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寺之谜
11937100000014

第14章 乾隆帝是否生在雍和宫(1)

雍和宫原是雍正帝的王府,而身为雍正之子的乾隆帝是否生在雍和宫呢?

乾隆帝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写道:“斋阁东相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如此说来,乾隆帝认为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即雍和宫的东厢房。如果真如乾隆帝所说,他生在雍和宫,那乾隆帝的生母又是谁?历史上关于乾隆帝的生母其实一直是众说纷纭。乾隆帝认为自己生在雍和宫,其实也是在暗示:自己的生母是雍亲王王妃钮钴禄氏。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议论。朝中有一位官员叫管世铭的,在避暑山庄曾有一首诗中涉及到乾隆帝出生的问题:“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诗后的小注中这样写到:“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帝常常在先帝雍正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帝的降生地。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世界上没有空穴来风,这种说法其实正与乾隆帝乃一宫女所生的传说契合。

有人认为乾隆帝确实为雍正帝亲生,但却不是雍正帝与钮钴禄氏所生,而是雍正帝与一宫女所生。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康熙四十九年,康熙皇帝亲率皇子和文武大臣到木兰围场打猎,住在行宫承德的避暑山庄。当时还是皇四子的胤禛也随父前往,后在行宫中与宫女苟合。事后胤禛将此事秘而不宣,围猎结束随父驾回京师。谁知宫女后来有了身孕,权臣隆科多找了个无人的地方,让宫女生下孩子,并严加防范,不准任何人走漏风声。宫女产下一子,皇家血脉自然不能遗弃,于是孩子在适当的时机被抱回了宫中,该子即为弘历。雍正帝为掩盖其丑行,也为了提高弘历的皇族地位,就对外讹称其生母是钮钴禄氏。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乾隆帝一直强调自己生在雍和宫就未免有些欲盖弥彰了。

嘉庆元年八月,乾隆帝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帝写诗庆贺,在诗后,做出注解,说康熙帝老太爷辛卯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皇父乾隆帝也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第二年,乾隆帝生日,嘉庆帝在诗中更为明确的写明皇父在辛卯年诞生于山庄。嘉庆帝两次写诗表明,在他看来,皇父乾隆帝生在热河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

大概是乾隆帝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飞语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余是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他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乾隆帝79岁那年生日,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再次强调自己生在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嘉庆帝后来看到皇父把自己的出生地说成雍和宫的诗文,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到了道光帝,他为了把爷爷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不得不把父亲当年说乾隆帝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但嘉庆帝的诗早已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的修改,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结果是越涂越黑,天下百姓对于乾隆帝出生地的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木刻三绝”如何“绝”法儿

雍和宫内佛门法器众多,佛门瑰宝数不胜数,最令人称道的是三大木刻作品,人称“三绝”,“三绝”为何物呢?这就是五百罗汉山、楠木佛龛和檀木大佛。

在法轮殿宗喀巴像之后,有一座用檀香木雕刻的山,高3.40米,宽3.46米,厚0.30米,山上有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材料铸成的五百罗汉,这便是“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整个山体由紫檀木雕刻而成,远看重峦叠嶂、郁郁葱葱,幽林峡谷之间,点缀着苍翠的松柏、玲珑的宝塔、古朴的亭阁,深邃的洞穴。近看罗汉们有的席地打坐,有的纵谈经文,有的练习拳脚,或坐或卧,或醉或思,或笑或痴,真是姿态百出,惟妙惟肖。可惜历经战乱,山上罗汉仅存449尊。

“三绝”中的另一件杰作在万福阁,万福阁又名大佛楼,因为阁内供着一尊高大魁伟的白檀香木刻佛像,它是“三绝”之一的“檀木大佛”,这尊巨佛是用一棵白檀树的主干雕成的,总高26米,地下埋有8米,所以地上18米,直径8米,全重约100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其缘起是由于雍和宫坐落在柏林寺右,乾隆帝恐其影响龙潜禁地的风水,准备在雍和宫北部空旷之地建高阁供一大佛,以作靠障,借助佛力保佑平安。1750年乾隆帝将治藏大权交七世达赖喇嘛,达赖为报答“浩荡皇恩”,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换来这棵巨大的白檀树。由西藏经四川,历时三年之久运至雍和宫。之后,先搭盖一座“芦殿”雕刻大佛,然后再建万福阁。此佛全身贴金,头戴五佛宝冠,遍体垂有璎珞,受藏地文化艺术风格的影响,其璎珞及手臂上的手镯、金钏都嵌有松石和珠翠。据记载,当年工程耗资约合8万两白银,他身上披的大袍,连裹带面就用去了5400匹黄缎。由于此佛主干为独木所雕,世所罕见,故1990年8月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雍和宫木刻“三绝”中的“楠木佛龛”在万福阁东厢的照佛楼内,上下两层共10间楼房,楼里有一尊照佛。佛经说,释迦牟尼到兜率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讲《涅槃经》,佛弟子请求佛留下影像,画师画像时不便直视佛,只好请佛站在水边,照水中佛影画,所以叫“照佛”。佛像画好后,用旃檀木按佛的形象制作右手屈臂上伸,称“施无畏印”,表示佛能除众生苦;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佛能满众生愿。后来,仿照此形象制作的佛像也叫“旃檀佛像”。照佛楼的照佛是仿木刻旃檀佛,用铜浇铸而成,很名贵,照佛背后有一火焰背光是楠木雕刻并涂以黄色,黄铜镜镶嵌在背光中,夕照时,佛像生辉,蔚为奇观。但供奉这尊照佛的楠木佛龛更为名贵。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高约十几米,两根金色蟠龙柱支撑,横梁上金皮贴木,上面雕刻着许多金龙,中间是“二龙戏珠”图案。据说佛龛的蟠龙柱和横梁上共刻有99条金龙,利用透雕手法突出的99条立体金龙翻腾于云海之中,形态逼真。

