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酒经(现代生活百科)
11843500000027

第27章 酒令趣闻(3)

虎落平阳被犬欺

《谈概》中有则酒令故事。四川人杜渭江在麻城做县官,秉公执法,从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乡绅。为此,乡绅们乘赴宴之机,准备向杜渭江施加压力。酒席上,乡绅梅西野首先倡令,要取一个字,进行增损离合的变化,再贯串两名俗语。说完规定,首先行令说:

“单奚也是奚,加点也是溪,除却溪边点,加鸟却为鸡(鸡)。俗语云:得志猫儿雄似虎,败翎鹦鹉不如鸡。”

意思很明显,梅西野是借酒令影射杜渭江,别以为掌着县太爷的大印,就“得志猫儿雄似虎”似的,须知我们乡绅也不是好惹的,等到“败翎鹦鹉不如鸡”时再求我们,可就迟了。

听话听音,杜渭江委婉地表明心志说:

“单其也是其,加点也是淇,除却淇边点,加欠却为欺。俗语云: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杜渭江的酒令寓意也很明显,身为百姓父母官,自应为百姓办事,须知其字加欠就是一个欺字,欺天害理之事怎能做呢?至于遭虾戏、被犬欺的后果,早已置之度外了。

另一个乡绅毛石崖接着行令:

“单青也是青,加点也是清,除却清边点,加心却为情。俗语云:火烧纸马铺,落得做人情。”

毛石崖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好多事情睁只眼闭只眼,抬抬手就过去了,顺水推舟,落得做个人情,又何乐而不为呢?

杜渭江听了又接着有所开导地说:

“单相也是相,加点也是湘,除却湘边点,加雨却为霜。俗语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杜渭江的意思是说,执法就是要铁面无私,倘为非作歹,可别怪我不顾情面,冷若冰霜!还是各自检点,莫违法犯法。

寒山手持一把扫帚

有一个镇守边境的都宪,治兵很严厉,和部下的关系很紧张。一次酒宴席上,都宪借行酒令,试图缓解矛盾,于是首先说:

“天上有天河,地上有萧何。萧何手里持一本律,口称:‘犯法之事莫做,发病之物莫吃。’”

萧何,西汉初大臣,曾辅佐刘邦夺取政权,建立西汉,他推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还曾参照《秦律》,制订《汉律》。酒令的意思很明显,犯法之事,大家切莫去做,否则以身试法,是要严惩不贷的。

一个下级军官,自认都宪抓不到自己的把柄,振振有词地说:

“天上有太阳,地下有张良。张良手里持一把剑,口称:‘钢刀虽快,不斩无罪之人。’”

其意为天上有太阳,天理昭昭,你都宪岂能因大权在握就滥施职权,挟嫌报复呢?

在座的太监见状,为之分解说:

“天上有雪山,地下有寒山。寒山手里持一把扫帚,口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寒山是唐代贞观时的一个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与国清寺僧拾得相友善。他布衣木屐,好吟词谒。每有诗作,他就乘兴随意镌刻在山石竹木之上。他写的诗,明白如话,很有灵气。这则酒令,太监借寒山手持扫帚打扫山门,引出谚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从而作和事老,劝大家息事宁人,莫要争吵伤了和气。

十姐妹嫁八哥儿

明代的陈继儒,工诗善文,短翰小词写得极有风致。他书法苏米,丹青亦所擅长,还喜灯谜酒令,著有《精辑时兴雅谜》,是个博学多才的才子。有一次在王荆石家,同座的一个老吏颇为势利,见到布衣葛服的陈继儒,潜露不屑之意,便私下询问王荆石:“请问石公,此是何人?”

“哦,你问的这位,他是我的好友,是位登山巅以啸傲,临清流而赋诗的山人。”

老吏听了,故意提高调门说:“既是山人,何不到山里去?”言语间含讥讽之意。陈继儒对老吏的轻狂鄙俗,一时未予理会。过了一会儿,大家入席,并行酒令。倡令者要求第一、二句须是两个鸟名,第三句须《四书》一句,末句须曲词一句。

老吏搔着满头白发,自以为才高八斗,首先说:

“十姐妹,嫁了八哥儿。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只是二女将谁靠?”

“十姐妹,嫁了八哥儿”别解作十个姐妹,嫁了八个哥儿。那么剩下两个姐妹尚无着落,将谁依靠呢?

其实陈继儒与王荆石只是朋友间的往来,但老吏却以势利的眼光视为投靠贵人门下,陈继儒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污辱,于是承接老吏酒令的意思说:

“画眉儿,嫁了白头翁。我老矣,不能用也,辜负了青春年少。”

画眉儿和白头翁都是鸟名。承接上句,没有依靠的两个姐妹——画眉儿,嫁给了白头翁,虽说有了依靠,然而岂不辜负了青春年少?这儿以白头翁隐喻老吏,言外之意是,我陈继儒是不屑和你交往的,即便是无处“投靠”,也决不会“投靠”你这种庸人。老吏听了,登时面红耳赤。

清明时节雨纷纷

明末清初,广东有一个才子李文固,他的一个叔父,本在明朝做官,明亡以后,又转而为清廷效劳。对于叔父的变节,李文固常借机冷潮热讽。在一次酒宴上,李文固倡议行一酒令,首句要说一物,次句要说一古人名,最后用《千家诗》一句作结。

首座的一个客人说:

“我有一张床,送与张子房。张子房不要,为么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

张子房即张良,床、房押韵。“春色恼人眠不得”,是王安石《春夜》中的一句,此诗为《千家诗》收入。既然“春色恼人眠不得”,床不也就成了多余之物?还要它作甚?

