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悬案
11879300000033

第33章 双子座惊魂(1)

2001年9月11日。纽约。曼哈顿。

纳斯达克BRUTECN公司高级金融软件分析师陈思进像往常一样,比上班时间提前15分钟来到单位。他的工作地点在世贸大厦双子座的北侧塔楼,那是纽约的地标式建筑,象征着美国的光荣与梦想。每天在这里工作的,不少于五万人。走进80层办公室,陈思进习惯性地把手表摘下来,放在桌上,这时,时针指向美国东部时间8点15分。

窗外的联合国大厦、帝国大厦组成一座钢筋水泥浇灌的丛林。陈思进打开电脑,发了一封邮件。随后,他给自己冲了一杯咖啡,回到座位上。

8点46分,一个让他铭记终生的时刻来临了。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陈思进感到像是有人从背后重重推了他一下,险些摔倒。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地震了?

这时,楼里的工作人员开始慌乱起来,有人大喊:“赶快疏散!”

陈思进不知道,就在刚才,一架满载燃料的波音767客机以每小时490英里的速度撞到他的楼上,在94到98层中间撕开一个大洞,剧烈的撞击引发了爆炸,火势开始向楼上蔓延,无数碎裂的物体带着火星从天而降,滚滚浓烟从大楼缺失的部位冒了出来。

电话和手机打不出去,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电梯也不通了,灼热的气浪让陈思进感到窒息。他在管理员的指引下,从楼道往下走。逃到三十多层时,陈思进听说是飞机撞上了大楼,他想,也许这只是个交通意外。

9点02分,又一声巨响传来,一架波音767客机以590英里的时速,直接撞入双子座的南侧塔楼。飞机的部分残骸从大楼东侧和北侧穿出,掉到6个街区以外的地方。很多残缺不全的尸体从楼里飞散出去,浓重的烟雾和灰尘激起一朵朵硕大的蘑菇云,笼罩在曼哈顿上空。9点59分,这座高415米、共110层的巨厦随着美国CNN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在全球亿万观众惊诧的目光中轰然倒塌。

整整一个半小时,陈思进感觉像是漫长的一个世纪,冲出一楼大厅后,他开始拼命往北跑。离他不远处有一座桥,桥下就是高速公路。这时,伴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北侧塔楼也像巧克力一样融化了。巨厦击起的黑色烟雾竟然有五十层楼那么高,洪水一样吞没了附近的建筑和行人。

这一刻,定格在10点28分。

悲情“9·11”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很显然,肯定不是空难那么简单。只有一种解释—恐怖袭击!

陈思进当时并不知道,就在曼哈顿遭到袭击的同时,类似事件还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五角大楼和国会上演着。9点37分,一架波音757客机像一道白色闪电,径直撞进五角大楼西侧,致使楼体部分倒塌并引起大火,包括机上5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在内的189人丧生。

10点03分,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93次航班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南80千米处坠毁。根据“黑匣子”提供的情况,恐怖分子在劫持这架飞机后,企图将它驶向华盛顿。机上乘客在和亲友取得联系,得知世贸大楼被毁,自己也将成为自杀式炸弹后,英勇的乘客协同机组人员与劫机者进行了搏斗,试图夺回控制权。由于形势过于紧张,恐怖分子提前使飞机撞向地面,40名勇士和四名恐怖分子同归于尽。据后来被抓获的恐怖分子称,这架客机的攻击目标竟然是白宫!

10点35分,警方接到报告,称停在国会门外的一辆汽车中装有炸弹,幸亏发现及时,没有引起不良后果。

两亿美国人民陷入从未有过的恐慌之中。美国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正在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市讨论教育问题的布什总统立即发表声明,称这是一起全国性的悲剧。他表示,现在美国正处在历史上的艰难时刻。他命令联邦政府动员所有力量帮助遇难者和他们的家人,并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寻找罪行的策划者。

位于联合国总部、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工作人员迅速撤离,国内所有机场统统关闭,飞往世界各地的航班全部取消,纽约证券交易所停止交易。

这场精心策划的自杀式恐怖袭击共造成2 974人死亡,数以千计的人员失踪,其中包括数百名消防队员和警察。包括世贸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他23座高层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受损区域跨越了纽约12个街区。一个月后,大火仍然在世贸中心地下燃烧,每清理出一块现场,都会冒出滚滚浓烟。事发后六个月,世贸中心上的150万吨瓦砾才被清理完毕,袭击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达数千亿美元。

本·拉登的罪恶?

