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动听优美,形象完美加分
一个有魅力的女人首先她的声音就是富有感染力的。尽管遗传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声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让声音变得动听。与人交往,声音甜美悦耳的女人就仿佛一股甘泉拂过人们的心灵,给别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培养受人欢迎的语调
语调能反映出一个人说话时的内心世界,以及情感和态度。当一个人生气、惊愕、怀疑、激动时,所表现出的语调也不一样。从一个人的语调中,人们可以感觉到她是一个诚实、自信、幽默、可亲可近的人,还是一个呆板保守、优柔寡断、好阿谀奉承或阴险狡猾的人。所以,无论你谈论什么样的话题,都应保持说话的语调与所谈及的内容相协调,并能恰当地表明你对某一话题的态度。
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正确而恰当地发音,将有助于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如果你的发音错误并且含糊不清,这表明你思路紊乱、观点不清,或对某一话题态度冷淡,这会使人感到极不自然,从而产生一种本能的抵制情绪。
控制说话的音量
在任何场合大声说话,都会使对方产生压迫感,心情紧张,神经容易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降低交际效果。如果大声到“喧哗”的地步,引起不相干人的注意就更不明智了,这违反了交际场合“不要让自己引人注目”的原则。一般在交际场合的音量以对方听见为宜,电话中还要略低一些。
注意聊天的语速
当你在和别人交谈时,选择合适的语速十分重要。语速太快如同音调过高一样,会给人以紧张和焦虑之感。如果说话的语速太快,以至于某些词语含糊不清,他人就无法听懂你所说的内容。当然,如果语速太慢,又会令人逐渐丧失耐心,有焦躁沉闷之感。正确的做法是,努力保持恰当的语速,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并在说话时不断地调整。
不要用鼻音说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哼……嗯……”的发音,这就是鼻音。如果你说话时常常使用鼻音,肯定不会受到他人欢迎,因为你的声音让人听起来似乎在抱怨,毫无生气,十分消极。如果你想让自己所说的话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你期望自己的语言更加富有魅力,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别再使用鼻音。
注意斟酌语气
善于驾驭说话的语气,既可以准确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态度,同时也可使语言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使对方回味无穷。男友将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工作,在与你商量时你该怎么回答?“不行”、“我不同意”、“你不能离开我”、“不能不走吗?”这四种回答的基本意思是一样的——不希望男友远去。但比较起来,使用“不能不走吗?”则更具感染力,既透露了自己的观点,又表露了自己的温柔,对方听完也必定会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注意音调的变换
一般来讲,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喜欢变化而讨厌千篇一律。耳朵会因为听到同一的、平淡的音调而感到不舒服。一个讲究谈吐艺术的人总是会根据说话的内容而不断变换音调,从而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礼貌用语,让女人更有修养
只要人与人交往,就免不了要进行交谈,因此,一个有修养的女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谈吐礼仪。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说过:“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绝不比作文容易。”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用语。说出去的话就等于泼出去的水,一旦说错,想收也收不回来。一个注重个人形象的女人,绝对不是一个满口粗语、脏话的人,因为你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关乎着你的形象。
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小姐年轻、美丽,报站的声音清丽、动听,秀美的脸蛋儿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让很多男人都忍不住想多看她几眼,就连她查票时,目光也一直追随着她。当她查到一位中年男士时,那男士掏遍口袋也未掏出车票,男士边找边说:“我明明是买了票的,只是一时忘记装哪个口袋了,我再找找看……”漂亮的售票员却突然出言不逊道:“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一块钱的票还逃什么呀,要不要脸啊,太没素质了!”那男士满面尴尬,狼狈不堪,慌忙丢下一元钱,连声说:“我再买一张,再买一张……”那么俊俏的脸上却挂着嘲讽的笑容,美丽的樱桃小嘴里却说出一串串那么令人不屑的话,哪个男人还会再想以欣赏的目光多看她几眼?
