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碧潭看上去静静的平滑如镜,其实一刻也没有停止波动,仅仅是动似静而已。长桥是静止的,投射到水中的影子当然也是静止的,但由于叠加上拂动的酒旗的影子,长桥的影子也仿佛动起来了。对此,众翰林也颇欣赏。
又一个翰林说:
“难似易,百尺竿头呈巧艺。易似难,执手临歧话别间。”
在百尺竿头上表演各种巧妙的技艺,当然是很困难的,然而由于表演者的精湛技艺,驾轻就熟,看上去就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歧路分别,好像是件易事,然而愁肠别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却是难以割舍,难怪唐代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特别提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此共勉呢。
再一个翰林说:
“悲似乐,送葬之家喧鼓乐。乐似悲,嫁女这家日日啼。”
第六个翰林接着说:
“贫似富,梢水满船金玉渡。富似贫,石崇穿得蔽衣行。”
石崇是晋代的大富豪,居然穿起破衣服来,岂不是富似贫?
第七个翰林说:
“重似轻,万斛云帆一霎经。轻似重,柳絮纷纷铺画栋。”
最后一个翰林捱也捱不过了,想了想,说:
“有似无,富儿甜借假踌蹰。无似有,骗子装腔夸大口。”
诸翰林们一面饮酒行令,一面品评嘻笑,直吃得一个个兴阑方归。
王安石的禽言令
王安石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文学家。他虽居宰相之职,日理万机,政事繁忙,但业余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
有一次王安石和客人们在一起喝酒,花厅四围古树参天,各种鸟儿的叫声啾啾唧唧,十分好听。王安石忽然心血来潮,对客人们说:“百鸟和鸣,悦耳舒心,真天籁也。吾等何不以《四书》中成句作禽言令,以效口技之戏乎?”于是率先学燕语呢喃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出于《论语·为政》。王安石在这里引用此句,纯粹是为了模拟燕子的叫声。此句若快速而较含混地读来,叽叽唧唧,却也非学神似呢。
座中史学家刘分攵,是个极诙谐、机敏、风趣的人物,他胸有成竹地问王安石:“寻章摘字可以吗?”王安石回答说:“可以。于是刘分攵不假思索,迅即学鹁鸪叫:
“觚不觚,觚;觚不觚,觚。”
客人们看着刘分攵将手圈成喇叭状,拖曳着腔调的精彩的口技表演,不觉都鼓起掌来,大笑不已。
“觚不觚,觚哉”,出自《论语·雍也》,觚,音(gū),是一种古代盛酒的器皿。刘分攵出于拟声的需要,摘出“觚哉”中的“觚”字。紫燕鸣音急促,鹁鸪叫声舒徐,王安石和刘分攵的禽言令异曲同工,别有情趣。
落地无声令
苏东坡偕同他的两个高足弟子秦观和晁补之游玩古刹金山寺,方丈佛印盛情款待,留饮般若汤(即酒)。席上行令,起首要举一落地无声之物,中间要用两个人名贯串,最后再以两句诗收尾。
东坡首先说:
“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白起问廉颇:‘如何爱养鹅?’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白起为战国时秦国大将,廉颇即为战国时赵国的将领。白起由雪花引起,会意为“白”雪纷纷扬“起”,语带双关。颇与鹅押韵,采用兴的手法引出白鹅。
晁补之说:
“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管仲问鲍叔:‘如何爱种竹?’鲍叔曰:‘只需两之竿,清风自然足。’”
管仲,春秋时齐国上卿。鲍叔,即鲍叔牙,他幼时和管仲是好朋友,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周济,故两人结成莫逆之交。鲍叔牙辅佐的小白被立为齐君后,欲拜他为上卿,他让贤,转荐管仲。管仲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管鲍之交遂成为后世美谈。
笔花源一李白的传说,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笔的代称为管或管城子,由笔花引出管仲,仲谐音种,“管”不“种”花,笔上焉得生花?妙语双关。话又说回来,笔花本是莫须有之物,落地焉能有声?叔与竹押韵,以鲍叔起兴,引起种竹。
秦观说:
“蛀悄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孔子问颜回:‘如何爱种梅?’颜回曰:‘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
孔子,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蛀屑是东西被虫蛀后产生的细微尘屑,落地自然是无声的。又,孔子为双关语,别解作洞。既有蛀屑掉落,其原处必留有一凹穴,故言抬头见孔子。回与梅押韵,由回起兴,引出种梅。
佛印最后说:
“天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宝光,宝光问维摩:‘僧行近如何?’维摩曰:‘对客头如敝龟,逢斋项似鹅。’”
宝光、维摩皆佛名,天花不是雪花。又,宝光为双关语。摩、鹅押韵,由维摩引出鹅。佛印借酒令打趣苏东坡等三人,请别人客时,表现得小气。到我这儿来吃斋饭,却像鹅一样,把颈项伸得老长,大吃大喝,饱啖一番。
且存方寸地
