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11847500000027

第27章 常识类(3)

连带型的收藏还表现在收藏家对与其主要收藏对象相关藏品的青睐上。这类藏品与藏家本人重点收藏的专项藏品多有相辅的关系,收集这类藏品有助于藏家对其专项藏品的鉴赏和认识。如收藏古钱的人连带收藏一些古铜镜,收藏书画的人连带收藏一些拓片和画册,收藏印章的人连带收藏印谱和印拓,等等。这种连带型的收藏,既可使收藏者对自己专项藏品加深理解,同时又开出一扇新的收藏窗口,从中增添更大的乐趣。《两浙轶事》里说:“宁波府城隳城之役(1928-1931年),考古家马隅卿(廉)适在甬,巡视城基,得有东晋年号砖,大感兴趣。决意继续搜索,每日赴现场拾取,积久凡得晋砖千品,因名其斋曰’千晋‘。”据说马隅卿最喜收藏金石典籍,余暇常在琉璃厂购书,藏砖应是他主项之外或说是临近边缘的连带型收藏,当然这种收藏仍未离开他平生喜好的金石研究这一大的范畴。

广博型、专项型和连带型的收藏之所以成功,主要是收藏家根据现实条件和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与提高对自己藏品作了优化合理的选择。俗话说:“骑马坐轿,各有所好。”由于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需要不同,每个人对藏品的追求和满足方式也各不相同。只要一个人的爱好是高雅的、健康的、有益无害的,无论天上的还是地下的,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自然的还是人工的,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可列入藏品之列。这里只是提醒大家:当你确定收藏目标时,一定乾隆辛卯年库碟墨要考虑好,哪一个收藏种类更适合于你,收藏哪种藏品对你更为优越。

佛造像册姚华摹民国手绘本1册6本13.3cm×9.2cm价值3000元-5000元关于这一点,我以为有五个因素值得大家考虑。第一,以兴趣为基点。只要你喜欢某类物品,尽可不论其价值高低和世俗偏见而大胆收藏。因为许多成功者就是从自己偏爱的藏品中发现了新的领域。第二,尽量与本职工作联系起来,使职业的专向性与收藏的专向性同步进行,这样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既能在收藏中有所突破,又能通过收藏提高自己的业务本领。第三,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一般来说,收藏中的“博”并不一定就是“弊”,但“博”中必须有“专”,有志一的目标、精到的藏品、深入的研究,才能在收藏中有所成就。第四,尽可能利用自己在获取某类藏品上的优越条件,收藏那些自己较容易得到的藏品,不要做“高不可攀”的事。第五,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入较高的人尽可收藏某些经济价值高的藏品,收入低的人可选择一些通用品或廉价品。应该看到,一件藏品均有其特定历史的、经济的和文化艺术的价值。很多藏品并不以当初花钱多少而论其价值的高低。关于这一点,郑逸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弃我取,这是鄙人唯一的宗旨,所以鄙人好比是个拾荒者,越是无价值的东西。越是要集藏起来,自以为寓价值于无价值之中。因为有价值和无价值,没有一定的标准,我以为有价值,便算有价值的了。”(《郑逸梅选集》第三卷)这种对收藏品价值的辩证认识,应作为收藏者选择收藏对象、衡量藏品价值的基本原则。

四、要有藏外之功建国前夕的一天,山东大学教授阮鸿仪在青岛一家商店买了一套玻璃杯。他携杯回到家里,打开包装,细观包装纸,突然情不自禁地连声叹道;“妙!妙!实在妙!”阮夫人闻听,问他为何如此高兴。阮教授指着旧包装纸说:“你看,这西湖画稿,它不能不使我激动啊!”夫人一看,也异常兴奋,连称“好画”。阮教授说:“肯定是哪家破落旧家子弟不识文墨,把这么好的画品当成故纸卖了,而这位店主也不懂字画,今天又把它当成废纸做了包装纸。”明代沈君玉牙雕人物山子价值1.8万元阮教授嗜收藏,且于书画一道颇有造诣,这西湖十二景画稿正是他求之不得的绘画精品。十二景中,数钱塘观潮一景最为生动。

