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参观潭柘寺,到大雄宝殿时,最容易看到的就是殿顶的一对鸱吻。鸱吻很多寺庙都有,但潭柘寺大雄宝殿顶部两端的鸱吻却与众不同,因为这两只鸱吻被两条金黄的锁链所拴绑。这是为什么呢?
鸱吻本是作为镇物出现的,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属水,克火,以其形象放置于屋脊,可镇免火灾,潭柘寺这两只鸱吻的传说可真不少。据说,潭柘寺的这两只鸱吻是青龙潭的老龙将自己一对儿子留下保护寺庙的,神通广大。明朝的时候,潭柘寺里有位道行高超的达观方丈。有一天,达观想去四川峨眉朝山,但担心山高路远,途遇不测,就到潭柘寺西北角的龙王殿烧香跪拜,祈求神龙保佑,果然,当天半夜时分,从大雄宝殿的屋顶上下来两位“龙子”,腰身如茶碗口一般粗细,浑身铁青,看去像神龙一样,寺中僧人当下赶忙跪拜,称呼它们叫“大青爷”、“二青爷”。大青二青第二天护送达观方丈上了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往返三年,保护达观方丈一路平安无事。回到寺庙以后,龙子又化作鸱吻站在大雄宝殿的顶上保护着潭柘寺的众僧侣,但龙子淘气,有时也腾云驾雾而去,到五湖四海玩耍嬉戏,寺僧也无可奈何。
到了清代,康熙帝初游潭柘寺的时候,驻辇在潭柘寺。忽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康熙帝朝大雄宝殿的屋脊望去,就见两端的鸱吻呼云唤雨,在云雾之中,跃跃欲飞,大有腾云驾雾之势。原来康熙皇帝是“真龙”,而龙子是“神龙”,面对着真龙驾到,神龙因怕见真龙而急于躲避,康熙皇帝见此情况,怕因此破坏了潭柘寺的风水,急忙命人打造了四条粗大的镀金链子,把龙子锁住,从此两位龙子就再也无法飞走,永远在此守护着寺院,神龙也只能被真龙所管辖,听从“真龙天子”的命令了。
康熙帝死后,鸱吻不停地哀求,寺僧心软,就将金锁打开,谁知鸱吻又闹出事端来了。传说乾隆皇上来潭柘寺游玩,这一天,乾隆帝坐在流杯亭北面的宝座上,寺中僧人都陆陆续续到皇上面前讨封。“龙子”自恃保护寺庙有功,加上“真龙天子”到了,应该现身朝拜,于是从大雄宝殿的殿顶下来,曲曲折折来到乾隆皇帝的宝座下。两位龙子使出神法,现出本相,整个身躯变得水桶一般粗大,口呼“万岁”,向乾隆帝讨封领赏。乾隆帝一见大惊失色,手哆嗦地指着眼前的大长虫喊道:“两条蠢虫,供众之物!”金口玉言,谁能不听?当下两位龙子又变小了,低着头顺着流杯亭下的水槽向南爬去。第二天中午,众僧人和附近百姓领到从大铜锅里盛出的舍粥,放到嘴边一喝,觉得是又黏又香,越吃越爱吃。吃到后来,粥锅见底,大家伙儿朝锅底一看,见锅里盘着一堆像罗圈一样的蛇骨头。原来龙子遵从“真龙天子”的“圣旨”,自己爬到铜锅里当了“供众之物”。事后寺僧怕鸱吻再惹祸,干脆就一直将鸱吻锁起来了。
·石鱼求雨灵验之谜
潭柘寺之所以出名,除了因为它是清代的皇家寺院外,还因为它有四件宝物,那么是哪四件宝物呢?据寺中僧人说,潭柘寺的四件宝一是被称为潭柘寺的开山祖师华严禅师的画像;二是原三圣殿西供奉的药师佛像;三是大雄宝殿里的两根“自由柱”;四是龙王殿檐下挂着的石鱼。然而,遗憾的是,潭柘四宝,人们现在只能看到石鱼了。
石鱼现悬挂在龙王殿廊檐下,长1.5米,重75公斤,呈紫铜颜色,从远处看像真鱼一样,用小木锤敲击石鱼的不同部位,就会发出不同的“叮咚”悦耳的声音,而且音阶上也有明显的变化,如同敲击乐器。据寺内的僧侣讲,这个石鱼是天赐之物,这又从何说起呢?
