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厚黑高手:刘备的登龙术
11937500000020

第20章 胸中有丘壑——刘备的运筹之功与现代经营(10)

众所周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是两家享誉全球的大型汽车生产公司。毫无疑问,这两家公司都在各自的国家内部市场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分别占各自国内市场份额的30%和32%。同时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对方的国内市场中,竞争十分激烈。面对已有市场已出现饱和的严峻形势,如何进一步发展呢?惟一的出路就是开拓海外未开发的市场,非洲大陆便成了他们的首先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登陆非洲市场,在非洲市场打开销路,福特汽车公司下了大力气,启用了庞大的资金,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广告宣传计划,目的就是为了使非洲市场的“陌生”消费者接受本公司的产品,并在非洲市场牢牢扎根。据统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福特汽车公司光在广告宣传上的支出费用就达上千万美元。顺着这条由金钱铺成的道路,福特汽车初步占领了非洲市场。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初步占领非洲市场的情况下,也决定大胆向非洲进军。但是精明的日本人不像美国人那么肯花钱。他们巧借福特汽车公司的宣传,声明自己的产品除了具有福特产品宽大、舒适、耐用等优点外,还突出自己的特长。结果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就使自己的产品在非洲扎了根。面对丰田汽车公司的进攻,福特汽车公司决定进一步加强广告宣传的力度,力图将丰田公司的进攻打回去(尽管这已使福特公司在非洲的收益远小于它的广告支出)。

相反,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冷静地分析了非洲大陆市场对汽车消费的各种指数之后认识到:双方之所以难以再进一步打开市场的关键在于,双方生产的汽车虽然大而且舒适但耗油量大,而且价格较贵,这非常不适宜于家庭使用。在掌握了这些第一手资料以后,丰田汽车公司加大研究适合于非洲家庭使用的小型汽车的力度,同时为了迷惑住对手,进一步虚张声势搞广告宣传,拖住对手,使其无力进行产品调整。

这一策略使福特汽车公司疲于应付。不久之后,丰田公司的小型家庭用轿车问世,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了非洲的大部分市场,相反,福特汽车公司中了丰田公司的“烟雾弹”,在新产品开发上远落后于丰田汽车公司,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打开的市场被人抢走,想重夺阵地,只有再待时机了。

丰田汽车公司的成功,有点类似刘备的“金蝉脱壳”的现代翻版。现代企业领导者要切记:历史典故活学活用,就能给自己带来无穷的智慧。

22.防患未然,刘备托孤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玉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刘备也是人,说他不怕死那是假话。但他刘备是个大人物,还有更高的追求。在面对死神威胁的时候,他不是像普通人那样满脑子都是恐惧,他的想法更复杂:那就是刘禅的软弱无能会不会使蜀国天下大乱,这才是他真正忧虑之处。他的职业和经历使他养成了防患于未然的工作作风。所以他长叹“不久于人世矣!”既包含了对生命的渴望,又蕴育着对蜀国未来的思考。

刘备能够取得今天的骄人战绩,来自于他是个棋坛高手,他能够比其他人看出更多的步儿来。所以总是能够反败为胜。居安思危他样样都玩得出色。当生活遭受挫折,大家都叫喊着世界末日就要来临的时候,他却还像没事儿人似的,稳稳当当地坐在那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因为他早已找到克服困难,迎接胜利的法宝;当事业顺利、春风得意的时候,他又行动起来,马不停蹄,弄得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他发现了隐藏在前方的危机,这样做是为了趋利避害。难怪在那种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里,刘备活得还是那么滋润。,只有气得别人哇哇怪叫的份儿。

我们不得不佩服刘备站得高、看得远。就拿这次来说吧,由于病情恶化,他已经没有几天活头了。在这火烧眉毛的节骨眼儿上,他连夜火速派人到成都老家把重臣孔明、李严等接到永安宫,做最后的安排。因为他深知自己是蜀市的龙头股,他一离去,整个大盘还不得狂跌?况且曹、孙两家已长时间窥视蜀国这块肥肉,早就对此垂涎三尺了。趁此之乱,还不得红了眼,那蜀国的江山也就要随他刘备而去了。鉴于此,刘备在临死之际,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他顺利地完成了政权的交接,鼓舞了众将的士气,没有给对手留下任何机会。随后的事实验证了刘备的先见之明,他死后,果然曹丕联合孙权和各方势力,共出五路大军前来讨伐蜀国,想捞点儿便宜,但由于蜀国早已做好了预防,未让敌人阴谋得逞。

