学习,聪明者从刘备身上获得了不少很好的东西。
刘备的这种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带来的巨大收获,给了现代领导者们以极大的启示,以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成语是如此地深入人心。现代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在他的启发下,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高峰。上海第二毛纺织厂国有化经营的成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上海市第二毛纺织厂自1983年以来,在万德明厂长的带领下,坚持进行国有资产经营,发扬“不等不靠、超前谋划、敢冒风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了企业经营中的奇迹。
“二毛”的过去与很多的国有企业一样,负担重、设备老、冗员多、产品单一,整个企业几乎陷入了困境。万厂长上任后,了解到企业存在的困难,充分估计了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迈出改革步伐。
首先,积极改革经营机制,主动申请作为“转换机制、放开经营”的试点单位。这是极具冒险性的一步。过去,企业靠国家行政拨款,每年能得到一定的资金补贴,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作为试点单位,要减少收入1000万元左右,这将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困难。但是与其窝囊地死去,还不如干脆放手一搏。所以他们情愿承担经济上的损失,理顺各种关系,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这种举动在当时的全国同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在技术改造方面,“二毛”也在同行业中率先跨出了老厂自我改造的第一步。作为过去的老厂,“二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在同行业中毫无优势可言。如果不迅速进行技术改造,很快就会被其他企业抛在后面,但是技术改造需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又从何而来呢?为解决这一问题,万厂长经过深思熟虑,并征求了工厂广大职工的意见后,大胆举债四千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这又是一个冒险性的举动。因为举债会使企业每年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更增加了企业资金运转不足的困难。同时,如果企业改造得不成功,整个企业就得停产,甚至是破产,这是关系到工厂几千名职工的大问题。但是如果不进行改造,企业同样面临着生存危机,在压力面前,万厂长毅然选择了前者。
万厂长的大胆举措使工厂的经济形势明显好转,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在这样的好形势下,他们并未沾沾自喜,继续深化改革。为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他们不断捕捉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与国外同行业展开合作项目,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国家经济形势的整体上升趋势也促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万厂长敏感地预测到高档服装将是我国人民的一个新的消费热点。针对“二毛”没有高档服装生产线的实际情况,大胆投资200万美元引进了一套高档服装生产设备,率先使本厂的产品上规模、上档次。这个大胆的预测很快地就得到了证实:“二毛”生产的“红星”牌高档服装系列是市场上的走俏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尤其是青年人更是爱不释手。很快,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仅这一项就给企业带来了上千万元的利润。
目前,“二毛”已成为中国第一家集毛涤呢绒、服装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全能型大企业。该厂连续13年在全国同行业中保持了人均创利税、万锭创利、全员劳动生产率之首,是全国毛纺织行业中第一个出口超过200万米精纺呢,年创汇超过2000万美元的自营创汇大户。
万厂长带领“二毛”人走出困境的实例表明,一个企业的领导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敢于大胆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打主动仗。这种大胆和勇气是每个成功的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
6.危机意识——成败的关键
不一日,使者回报:“马超言:未成功,不可退兵。”张鲁又遣人去唤,又不肯回。一连三次不至。杨松曰:“此人素无信行,不肯罢兵,其意必反。”遂使人流言云:“马超意欲夺西川,自为蜀主,与父报仇,不肯臣于汉中。”张鲁闻之,问计于杨松。松曰:“一面差人去说与马超:‘汝既欲成功,与汝一月限,要依我三件事。若依得,便有赏;否则必诛:一要取西川,二要刘璋首级,三要退荆州兵。三件事不成,可献头来。’一面教张卫点军守把关隘,防马超兵变。”鲁从之,差人到马超寨中,说这三件事。超大惊曰:“如何变得恁的!”乃与马岱商议:“不如罢兵。”杨松又流言曰:“马超回兵,必怀异心。”于是张卫分七路军,坚守隘口,不放马超兵入。超进退不得,无计可施。孔明谓玄德曰:“今马超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亮凭三寸不烂之舌,亲往超寨,说马超来降。”玄德曰:“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孔明坚意要去。玄德再三不肯放去。
要说刘备与孔明之间的感情,其实真的很难用任何东西来衡量。说它比天高,比海深,一点儿也不足为过。虽然不比刘、关、张之间的“哥们”情深,但孔明的言传身教倒令刘备敬佩不已,在刘备的眼中,孔明倒像是师傅,而他自己却像个徒弟。再者说来,刘备还得依靠孔明出菜呢!因此,刘备对孔明较之其他人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为了能把孔明留住,刘备真是费了不少的劲!三顾茅庐,暂且不说。孔明的人身安全可谓是刘备的一大心病,因为没了孔明,刘备可就傻眼了,什么兴复汉室,根本就没门儿!那一次到东吴的“舌战群儒”,孔明孤身前往,可把刘备给吓坏了,生怕诸葛先生有个三长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