·奇特的密宗欢喜佛

在雍和宫正殿东西两侧对称设置了四座殿堂,这就是四学殿,分别是密宗殿、药王殿、讲经殿和数学殿。在这四大学殿里,有一个学殿内的百余座佛像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密宗殿中的欢喜佛。

欢喜佛系佛教密宗供奉的一种佛像,原为印度古代传说中的神,称为“毗那夜迦”,意思为“喜欢”,故称“欢喜佛”。欢喜佛,曾供奉于我国藏族、蒙古族地区以及汉族地区的一些寺庙里,特别是喇嘛寺里,几乎都有此种佛像。关于欢喜佛的来历,有一段神话传说:崇尚婆罗门教的国王毗那夜迦残忍成性,杀戮佛教徒,观世音菩萨悲悯天下众生,运用慈善法力变化成女人毗那夜迦的形状,来到欢喜王的住处,当时欢喜王看见毗那夜迦生得美丽,陡起恶心,想要拥抱对方时,遭到拒绝,于是只得规规矩矩以礼相待。此时女子说道:“我虽是女子,但很早就信奉佛教,并得袈裟衣钵,你实在要想和我亲近,可以追随我教,成为佛教信徒,在来世中,为佛护法,不作业障,不生恶心,这样才能成为我的亲友。”当时,欢喜王听得这番话非常高兴,说道:“我按照缘分遇上你,从今以后,我定跟随你们守护法,作善事。”于是毗那夜迦女含笑与之相抱。因此,人们看到的欢喜佛很多都是男女双佛相拥抱的形状。欢喜佛主要有两类:一是单体的,一是双体的,又称双尊像。无论单体或双体的欢喜佛,都表示降伏妖魔、取得大胜利的寓言经念佛。欢喜佛都是裸体的,而双体则作相抱状,男性代表方法,女性代表智慧,即所谓方法与智慧相结合的意思。

雍和宫密宗殿二楼正面堂屋中一镶嵌着玻璃的大佛龛里面供着一尊牛首而九体合一的欢喜佛,它的汉名叫“大威德金刚”,又叫“大威德明王”或“金刚明王”。在西藏地区则名为“多吉吉杰”,古印度语又称之为“雅木达嘎”。按密宗教义上所说,他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德威兼备,故称大威德金刚。此金刚为藏密五大明王之一,并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以其愤怒相教令法界,并降伏妖魔。虽有九头,但他的手和臂并不只是18只,而是在左右肩下各伸出18只,一共36只。他左右两胯下的腿和脚也是各18只,总共36只腿和36只脚。该像的九个头,其中间一头为水牛形,上有一对弯曲成弓形的巨大牛角,每头均有三只眼。配有上翻的水牛鼻以及张开的血盆大口,头上戴有五骷髅冠,通身为蓝色,与浅蓝颜色的明妃罗浪杂娃相抱,以代表智慧与禅定的结合。从象征手法上讲,大威德金刚的九头代表密宗的九部经典,以此降伏魔障,而每头上的第三只眼则为千里眼的象征。水牛头右边的三个头,分别是黄、蓝、红三色,代表智慧、愤怒、权势三种概念;而左边的三个头,分别为灰、白、黑三色,它代表着死亡、邪恶与灾难。中间水牛头的上面还有一红色的头像,据说为吃人怪,而最高处的黄色头像则是无量寿佛的形象,以此作为慈悲、智慧的代表,摧破烦恼和魔障,使众生得以解脱。大威德金刚的36足之下,踩着伏卧在地的金牛和头戴金冠的两个裸体的少年男女。据佛教传说,大威德金刚是弥勒佛的化身,弥勒佛为了保护佛教,在同异教徒进行斗争的时候,用极其凶猛的手段向敌人发动进攻。他脚下踩着的金牛和裸体男女,是他所俘获的异教徒。称大威德金刚为欢喜佛,其意并非指男女淫乐而言,而是指用大无畏和愤怒的气概、凶猛的力量和残酷的手段战胜异教徒后,从内心发出喜悦的意思。大威德的36只手中,各持有一种法器,其中有法轮、手鼓、月刀、斧、弓、剑、戟、铃、杵和人骨棒、索钩、盾等等。其实杵是从古印度兵器转化而来,用它来表示坚固、锋利之智,可以断烦恼、破欲念、降恶魔,而铃则可用来警觉众生;月刀和戟等法器,有断绝贪、嗔、痴的概念;弓和箭则为力量的代表,人骨棒可作为降伏鬼怪的象征,而法轮则代表佛法相传,辗转如轮。