刘备在临死之前,也没有忘了显露一手绝活儿给他的宿敌上了生动的一课,从而减轻了蜀国的压力,使刘氏江山得以继续维持。其实,他的这种强烈的未来意识已伴随他走过了一生的政治生涯,使他处处化险为夷,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成就了他一代枭雄的称号。

客观形势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有时往往出乎人的所料,造成措手不及。这就要求肩负重担的领导者要有强烈的超前意识,要对未来形势走向有所预见,从而在实际行动上有针对性地为将来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对于一切领导者来说都同样至关重要,时刻都要成为自己为官的法则,做得好,则总能处于有利位置,否则将有可能遭受巨大打击。我们看到刘备一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即使在将死之时也能够扭转颓势。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也都要像刘备那样,无论是居危思安,还是居安思危,都不可忽视。只顾眼前利益,或许将来一无所有,后悔都来不及。做事要着眼于未来,这是取得成功的根本,由古及今皆如此。

像刘备这样成功的例子在今天的企业界中不胜枚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被称为多能商战将军的阿曼德·哈默博士的从商之道。他一生中经营过多种工商业,如制药、铅笔、采煤、酿酒、养牛、古董、广播、石油、化肥……而且他做的行当都是别人经营濒临亏损、倒闭时,他才接手过来,并取得了成功。不言而喻,防患于未然,对未来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创造如此多的奇迹。

他从来就不愿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就在他的古董生意已取得巨大成功,并且从中获利百万美元之时,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商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旦失败,将一无所有的险境。就在这时,美国政府的“新政”又为他带来新的经营门路和新的财源。

美国国务院1919年通过了一项“沃尔斯台德法案”,规定不许酿造和销售酒精含量超过千分之五的饮料。但罗斯福为挽救危机,提倡“新政”,势必为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从而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开放禁酒令。哈默从酒的需求想到酒桶的需求,立即从俄国购买木材,并在停泊俄国货船的码头附近,修建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由于供不应求,又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酒桶工厂。禁酒令废除之后,各大酒厂争用高价把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抢购一空。

哈默本来只打算制桶,可是,一份交易所的行情预测表又改变了他的想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由于战时不准用谷物酿酒,威士忌奇缺。哈默就以每股九十美元的代价购买了五千五百股美国制酒公司的股票。等他欢度两个月的蜜月旅行回纽约后,这项股票行情涨到一百五十美元一股,还得了五千五百桶威士忌的股息。

在分瓶销售威士忌时,一位在俄国见过面的化学工程师艾森伯格来找他。这位客人出了个主意,在纯威士忌中掺进百分之八十的廉价酒精,同样好销售。他们当场将威士忌掺有土豆制酒精和掺有谷制酒精的酒分成三杯,哈默竟分辨不出其间的差别来。于是哈默仅花五万五千美元从政府手中买下了一家无力还债的朗姆酒厂,又物色人才,雇用了一名德国化学师迈斯特,他是一位善于把马铃薯变成烈性酒精的能手。并以每袋(100磅)十美分的低价向政府购买了几千吨土豆,从而生产出大量的威士忌,顾客争相购买。

哈默预计谷物制酒还可能开放,他陆续购买了九家闲置的谷物制酒厂,政府禁令开放一个时期,他就生产一批谷物威士忌。后来又买了几家酒厂,制造谷物威士忌。不久,他这个原不愿从事经营威士忌酒的人物,短时间就一跃成为全美国威士忌酒业中仅仅次于西格拉姆的第二号巨头。不过二年,他的“丹特”牌威士忌成为美国全国第一流名酒,年销量达一百万箱。哈默的竞争对手申利公司的董事长罗森斯塔尔眼红了,极力要求收买丹特酒厂,哈默以六百五十万美元的现金卖掉了丹特酒厂,以后又卖掉了其他各酒厂及酒业股票,又获得几百万美元。接着,他又去开创新的行业去了。

像刘备这样的政治巨人和哈默这样的商业骄子,都具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就是防患于未然。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不要把眼光停留在目前的形势上,要采取措施为将来做准备,这样才能够避免损失,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领导者要切记这一点,自己的有作所为不仅仅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未来。

