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寺之谜
11937100000016

第16章 乾隆帝是否生在雍和宫(3)

分析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中的寒山似僧似道,却又似仙似隐,他早年虽有过入世的念头,但很快就看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终成为一个出世者,独自至天台极偏僻的寒岩,过着无拘无束的流浪式生活。或隐卧于洞窟,或飘逸于山巅,或卖疯于僧寺,或独吟于溪林,或满口呢喃之语,或题诗树间石上。其诗既有劝世之佛语,又有修身之仙语,所以后人评价说,寒山子的诗,没有一点人间烟火之气,圆洁自然,颇近于陶渊明,似僧也又似仙。基于上述原因,道教徒奉其为神明,佛教徒则敬之若偶像,据考证,拾得经历也差不多。这一对患难兄弟由一对看破红尘的“人”变成了“神”,自己本身的经历和诗文是一个因素,后人的广告效应才是真正的原因。

·“晨钟暮鼓”与“夜半钟声”的官司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短短的十四个字,激发了后人的多少遐想,真可谓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感慨。然而对“夜半钟声”之说,古人今人多有怀疑指责。因为“晨钟暮鼓”是我国自唐代以来形成的传统习俗。早上敲钟,表示一天的开始;晚上击鼓,表示一天劳作的结束。寺院保持了古风,迎接早晨敲钟,晚上击鼓结束一天的佛事,也称作功课。

基于此,北宋文豪欧阳修批评说:“诗句是上好的佳句,但夜半三更怎么会是打钟的时候?”今人亦有以欧阳老先生质疑为依据,反证宋代已无夜半钟声,至今绝响九百多年了。但这两种说法均不切实际,后者尤近乎妄断。

据有关史料记载,姑苏一带寺庙确有夜半打钟的习惯,唐时则称为“无常钟”。自唐至清诗歌中,提到夜半钟声的,亦比比皆是,都说明寒山寺夜里的钟声并未“绝响”:唐代有王建的“未卧尝闻半夜钟”,白居易的“半夜钟声后”,温庭筠的“无复松窗半夜声”;宋代有陆游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夜半钟”;明代有唐伯虎的“客船半夜钟声度”,高启的“乌啼月落又钟声”;清代有徐崧的“独树桥头西,寒钟半夜声”。因此可以推测,唐代的张继的确是被“夜半钟声”惊醒,以至于有感而发,脱口而出这千古佳句。

其实,不仅中国人对张继的“夜半钟声”猜测怀疑,这个疑问还飘洋过海,让国际友人也暗自纳闷。前几年,日本僧众访华,在上海玉佛寺小憩时,曾询问寺中的方丈:“佛事中向来规定暮鼓晨钟,为何中国寺院夜晚也敲钟?”方丈莞尔一笑,拿出寒山寺中张继《枫桥夜泊》诗的碑刻拓片,虽不言语,日本僧人却已顿开茅塞。

·“唐钟”现在何处

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有如此大的魅力,那么张继诗中的“唐钟”是怎么来的呢?如今还在不在呢?

中国是一个铸造大国,从夏商周时期就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期,铸造业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铸钟造鼎更是中国人的拿手好戏。据说,中国铸钟,铜占六分之五,锡占六分之一,十分讲究金属配方,寒山寺的古钟即属此例。它振动频率小,响度大,声波长,音调稳,所以声音雄浑响亮,达数里之遥。

传说,这口钟可是来历不凡呢!它可是按照上天赐给的神钟仿照而成的。据说一年大雨过后,寒山寺门前的河边,漂来一口古钟,钟在水中随着波浪起伏,撞在石岩上,发出悦耳的声响。和尚们认为,寺中正缺一口大钟,此乃天赐神钟。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想把它打捞上来。这件事,惊动了当家和尚寒山和拾得,他俩一起来到河边观看,只见一口大钟搁浅在河滩上,虽经众人用力拉曳,却纹丝不动。拾得拿着一根青竹,跳进钟里,用竹一撑,钟果然向深水处漂去。说来奇怪,钟到了深水处,便顺流而下,飞速漂去。拾得坐在钟里,漂洋过海,来到一处陌生的地方。当地人发现漂来一位中国和尚,便热情地接待他。拾得同人们一起将钟打捞上岸,挂在村中,将青竹竿插在田里,不久长成了竹林。拾得就在此继续修行,每天撞钟敬佛。寒山见拾得一去不返,非常思念。后不久,他耳边忽然响起低沉的钟声,他细加辨听,发现就是那口神钟的声音,高兴万分。于是,他叫僧徒们外出化缘,集资铸钟,希望拾得也能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寒山请来工匠,仿照神钟式样,铸造了一口钟,高高地悬挂在钟楼内,寒山每到夜深人静时,格外思念弟弟拾得,就到钟楼上敲钟寄情。这口仿照神钟铸造的钟“一方敲钟八面音”,传得很远。每天深夜,拾得隐约听到从苏州方面传来的钟声,也辨出是哥哥寒山在呼唤他。拾得每听到一声,就回敲一下。兄弟俩相隔千山万水,钟声却将两颗诚挚的心连在一起。拾得去的地方,传说就是日本。