是谁一手策划并实施了这次罪恶的恐怖袭击?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1日这天采取行动?

1967年,美国总统法律实施与司法管理委员会建议在全国范围设立统一的电话号码,以便人们及时报告紧急事件,就这样,911报警电话诞生了。同时,美国五角大楼于1941年9月11日破土动工,这一天正好是它的60年纪念日。很显然,袭击是对美国政府的公然挑衅,更是对美国号称国土安全的绝妙讽刺。

由于没有任何组织宣称对事件负责,美国政府在积极处理善后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秘密调查开始了。在此期间,他们至少拘留、逮捕、盘问了1 200人,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和“9·11”事件有关。情报专家也列出了一份嫌疑犯名单,他们认为由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是最有可能发动袭击的人。9月11日晚9点,布什在召开国家安全会议后,又和高级顾问进行了紧急磋商,他们一致认定,乌萨马·本·拉登就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使。

美国政府为什么把矛头对准本·拉登?他们分析,四次自杀性袭击目标明确,行动统一,事先肯定经过了非常严密的安排,目前,只有本·拉登有能力和实力策划这样大规模的袭击。另外,从恐怖袭击不计代价和后果的手法来看,也符合本·拉登的一贯作风。

随之而来的军事报复开始了。

由于塔利班政权拒绝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引渡本·拉登,10月7日,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军事袭击,就在这时,“基地”组织发言人发给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一盘录像带,声称:“美国人应该知道,更多的飞机风暴将不会停止……在伊斯兰世界,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渴望牺牲,他们死的信念与美国人生的信念一样强烈。”在公开对袭击事件表示赞赏的同时,似乎暗示正是他们策划了整起事件。

11月份,由美英部队作为后盾的阿富汗北方联盟控制了首都喀布尔。在这里,他们又发现了一卷被遗弃的录像带,纪录的是本·拉登及两名助手—宗教顾问艾曼·扎瓦赫里和发言人阿卜吉斯谈论恐怖袭击的内容,据证实,录像中的镜头来自坎大哈的一家旅馆。

12月13日上午11点,美国五角大楼向民众公开了这盘已经翻译、涉嫌与本·拉登策划“9·11”袭击事件有关的录像带。

录像带上,本·拉登自称:“实施这项行动的兄弟们所知道的,仅是他们要进行一项牺牲自己的行动。我们让他们潜入美国,但他们对此次行动却一无所知,就连一个字也不知道。他们接受了训练。我们事先不会告诉他们计划,直到他们登上飞机前。”

本·拉登表示,在第一架飞机撞上世贸中心后,他曾对他的支持者说,应该制造更大的破坏。他甚至还可以预测“9·11”事件的伤亡人数。

“基地老三”的命运

既然已经知道本·拉登是“9·11”事件的幕后主使,那么,谁又是整个悲剧的具体实施者?民众关于严惩凶手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这让布什政府如坐针毡。2003年3月1日,在一次由美国情报人员和巴基斯坦警方联合开展的行动中,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美国联邦调查局“最想活捉的恐怖分子之一”哈里德·谢赫·穆罕默德落网了!

穆罕默德今年37岁,作为“基地”的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本·拉登和他的智囊扎瓦赫里。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提供的证据,“9·11”事件发生三个月之后,穆罕默德曾经秘密转移了大笔资金,反恐专家初步推断,是他负责挑选目标和制定时间,并为具体执行人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培训。由于有时候需要“流血牺牲”,他还必须对计划保密,参与“9·11”事件的19名劫机者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有去无回。

在此后长达几个月的审讯中,穆罕默德向美国调查人员披露了“9·11”事件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早在1996年,穆罕默德就向本·拉登建议,计划在美国东、西海岸分别劫持5架飞机,然后让它们撞向不同的目标。拉登对这个想法表示赞赏,同意提供人员和资金。但他同时表示,一次劫持10架飞机目标太大,很难实现。所以,在2001年春天的时候,本·拉登决定,只从美国东海岸劫机发动袭击。

据穆罕默德招供,2000年1月,他就和参与“9·11”事件的几名恐怖分子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了秘密会议,商讨行动的准备事宜和具体细节。当时,亚洲地区活动频繁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团”重要头目里杜安·汉巴利也参加了会议。

当时,汉巴利手下的几名恐怖分子已经开始接受劫机训练,因为按照最初打算,他们还要在亚洲地区发动类似的第二波攻击,制造更大规模的恐怖事件。但是,拉登最终取消了这个计划。

谜中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