23.后发制人,鼎足三分

玄德自到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此时曹操正统兵北征。玄德乃往荆州,说刘表曰:“今曹操悉兵北征,许昌空虚,若以荆襄之众乘间袭之,大事可就也。”表曰:“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玄德默然。……至是年冬,闻曹操自柳城回,玄德甚叹表之不用其言。忽一日,刘表遣使至,请玄德赴荆州相会。玄德随使而往。刘表接着,叙礼毕,请入后堂饮宴;因谓玄德曰:“近闻曹操提兵回许都,势日强盛,必有吞并荆襄之心。昔日悔不听贤弟之言,失此好机会。”玄德曰:“今天下分裂,干戈日起,机会岂有尽乎?若能应之于后,未足为恨也。”表曰:“吾弟之言甚当。”

“后发先至”是中国传统功夫太极拳的精妙所在。刘备巧妙地将这一深奥的哲理作为军事指导思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谓后发制人的最大要诀也就是要善于把握最有利的时机。客观时机的出现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有我也有,反正大家都有。但是由于个人主观选择的不同,对时机的把握就存在着差异性。后发制人要求自己先处于守势,按兵不动,随时做好出击准备。等待对方先动,如果出现空当,迅速击中对手要害所在,刘备可谓深得其要旨,相反刘表对此却毫无所知。当时,刘备和刘表在荆州养精蓄锐,而这时的曹操为彻底平定北方袁氏兄弟之乱,亲率大军征剿。远离都城的曹操后方空虚,先动的曹操露出了破绽。刘备认为这是攻击的最佳时机,如果在这时趁机攻击曹操的大本营,使其首尾不能兼顾,匡扶汉室以安天下的宏伟目标就近在咫尺了。“曹阿瞒”你等着上绞架吧,我刘皇叔可要不客气了。而刘备的兵力过于弱小,只有借助刘表的兵力,才能给曹操致命的一击,因此刘备建议刘表出兵。而刘表根本不管什么时机,什么“后发制人”,我有我刘表的生活方式。懦弱无能,不知进取,只知守业的刘表心里认为:我目前只占据荆襄九郡,兵精粮足,要什么有什么,过的是小康的日子,温饱不愁,还费那劲干啥!只要手下人“大力发展生产力”,“四化”也不是没有可能实现,要那么多地盘干嘛!太多了也开发不过来,还不如好好经营这个小王国,先加强经济建设再发展军事实力,将来也说不准是个“超级大国”呢!这是其一。其实刘表还有点担心,刘备和自己虽然同是汉室宗亲,但谁不知道你刘玄德的野心。如果真的取胜的话,那时你刘备势力大了,“翅膀”硬了,说不准再来个“鸠占鹊巢”的游戏,后悔都来不及了,还不如把它扼杀在摇篮里,这总比“亡羊补牢”强得多吧!

刘备和刘表对时机的把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表的做法坐失了攻击曹操的最佳时机。等到曹操缓过神来,势力日渐强大,自然有吞并荆州之心。这时刘表害怕了,有点无所适从了,什么“发展生产力”的念头全没了,首先想到的是保家卫国。自己又没什么主意,只好找刘备来商量。本来刘备对刘表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也想不通,闹了好几天情绪,暗自嗟叹。刘表忽然来请,一定有事,大敌当前,还是兄弟为重吧!当刘表说出自己的担心之后,刘备没有发牢骚,并对之好一番劝抚:机会是不断出现的,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要辩证地看嘛,失去的这个机会没了,但下一个机会还是有的,看你怎么把握。如果能后发制人,有针对性地出击,效果也许更好呢!

刘备这种军事指导思想的确给他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和更大的鼓舞。面对抢占天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占据地利的孙权,继承了父兄的遗业,开创了自己一片天地;而刘备身无分文,但他坚信有机会,并亲自投入到斗争中去,也最终建立了自己的蜀政权。

现代的商业战场可以说是到处充斥着陷阱和阴谋,到处是刀光剑影,任何一个投身到商业洪流中的弄潮儿面对纷纭复杂的商场形势,都要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稍有麻痹大意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所以采取低姿态,采用稳妥、保险的手段是许多人愿意做出的选择。现代许多大企业成功的例子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所说的稳妥、保险的手段决不等于坐失良机。相反,却是要抓住良机。随着现代企业集团化,甚至是跨国化的发展趋势,领导者身上的压力可以说是越来越大,因为他的一项决议就可能关系到许多人的饭碗问题,这绝非危言耸听,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滑坡,甚至是解体。

刘备这种“后发制人”的指导思想带给后人的不仅是惊叹,而是生存的智慧。现代许多企业家,从刘备的经验中学到了许多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不仅包括中国,也包括国外的。丰田汽车公司就是运用这一谋略击败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日产公司,取得了竞争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