寒山无山,寒山有钟。唐宋时代,姑苏一带寺庙有夜半打钟的习俗。月夕霜晨,犹有余韵。然而,史载寒山寺五经兴废,铜钟历尽劫难,时断时续,并非一天也没有绝响过。张继诗咏的“唐钟”,自然早已散失。后人听到的夜半钟声又是哪一口钟的杰作呢?

唐钟虽然绝响但明钟仍在继续。明代嘉靖年间重铸了一口巨钟,并建造钟楼。其时,江南才子唐伯虎就为重铸铜钟出过力,曾为此作《姑苏寒山寺化钟疏》,诗云:“姑苏城外古禅房,拟铸铜钟告四方。试看脱胎成器后,一声敲下满天霜。”后来,明钟又不知去向,康有为认为钟早已东渡日本,因有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去不空空。”

1875至1909年即清光绪年间重建寒山寺时,仿照明代旧钟式样,又铸一口钟,并重建钟楼储存。现在寺中的清代的钟楼,为两层六角型形,造形精巧,独具风姿。楼内大钟,高约2米,须三人才能合抱,钟声依旧雄浑激越。虽非唐代旧物,然则轻轻一敲,钟声洪亮,悠悠扬扬,经久不息,确实是古刹钟声回荡幽远,余音绕梁,鸣响长达120秒之久。

由于相传寒山寺明代所铸的古钟流落到日本,日本友人曾经四外查访,但一直没有结果,为了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明治三十八年即1905年,日本僧人山田仿铸唐代青铜乳头钟送归,至今仍悬于大雄宝殿右侧,并镌有钟铭和山田赠寒山寺的绝句:“姑苏非异域,有路传钟声。勿说盛衰迹,法灯灭又明。”现在游人于守钟迎岁之际,当可依稀听见诗人张继当年于寂静午夜所听到的古刹钟声,寒山寺亦因此增添了传奇的色彩。

·撞钟为何要一百零八次

姑苏一带的“夜半钟声”不同凡响,撞钟为什么要撞一百零八次呢?寒山寺的古钟也历经风霜,但又有谁知道钟的来历和作用呢?

钟,我国古已有之,本为礼乐之器,古人认为:钟鼓和武器都是用来保障和平安详的器物。春秋时期,我国已出现制作精致的黄钟、朝钟、编钟和特钟。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后,钟及鼓成为佛教的法器。寺院的钟分为大钟、堂钟、殿钟,大钟悬于钟楼,早晚及举行法会时敲击,用来号令阖山诸堂。寺院的钟声又有警醒僧俗沉迷的功用,寺庙的戒律称:大钟,是发布号令的法器。早上打钟用来击破长夜,警醒睡眠;晚上打钟则用来使昏昏欲睡的头脑清醒,远离冥夜。杜甫在诗中道:“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钟声还有超度众生,尤其是超度地狱幽冥众生的象征意义。有僧人写诗赞扬钟声说:“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打钟讲究节奏、速度,钟声抑扬顿挫,传之即远,回荡不息。打钟的数目也是非常讲究的: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零八下,起止三下稍紧。为何要击一百零八下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应验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总和之数;另一种说法认为,人生有一百零八种烦恼,以“百八钟”可以破除一百零八种烦恼,故又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的说法。

日本民间有除夕之夜敲钟一百零八下的传统习俗,他们也认为钟声可以除尽人间烦恼,迎来锦绣前程。每年除夕,阖家团聚之时,以倾听钟声来辞旧迎新,名曰迎岁!不仅如此,日本许多人对我国苏州寒山寺的钟声尤为神往,极欲亲往聆听!他们认为,在辞旧迎新之际,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能消灾去祸。听完钟声,再吃碗面条,新的一年就万事如意了。当然,他们更希望能到钟楼上亲自撞一下钟,因为这样就更能够得到上苍的保佑。随着中日友好的发展,近年来,每逢除夕,成千上万的日本各界人士不远千里,专程前来苏州寒山寺,虔诚聆听寒山寺那一百零八下夜半钟声,企盼为之带来吉祥如意!午夜11点42分,住持和尚登上钟楼,撞响新年钟声。当钟声响到一百零八下的时候,正是元旦零点整,顿时,日本朋友欢呼雀跃,欣喜不已。

·《枫》诗之碑有多少

自古以来,有寺就有碑,对张继这首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挥笔泼墨、刻石纪念。那么从古至今,为《枫桥夜泊》树碑立传的诗碑有多少呢?千百年来,寒山寺几经战火,中华民族也历经磨难,这些诗碑的结果又如何呢?