大威德金刚与明妃像均为裸体,这是象征修持者清净无染、脱离垢土之意。大威德金刚像脖颈中所挂的50颗人头,作为降伏魔障的标志,也间接代表古印度梵文中的50字母,即16个元音、34个辅音。头顶上的骷髅,既表示生命的无常,又作为降魔避邪的象征。在这座欢喜佛的佛龛前面殿阶上有五尊欢喜佛,其中四尊是男女交接像。这五尊像或兽面人身,六臂六手,脚踏拖发裸体少妇;或狗头龙须,巨口獠牙,胸怀一垂长发裸体少妇;或三头六臂,怀搂一裸体少女;或头长牛角,32只手各持一血淋淋人头,另两只手环抱一口吐红舌、头披长发的裸体怪女;或双体佛像,一佛手抓仰面而卧的裸体美女;一佛右手持长矛,左手抱裸女。真可谓奇形怪状、杀气腾腾,令人望而生怯,不敢正视。

·欢喜佛的蕴意是什么

佛门本是圣地,雍和宫本身就是皇家寺庙,为什么要供养这些面目狰狞、阴森凶恶的欢喜佛?为什么许多欢喜佛像要做男女交接姿势呢?密宗认为,佛教有显、密两大类,显宗是应身佛释迦牟尼公开宣说之教;密宗是法身佛大日对自己眷属所说的秘密大法。传说3世纪左右,印度大乘佛教祖师龙树创立了密宗,8世纪、9世纪,密宗由印度传入中国内地和西藏,广为流传。雍和宫是一座显、密兼奉的寺庙,所以宫内既有面貌慈祥庄严的显宗说教像,如释迦牟尼、三世佛、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也有面貌丑怪、残忍凶恶的寓言像,如以象征性为特色的欢喜佛。在教义上,与佛教其他派别所主张的非存在不同,密宗肯定现实世界是存在的。在肯定万物的基础上,密教认为阴阳两性的结合是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也是宗教最后的解脱,“欢喜佛”正是这种理论观念的图解。欢喜佛在密宗是一种修炼的“调心工具”和培植佛性的“机缘”,宗喀巴大师说:“调节人的内心要让他正确面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对着欢喜佛观看他的形象,控制自己的欲念,渐渐习以为常,多见少怪,欲念之心自然消除。”佛教教义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利用“空乐双运”产生了悟空性,达到以欲制欲的目的。明王那些凶恶的面目不仅是用来吓退外界的妖魔的,更主要的是可以用来对付自身,对付内孽障的。而与这些看似残暴的明王合为一体的妩媚多姿的明妃,是明王修行时必不可少的伙伴。她在修行中的作用以佛经上的话来说,叫做“先以欲勾之,后令入佛智”,她以爱欲供奉那些残暴的神魔,使之受到感化,然后再把他们引到佛的境界中来。根据密宗的教义,欢喜佛是护法佛,它通过各种狰狞、恐怖的形象象征用凶猛力量战胜邪魔歪道,表示大愤怒、大胜利、大欢喜的宗教精神;同时又以单裸体、双裸体男女交接象征脱离尘垢界,以男代表方法,以女代表智慧,以男女裸抱展现方法与智慧双成,从而既能满足现世享乐的欲望,又能进入未来享乐的佛国。

·相关链接

1.雍和宫改庙之始,乾隆皇帝即颁旨喇嘛教国师三世章嘉活佛:雍和宫的堪布、经师要由西藏各大寺选派德高望重的高僧担任,僧员由蒙古选送,历任堪布全由皇帝钦定。

2.雍和宫改庙后,寺庙大门不叫山门,而称“昭泰门”,天王殿不称天王殿而称“雍和门”。对大雄宝殿也一改通例,仍称“雍和宫”,这些都是乾隆皇帝深思熟虑、匠心独运之作。一方面这表明是皇家寺庙;另外,这些名称不论从文字的内涵讲,还是从佛经法理上讲雍和宫都象征着统一、团结、安定、美满。

7.姑苏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在此住持,遂更名为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来到该寺,写下了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也使寒山寺名扬中外。

在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的“十大名寺”之一,寺内的古迹众多,有《枫桥夜泊》诗的石刻碑文、寒山和拾得的石刻像等,但最为有名的还要算寒山寺的钟声了。时隔境迁,寒山寺那曾使多少游子肝肠寸断的“夜半钟声”是否还在回响?张继诗中所写的这钟声是出于诗篇安排的需要,还是当时寒山寺确实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另外,寺庙经历了哪些沧桑才演变为今天的样子?关于寺庙中被称为“和合二仙”的寒山、拾得有怎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