那么,如何在语言上做一个识“礼”的女人呢?一般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谦语的使用礼仪
谦语的习惯用法如下:自己言行失误,要说“对不起”、“很抱歉”、“很惭愧”、“不好意思”、“失礼了”等等;请求他人谅解,要说“请原谅”、 “请多包涵”、“请别介意”等;对他人的致歉报以友好的态度,要说“没关系”、“别客气”、“您太谦虚了”等。
此外,使用谦语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冠以“家”、“舍”、“小”等字的谦称,其中已包含有“我的”意思在内,所以,不能再赘称“我家兄”或“我小儿”等,这样就无疑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与人交往中,即使你是率直、不拘小节的人,在与别人说话时也应尽量使用礼貌及谦和的态度,经常不忘以诚恳的口吻说“请”、“谢谢”、“对不起”、“您好”、“麻烦您”、“抱歉”、“请原谅”等谦让语。
敬语和谦语是相对应的。对方出于礼貌,在问及你的姓名、年龄时,总是会用到“贵姓”、“贵庚”等,这一个“贵”字就把你的地位抬高了,表示了对你的尊重。在回答对方时,要说“免贵,姓×”,这就把自己降到了与对方同一高度的位置,表现出谦虚的态度和对对方的尊重。
不可滥用谦语。如果大家在一起相处很久了,那么对于彼此互相帮忙的一些小事就不必多用敬语和谦语了。熟人之间用多了敬语和谦语反而会给人一种虚伪之感。
致谢的礼仪
致谢的常用语主要有“谢谢”、“非常感谢”、“感激不尽”、“多谢您”、 “恩重如山”、“不胜感激”、“谢谢,真不好意思”等。
致谢属于一种礼仪交际。要想改善人际关系、加强感情交流、保证致谢的交际效果,就必须讲究方法。
说“谢谢”时必须诚心诚意、直截了当,并且在称谢的同时要称呼被谢人的名字,使你的道谢更亲切、诚挚。不仅如此,还要轻点头部,目光注视被谢人并面带微笑。
同时感谢和称赞,效果更好。比如,你在说完“十分感谢你的这次帮助” 后要是能再加上一句“要不是你来帮忙,事情一定不会有这么圆满的结局” 就会让听者更为高兴和满足,同时也能更加彰显出你的诚意。
谢人酒宴招待,不妨称赞菜肴可口,厨艺独特;谢人代购物品,不妨夸奖代购者的眼力。
谢人称赞,不妨答“不敢当,您过奖了;”谢人帮助不妨答“劳累您了,真叫我不知道怎样感谢您”等。
致谢语无一定规范,要因事而异、相机而言,使对方切实感到答谢人的诚恳,从而产生进一步发展情感的愿望。
致歉的礼仪
确认自己言行不当时,可以说“对不起”、“失礼了”、“太不应该了”、“真抱歉”、“很惭愧”等。请求对方谅解时,可说“请原谅”、“请多包涵”、“您宰相肚里能撑船”、“请高抬贵手”、“请多批评”等。
问候语的使用
1.涉外场合
在涉外场合,人们经常用“你好”、“见到你很高兴”这类普遍适用的问候语,而且在问候时要面带微笑,否则,人家会对你的诚意表示怀疑。在涉外场合同外宾互致问候时,双方可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例如,问是“你好”答也是“你好”,中国式一问一答的问候语,此时不宜采用。
2.国内日常交往
中国人习惯用的问候语是“吃了吗,您?”“您刚回来?”人们在写信或是打电话时,最爱用像“您身体好吗?”“您在忙些什么?”这一类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用以表达对对方的关怀之意,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但是像“您上哪去?”“吃了吗?”这一类中国惯用的问候语不宜在涉外活动中采用。
礼貌用语,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让你迅速在人际关系中打开一扇门。礼貌用语也不是越多越好,过分夸张地使用敬语、谦语等就会给人留下刻意逢迎的印象,所以我们要掌握好“分寸”。
小称呼,大学问
称呼虽小,却是交际语言中最常用的,亲切得体的称呼不仅能体现一个女人待人谦恭有礼的内涵,而且也能使对方如沐春风,为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特定
的角色,称呼最能准确反映一个人的亲疏远近和尊卑上下,具有鲜明的褒贬性。因此,在交往中一定要注意称呼的礼仪。
运用称呼的礼仪
1.礼貌原则
这是人际称呼的基本原则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而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在社交接触中,称呼对方要用尊称。常用的尊称有:“您”——您好,请您……;“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贵体等;“大”——尊姓大名、大作等;“贤”——贤弟、贤媳、贤侄等;“高”——高寿、高见、高明等,“尊”——尊客、尊言、尊意、尊口、尊夫人等。
2.尊崇原则
一般来说,汉族人有从大、从老、从高的心态。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爷爷”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爷爷”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应直接以正职相称。
3.适度原则
许多年轻女性喜欢称呼别人“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适性较差。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在与众多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亲后疏的顺序为宜。
称呼的种类
称呼,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一般情况下,称呼有以下几种:
1.姓名称谓
姓名称谓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名,如“刘德华”、“周润发”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郑重场合。一般的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德华”、“润发”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孟”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可以将“老”字与其姓倒置,这种称呼是一种尊称,如“张老”、“王老”。这种称呼一股用于在一起工作或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人。
2.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我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非常有讲究:对亲属的长辈、平辈绝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等。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 “舍”或“小”,如敝兄或舍弟、小儿、小婿等。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 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尔采用。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呼自己与亲属的关系,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等。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父亲、您母亲、我哥、我弟等。
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比较高雅。
3.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投笔从戎的班超称为班定远(曾封定远侯)。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马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和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李总”等。
②用职务称呼如“赵院长”、“李科长”、“刘经理”、“王局长”等。
在我国,做官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地延绵了两千多年,所以在称呼人时,如果其职务较高,可以采用在其职位前加姓氏的方式称呼,这样最能受被称呼者喜欢。
③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当做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等。(在文艺界里,比较喜欢用老师这个词来称呼比自己名气大或出道较早的艺人。)
使用称谓要规范
称谓的使用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会习惯,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称谓问题必然频繁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