寒山寺有唐朝张继的诗碑一共六块。诗碑始于北宋翰林学士、珣国公王珪,该碑记录于《吴郡图经》,但这块碑早已失传。令人欣慰的是,由于苏州佛教界、文化界的刻意恢复,四处寻觅王珪墨宝,我国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无偿惠赠了三千多字的王珪手迹资料,即王珪写的一块宋碑的拓片。然后,依照王珪的原字或字体,有关部门组织专家重刻了王珪书写的《枫桥夜泊》的诗碑,现在安放在塔旁。

第二块碑为明代诗、书、画“三绝”的大文豪文征明所写,因寺院失火,现在已经成为残碑,虽剩下不到十个字,但笔迹流畅秀劲,显示出大家风范,现在放在碑廊墙内。

第三块碑保存完好,为清代俞曲园所书,碑的拓片流传甚广,极为公众称赞,陈列在碑廊。现在人们对这块碑的真假争论不休。这块碑的拓本流传了五六十年,抗日战争前,日本游客买回去的“枫桥夜泊碑”,都是俞曲园写的,抗战期间,这块碑就失踪了,有人猜想俞曲园写的那块碑,大概被日本人盗去了。因为日本人对张继《枫桥夜泊》非常熟悉,据说还曾经列入课本。抗战期间,日本人对中国的文化掠夺也是惊人的,他们从中国取去了许多石刻,旅顺口的那块唐代崔忻井题名石刻,听说现在还流落在东京,所以有人说现存的清代俞曲园所书诗碑是赝品。但另外又有人考证,抗日战争中,苏州沦陷前夕,当地人为了保护这块珍贵的俞书诗碑,特地另制一方张继诗石碑陈列,而将俞书诗碑深埋地下,使之保存到今天。日本人偷去的是假的,现在存放在寒山寺院内的才是真迹。近年又有人在南京瞻园看到俞曲园写的寒山寺碑,只是弄不明白这块石刻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南京的。到底哪一块是真迹,现在还真是一个谜。

第四块碑为民国年间的国史馆馆长、与张继同名同姓的河北沧州人张继所书,不幸的是他于1947年12月14日书写,第二天就忽然逝世。这块堪称绝笔的诗碑保存较好,近年才陈列在普明塔院内。这位沧州张继先生手书的《枫桥夜泊》诗原件,保存在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史馆。有人作诗称赞:“古今两张继,往事越千年,同赞寒山寺,游人皆称奇。”第五块碑,是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所写,该碑于1933年刻成,竖立在寒山别院内松亭中。第六块碑安放在碑廊墙内,为大画家刘海粟86岁时所写,1995年揭幕,也是盛事一件。

寒山寺碑廊中还陈列着明代唐伯虎的《化钟疏》碑、抗金名将岳飞的“还我河山”,相传岳飞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召回,路过寒山寺,在寺内过夜,应僧人所求,亲手书写。

·相关链接

1.1978年以来,寒山寺每年都要举行除夕夜听钟活动,成为全国名闻遐迩的辞旧迎新庆典之一。以往都是该寺的住持亲自撞钟,但近年来,该寺开始向外出售新年的撞钟权,并且价格不菲,据说第一响为500元,之后逢“8”为300元,其余皆为200元。

2.寒山寺因唐代诗僧寒山子而得名,并因盛唐诗人张继的名篇《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而名扬四海,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寒山寺在唐代即已存在并出名,但近代学者提出:唐代并无寒山寺,张继诗中所提“寒山寺”是指苏州城外秋冬季节山林中的寺庙,而不是专指某一佛寺。

8.峨眉山万年寺

峨眉山之所以成为佛教圣地,原因在于这里有一座万年寺。万年寺创建于晋,最初名叫普贤寺,唐时改名为白水寺,宋时又称作白水普贤寺。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七月重新修建的白水普贤寺竣工,竣工这天正好碰到明神宗母亲七十圣诞,为了给太后祝寿,明神宗立即将白水普贤寺改名为“圣寿万年寺”,此后虽然多次被毁又多次被重建,但却再未改过名字。

万年寺位列峨眉山八大著名寺庙之首,在它的大殿内供了些什么佛?这些佛的身后又有着怎样的动人传说?

万年寺之名是取“千年不塌,万年不毁”之意,然而,该寺的主体建筑却是一座无梁无瓦的砖殿,它如何能矗立起来?

普贤菩萨骑象像是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道场的标志,普贤、大象与万年寺“三宝”之佛牙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

峨眉山主峰海拔3099米,雨多湿重,但万年寺的牡丹花却可以在11月份开花,除此,万年寺的青蛙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弹琴蛙,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