观潮者30余人,神态各异,呼之欲应。其潮势如千山堆雪,万马奔腾,极为壮观。画幅虽不过盈尺,却远具千里之势。从笔法和纸张上看,阮教授断定为明代初年的作品。

黄慎(1687-1768)水墨纸本屏条1125.5cm×2.5cm价值4.5万元“阮教授识古画”的事距今已经50多年了,但仍然给人以启示。这就是,鉴赏是需要学问的。就古画而言,它不仅要求收藏者具有“画内之功”,还要求收藏者具备“画外之功”。阮教授不一定是专搞古玩鉴定的,但他那“画外之功”使他窥知鉴赏的真谛,西湖画稿这一明画的真品、精品,不知在多少位无知者的眼皮底下滑了过去,却没逃脱阮教授那双文人的慧眼。

我国诗家常言:“功夫在诗外。”古代又有“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和“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之句,这均是对学书、学画、学诗而言,但内中之理与鉴定古玩一道的确是相通的。鉴定古玩固然得眼高手高、见多识广,然而也得力于藏品之外的知识和才能,得力于鉴藏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领。有人管这叫“内在眼睛”。有成就的收藏者,他们的“内在眼睛”往往是很明睿的。

不具备·内在眼睛“、没有一定文化艺术素养和智能的收藏者,是不会懂得欣赏的门径和对藏品作出品评的。

以书画而言,许多书画鉴赏家对品评古今书画有很好的眼力,但他们大都不是专一学习鉴定的,而是位书画艺术家。由于具备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能力,他们对书画的真伪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我国著名的鉴赏家、画家谢稚柳先生,在古代书画鉴定上作出的成绩令人赞叹。他对柳公权的《蒙记帖》的考证,推翻了假案的结论,还以真实面目,对《藏林远岫图》的鉴别,推翻原为李成的作品,还以燕文贵之作的正名。此外,对《簪花仕女图)的证辨,对《阆苑女仙图》真实性的证实,对《上虞帖》的鉴定……经过谢老鉴别区分的字画,真是千千万万。他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科学地论证,不愧是当代鉴定书画的一位大家。

然而,熟知他的人都知道,谢老固然是一位资深的文物书画鉴赏家,但他并非仅在藏品的圈子里打转转,他的学问和功力远不在鉴赏一门。

实际上,他是集诗人、画家、鉴定家于一身的一位多才多艺的博学家。半个多世纪来,他在艺术上含辛茹苦地辛勤耕耘,在学术上孜孜不倦地奋力追求。特别是在书画艺术上,一再创新变革,画风从传统的继承到现代的创新,融合成自己的风格:他访名山、住敦煌,足迹遍及天涯海角,风风雨雨闯遍大江南北。所以,他在鉴定古玩书画上才能举一反三,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从某种意义上讲,谢老的这些藏品之外的”功夫“,为他的鉴定生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买古玩有”拣漏“一说。”拣漏“常需要”藏外之功“。真东西来到眼前,许多人不具备”藏外之功“,而你由于学问的”内功“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看到了,好东西就会让你拣到。

当代文学家老舍先生收藏了一方明清之际著名文人李渔的端溪砚。这方砚台,石质纯净,色微青紫,为长方形门字砚式,中有一线凸起约一毫米,全砚长138毫米,宽89.5毫米,高24毫米:上有火捺、石皮、黑脉各一。砚侧有篆书铭文一行,文日:“笠翁李渔书画砚。”据老舍先生之子舒乙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商贩携此砚推销,被老舍先生一眼看中。他平时不尚收藏,当时购得此砚纯属出自对李渔的一种景仰,也体现了老舍作为文人的慧眼。

鉴赏也有雅俗文野之分。藏品之外的“功夫”,即多方面的修养和才智,体现了收藏家的内在气质。有这种内在气质的人大都从“大文化”的广视角来鉴赏古玩,因而对藏品的得夫真伪会看得更深更透。而“胸无点墨”的收藏者、“江湖卖艺”式的收藏者,则无论怎样标榜风雅,因其缺乏修养,内在气质不佳,鉴赏古玩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时即使露出一两句行语,却总难免得出浅薄的结论,甚至对藏品作出错误的判断。可以说,前者典雅,后者粗俗。典雅的鉴赏者才能步人高级收藏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