传说石鱼是南海龙王的心爱之物,每逢庆典时候,龙母都敲击它奏乐,这种美妙的乐声传到天宫中去了,王母娘娘听见了,非常喜欢这种乐声。龙王知道后,趁着王母娘娘过生日时,就将石鱼献给了王母娘娘,可当王母娘娘敲击它时,却发不出声音来,王母娘娘很不高兴,就问太上老君:“这是何等宝物,怎么我敲击它就不出声音呢?”太上老君回答道:“这是下界之物,怎么能供到天上来呢?还是还回去吧。”王母娘娘又舍不得,于是就将石鱼放在瑶池中,它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这一年,我国北方天遇大旱,从春到夏,未下一滴雨,河水断流,禾苗都枯竭而死,就连人们赖以生存的水井也快见底了。人畜渴死的,病死的,一天比一天多,老百姓也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求神拜佛,祈求龙王赐场救命雨。这时,人间降灾的消息传到天宫,玉皇大帝知道后,想起瑶池中的石鱼有呼风唤雨、除病灭灾的本领,就急忙降旨把这条鱼从瑶池取出来,赐给下苍以解人间苦难。
在一天夜里,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突然一道闪电,“刷”地一道白光从天而降,落在了潭柘寺大雄宝殿前的台基上,打更守夜的僧人听到院中“咕咚”一声响,心中一惊,赶忙举灯前去查看,原来是从天上降下一物,仔细一瞧,是一条被摔得模糊不清的石鱼落在院中。众僧人连忙将这个消息告知方丈,老方丈知道是上天所赐。于是,让工匠按照鱼形进行精雕细刻,恢复其本来面目。令人惊奇的是,随着工匠锤凿,钎子一打在上面,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随着不断传出的“叮当”声,火辣辣的天气竟然渐渐地变得凉爽起来,紧接着天空阴云密布,当宝鱼现出原形时,大雨早已哗哗地下起来。这雨下了三天三夜,水涨河满,大地复苏,人畜得救了。后来,人们发现石鱼身上有13个部分,代表着中国过去南七北六13个州,也就是13个省,于是众僧把这条鱼挂在寺内龙王殿前的廊檐下,以后不管哪个州遇上旱灾,人们就敲击石鱼的哪个地方,遇灾的地方就会降雨。传说石鱼是天宫之物,据考据学家证实的确有它的道理,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位天外来客,石鱼是一块含铜量较高的陨石。
潭柘寺石鱼求雨是异常灵验的,相关史料记载,到潭柘寺求雨,只要寺庙所在地一下雨,北京城就必定下雨。潭柘寺求雨为什么灵验呢?难道寺中的石鱼真有呼风唤雨、除病灭灾的本领?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是由于潭柘寺的地理位置十分有特色,潭柘寺上空的等高线与北京城区的等高线形成了一个很有规律的曲线,当潭柘寺开始下雨时,北京城里还没有下雨,可当人从潭柘寺走到城里时,雨则刚刚降临。于是,这一现象就被人们说成是潭柘寺求雨的灵验。
寺僧说潭柘寺有四宝,但现在人们除了看到龙王殿檐下挂着的石鱼仍然挂在那里以外,其他三宝则已经不知去向。目前,对三宝的去向说法不一。不过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在康熙三十一年时,潭柘寺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火,而潭柘寺的三宝在这次大火中被销毁。
·是寺仿故宫还是故宫仿寺
潭柘寺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理,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中路依次列有牌楼、白石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流杯亭、行宫院和舍利塔,西路有观音殿和石鱼。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
中轴线最南面是一座巨大木牌坊,形制为三间四柱三楼,顶覆黄琉璃瓦,檐下装饰有斗拱。木结构全部彩绘,前额上书金字“翠嶂丹泉”,后额书“香林净土”,都是康熙御笔。牌楼过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在深涧之上,名叫“怀远桥”。过了桥就是山门,砖石结构,歇山项,面阔三间,开有券门三座,券面均为汉白玉石雕花,明间上正中悬匾额,上为康熙御笔“敕建岫云禅寺”。山门两侧为红院墙,蓝琉璃瓦顶,墙上镶嵌有琉璃大字,左为“佛日增辉”,右为“法轮常转”。山门过来为天王殿,面阔三间,绿琉璃歇山顶,檐下装饰有斗拱,大殿内供奉四尊高约3米的巨大彩塑神像。天王殿前两旁为钟楼和鼓楼。