次座的一个客人接着说:

“我有一把扇,送与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为么不要?翦翦轻风阵阵凉。”

曹子建即曹植,建与扇押韵。“翦翦轻风阵阵凉”也是王安石《春夜》中的一句诗。凉风习习,还要扇子干什么呢?

接着,轮到李文固说:

“我有一绺缨,送与我叔亲。”

“你违令了,洒令规定要说一古人,你叔叔是今人,不是古人,应罚酒一盅。”

李文固辩解说:“我叔叔是明朝人,现已清朝,岂非古人?”

说得大家没有话讲,李文固于是接着说:

“我叔亲不要,为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

李文固的叔叔纠正说:“你说错了,应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不是‘清明时节两纷纷’。”

李文固却坚持说:“不,我说得不错,不是‘雨纷纷’,而是‘两纷纷’。”接着,李文固端起酒盅劝酒说:“叔叔,你该尽‘盅’啊!”

一番话,说得他叔叔羞惭不已。

原来李文固引用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并故意将“雨”字改成“两”字,是深有寓意的。经顿读,“清”、“明”别解为清朝和明朝,两纷纷则讽刺其叔父在两朝易代之际,变节求荣,何其纷纷而丧尽廉耻。尽“盅”,亦为双关语,隐喻尽忠。

蒲松龄令斥狼狐狗

蒲松龄是清代大文学家,他一生穷愁潦倒,以教书课读为业。闲暇则勤于著述,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都有佳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该书以鬼狐影射现实,讽世喻时,入骨三分,麟虫草兽,皆著人情,具有强列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有一次,侍郎毕谊设宴款待他和王士祯等人。席间有人倡议行令,第一句要三字同头,第二句要三字同旁边,第三、四句要呼应一、二句,与之贯串成意。

毕谊是康熙进士,有文才,又是东道主,于是首先说:

“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会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

王士祯接着说:

“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边绸缎纱。若非当朝官宦家,哪能穿上绸缎纱?”

接着轮到蒲松龄,他想到了在官绅地主的重重压榨盘剥之下,百姓的呻吟和诅咒,于是说:

“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当道狼狐狗。”

蒲松龄不愧是百姓的代言人,一番话说得王士祯好生尴尬。

圣贤愁

传说,有个专好白食的人,方圆百里,不问谁家婚丧嫁娶,举办酒宴,他都不请自来,久而久之,大家把他的真名真姓倒都忘了,都唤他叫圣贤愁。为什么叫圣贤愁呢?原来古代嗜酒的人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这个浑名也就是取酒中圣贤见了他都发愁的意思。这事后来惊动了八仙中的张果老和吕洞宾,他们两个相约,特地来到一家酒店,专等圣贤愁来,准备略施神通,将圣贤愁戏弄一番。

果不其然,圣贤愁闻香而至。

张果老说:“吾等饮酒,正嫌缺个伴儿,老兄大驾光临,老夫亦觉三生有幸,还请问尊姓大名?”

“岂敢,岂敢。在下专好结交酒友,只图席上吃个痛快。人说天上神仙见了我都畏惧三分,如是唤我圣贤愁,其实过奖。”

吕洞宾听后说:“好个圣贤愁,幸会,幸会。现在席上有酒无菜,不若就以尊号圣贤愁三字为令,各说一字,最后要取出自己身上一物作下酒小菜,否则没得吃。”吕洞宾略一停顿,首先行令说:

“圣(圣)是耳口王:耳口王,耳口王,圣人吃酒不颠狂。可惜盘中无小菜,割只耳朵尝一尝。”

说完,吕洞宾用刀将自己的耳朵刷地一下割下来放在盘中。

张果老又趁势接着说:

“贤(贤)是臣又贝:臣又贝,臣又贝,贤人吃酒多不醉。可惜盘中无小菜,割下鼻子尝尝味。”

说着,也用刀刷地一下割下自己的鼻子放在盘子里面。

这时,吕洞宾和张果老都在等着看圣贤愁的洋相。心想,我们二人是神仙,耳朵、鼻子割下来还可以复原,你圣贤愁不过是徒有虚名,凡人一个,究竟比不得我们神仙,看你这回有何能耐可以施展出来。

岂知圣贤愁究竟不愧为圣贤愁,竟毫不为难地脱口说:

“愁是禾火心,禾火心,禾火心,愁人吃酒抢先斟。可惜盘中无小菜,拨根汗毛赛山珍。”

吕洞宾,张果老听了生气地说:“我俩为了请您吃酒,连耳朵、鼻子都献出来了,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小气,只拔根汗毛呢。”

“哈,要不人们怎么称我圣贤愁呢?今天是遇见你们二位老兄如此慷慨大方,感动了我,要是换了别人,我还一毛不拔呢。”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前,有一个做官的退休回乡,一些势利的绅士,当面打哈哈,背后却常常有些侮慢的言行。有一天,在宴会上,这位退休的官员倡令,要用唐宋诗一句,引出一句俗语来,于是首先说:

“一枝红杏出墙来。见一半,不见一半。”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代叶适《游园不值》中的名句。酒令借此来讥讽乡绅们人前一套,人后又是一套的两面派的势利嘴脸。

一乡绅听后,直言不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