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是全寺建筑中地位最高的大型建筑,面阔五间,从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下檐均装饰有斗拱。上下檐明间部位悬挂有金字大匾,上檐为“清净庄严”,下檐为“福海珠轮”,均为乾隆所书。殿前有宽大月台,四周绕以石栏,有汉白玉石垂带踏步可供上下。大殿内正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雕像,神态祥和,背后有背光,背光之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下面是石质须弥座,左右两侧分别立有阿难、迦叶雕像,这些像雕刻精美,木质漆金,为清代遗物。
大雄宝殿后是三圣殿,殿两侧植有二株巨大而有气势的银杏树。东边一棵高达30米,树冠浓阴遮盖大半庭院,树干需几人合抱才能围拢,相传为辽代所种,距今已有千年,现在仍枝叶繁茂,生机盎然。
三圣殿后面是中轴线上最后一座楼阁式建筑,名为毗卢阁,面阔七间,上下两层。下层室内有木质漆金菩萨五尊,均带有背光。殿内挂有乾隆帝手书大匾“圆灵宝镜”和一副“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的楹联。殿上部为三世座佛,下承六角形须弥座。站在最上层,举目远眺,远处群山如黛,近处全寺尽收眼底。
传说,当年紫禁城的设计师、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重臣姚广孝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现在北京城的许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样子修建的,所以北京城的许多地方都与潭柘寺的建筑同名,因此,有人认为,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布局是仿照潭柘寺而来的。
这种说法,看起来似乎有理。例如,龙潭、白石桥、紫竹院等都与故宫相似。潭柘寺的“九门九关”与北京城的内城九门相吻合,其大雄宝殿更是与太和殿如出一辙。大雄宝殿为我国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殿内用井口天花板,油漆彩绘的图案为金龙和玺,这些只有在故宫的正殿才能见到。殿顶上巨大的琉璃鸱吻高达2.9米,仅比故宫太和殿上的小0.4米,四条垂脊上的鸟兽在骑凤仙人后面有七个,仅比天安门上的装饰低一个等级。北京城里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是故宫的缩影。另外,寺内还建有只有在中南海、圆明园、恭王府才见得到的流杯亭,而毗卢阁顶上大脊两端的吻兽上的“凤在上,龙在下”的图案则更是罕见,除了清东陵的慈禧墓外,这里是绝无仅有的一处了。寺内的延清阁和旃檀佛楼巧妙地利用了寺内地势的高低不同,从南看是两层楼阁,从北看是一层的轩堂,与颐和园内谐趣园的瞩新楼建筑风格相同。潭柘寺建于故宫之前,因此,故宫的建设者从潭柘寺的布局模式中得到启发,找到灵感,应该是有道理的。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潭柘寺的建筑规格虽然很高,但紫禁城并不是仿它而建。
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潭柘寺在明清期间就已经是皇家寺院了,在其不断的维修和扩建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皇家建筑风格融入其中。潭柘寺的大雄宝殿是重檐庑殿顶,与故宫太和殿的设计模式如出一辙,其殿脊琉璃鸱吻被四条鎏金长链“锁住”的造型也与太和殿的鸱吻一样。金黄色的琉璃瓦、斗拱和彩画、玺金龙彩画等,这些都体现了潭柘寺在明清时期的皇家地位。寺内拥有楞严坛、朝房、大悲坛、毗卢阁、观音殿、流杯亭、行宫院等大量类似皇家园林的建筑,只是说明清朝历代皇帝将潭柘寺当作了自己的家庙,因此融合了大量皇家气氛。但到底是故宫仿照潭柘寺,还是潭柘寺效法故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是没有定论。
·潭柘十景
除了潭柘四宝,潭柘寺又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年四季,景色秀丽,风景迷人,人们归纳为潭柘十景,依次是:平原红叶、九龙戏珠、千峰拱翠、万壑堆云、殿阁南薰、御亭流杯、雄峰捧日、层峦架月、锦屏雪浪、飞泉夜雨。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也是潭柘寺最美的季节,古刹所处的平原村,山上长满了柿子、红果、山楂、秋梨等果树以及黄栌、丹枫。到了秋收的时节,又是欣赏红叶的大好时机。这里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得像火,彩的像霞,果树林木宛如丹桂涂朱。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一——“平原红叶”。现今人们只知道香山的红叶美,其实潭柘山的红叶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名冠京城了。
潭柘山背靠一座浑圆的小山,此山植被繁茂,青翠欲滴,名曰“宝珠峰”,在小山的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拱卫环护,依次为回龙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九座高大的山峰围成了一个马蹄形,而潭柘寺所在的宝珠峰位于中心,恰似九条巨龙围绕着一颗宝珠,既像九龙戏水,又宛如蛟龙出海,龙腾虎跃,韵味无穷。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二——“九龙戏珠”。
潭柘寺由于有九座高大的山峰作为屏障,从而挡住了从西北袭来的寒流和风沙,宝珠峰因此松柏苍翠,花繁草盛。春游潭柘寺时,站在寺前,环顾四周,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万山竞秀,满目青绿,令人赏心悦目,心情怡然。当年乾隆皇帝至此,见到此情此景,不禁吟出了“青山绿如洗,四面作佳邻”的诗句。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三——“千峰拱翠”。
到了夏季,天气变化无常,炎炎烈日似火烧,但潭柘寺却是凉风习习,抬头遥望天际,只见乌云翻卷而来,层层叠叠,有如天兵布阵,滚过山坡,溢满山谷,风穿林吼,空谷传音,当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韵味。这就是潭柘十景之四——“万壑堆云”。
潭柘寺寺院的最高点是毗卢阁,登上毗卢阁,只见眼前殿宇嵯峨,繁多而不杂乱,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整座寺院香烟袅袅,每座殿堂前的铁焚炉、铜香炉内,成炷成把的香在徐徐燃烧,烟雾升腾,弥漫全寺。寺内经声朗朗,钟磬声悠,幡幢微荡。令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又好像走进了西天佛国的极乐世界,颇有一种出凡入圣之感。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五——“殿阁南薰”。
由于潭柘寺是皇家寺院,因此寺院内建有行宫,在行宫内,有一座猗玕亭,俗称流杯亭,是当年清代乾隆皇帝南游江南后,效法江南文士的风流,为得“曲水流觞”之趣而建。这种建筑仅在少数几座皇家御园才有。亭内地面为一汉白玉巨石上面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游人闲坐亭边,可以畅想当年王羲之等人在清流击水、绿林修竹的兰亭中,吟诗作画,挥毫泼墨,写下名传千古的《兰亭序》的情景。这就是潭柘寺十景之六——“御亭流杯”。
登高观日出是游许多旅游胜地不可缺少的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快事,但在潭柘寺观日出更具有情趣。清晨登上观音殿前的月台,举目望去,只见捧日峰的身影在晨光白霭中逐渐清晰,越发青翠,当东方渐明之时,一轮红日从丛林深处冉冉而起,仿佛是捧日峰用宽广的胸膛、粗壮的手臂将红红的太阳缓缓地托起。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七——“雄峰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