南宋末,权臣贾似道在花厅宴请右丞相马廷鸾和左丞相江万里。贾似道出令,要以一物引出一首曲名,继而引出两名古诗谚语。
贾似道得意洋洋,首先说:
“我有一局棋,寄与洞中仙。洞中仙不受,云: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洞中仙》,曲名。贾似道以洞中仙自比,充分表现出他的狂妄自大。贾似道自小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吃喝玩乐,无所不为。后来,他的姐姐受宠于宋理宗,因缘做了大官。贾似道掌权以后,排斥异己,结党营私,一时权势显赫。
右丞相马廷鸾接着说:
“我有一渔竿,寄与渔家傲。渔家傲不受,云:夜静水寒渔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渔家傲》,曲名,从“渔家傲不受”表达出马廷鸾洁身自好,不肯趋炎附势的品节。即“夜静水寒渔不饵”,又何能以利诱之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还是“满船空载月明归”吧。后来,马廷鸾终因贾似道的猜忌而被罢官,归乡后,自号玩芳病叟。
左丞相江万里说话心直口快,不留情面:
“我有一犁锄,寄与使牛子。使牛子不受,云: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使牛子》,曲名。民以食为天,当以农为本,岂可侵民良田,毁民衣食?江万里的这个酒令不仅是“我与人民鼓与呼”,且更是对贾似道等贪官污吏的指责。贾似道身居要位当国家处于异族侵略的危难之际,不思图强复国,却整日和群小斗蟋蟀、玩宝物,沉溺于声色犬马的荒淫生活之中。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武汉),朝廷派他率领军队救援,他却私下割地赔款,卖国求和。又利用权势,强行“公田法”,假公济私,用贱价搜括民田。“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不啻是刺向贾似道的一把匕首。
江万里曾为自家后花园的一个亭子题额,名“止水”。后来,元兵来了,他看到复国无望,遂投水死节。
字谜令
元朝的达鲁花赤八刺脱国公,为人爽直,谈吐风趣。有一次宴会,席间幺五喝六,划拳赌酒,十分热闹。达鲁花赤八刺脱国公站起来建议说:“今宵清风明月,桂子飘香,当静中觅趣才是,如任便喧闹,岂不有负此美景良辰?何若行猜谜令以助雅兴,诸位以为何如?”众人齐声喝好,于是达鲁花赤八刺脱国公说了两则字谜酒令:
“一字有四个口字,一个十字;一字有四个十字,一个口字。”
大家停下杯箸,想了许久,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猜出来,只好各自饮罚酒一盅。
最后,达鲁花赤八刺脱国公说出谜底就是“图、毕”二字,大家都赞叹这两个字谜又巧又绝,好在成双,有珠联壁合之妙。
添卜成卦
方逢时和卜大同都是明朝嘉靖进士,后来均有军功,方逢时任兵部尚书,卜大同则为福建巡海副使,著有《备倭记》。他俩早年曾有一件酒令趣事,卜大同闻方逢时很有口才,便与一个朋友商议,预先拟好一个酒令,邀方逢时赴宴,准备看他的洋相。席间,卜大同说:“今日行一令,不能从者,罚三巨觥。”接着,指着席上的汤菜,首先行令说:
“两火为炎,此非盐酱之盐。即非盐酱之盐,如何添水便淡?”
卜大同的朋友接着说:
“两日为昌,此非娼妓之娼。即非娼妓之娼,如何开口便唱?”
轮到方逢时,方逢时似面露难色,卜大同以为他被难住了,再三催促,并端起酒杯就要罚酒。方逢时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令不难遵,只是冒犯主人,还是不说了吧。”卜大同以为这是方逢时的遁辞,忙说:“不妨,不妨。只是说不出,酒令如军令,可是要罚的哟。”
方逢时于是双手抱拳施礼说:“冒犯,冒犯。”
“两土为圭,此非乌龟之龟。即非乌龟之龟,如何添卜成卦?”
说得众人都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起来,深深佩服方逢时的机思谐谑,卜大同则强自干笑,心中很是没趣。
木员外的箍箍
袁宏道是明朝的文学家,16岁时就结社城南,并为盟主。他的诗文以风雅自命,反对摹古,以清新见长。时人将他与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并称三袁。因是湖北公安人,故文坛称做“公安派”,名噪一时。
万历中,袁宏道为吴县知县,处理政事果断,每有闲暇,常喜和一些文人好友在一起谈论诗文。有一天,袁宏道约请长洲县令江盈科和一江西孝廉一同乘舟,偕往游山。在船上,大家一边饮酒,一边行令。江西孝廉素知袁宏道著有《觞政》,应是精于酒令的,于是请袁宏道出令。袁宏道正好看见船头放着一个水桶,于是说:“既然诸位有兴,我就发令了。这个酒令要说一个物名,再贯串一句话,且须暗令一个官衔和一亲戚称谓。”接着便指着船头的水桶,首先说:
“此水桶,非水桶,乃是木员外的箍箍。”
员外为官衔。箍箍,吴语方言与哥哥谐音。江西孝廉的弟弟是员外郎,与袁宏道知交,则江西孝廉不正是(木)员外的哥哥吗?
继续行令,江西孝廉指着船旮旯里放着的一把竹笤帚说:
“此苕帚,非苕帚,用是竹编修的埽埽。”
编修,官衔。埽是古代治河工程中用以护岸和堵口的器材,多以柳七草三的比例捆扎而成。埽埽,谐音嫂嫂。这里是打趣袁宏道,因为袁宏道的哥哥和弟弟都任过编修。
江盈科正在凝思之间,忽然看见岸上有人在捆稻草,便说:
“此稻草,非稻草,乃是柴把总的束束。”
把总,明清时的低级军官。束束,谐音叔叔。江西孝廉原为武官出身,且仍有子侄辈在军中任把总,则江西孝廉正是(柴)把总的叔叔。
半夜生孩儿
这是见于《谈概》的一则酒令故事。
沈石田,文衡山,陈白阳、王雅宜四个人是好朋友,他们相约,在中秋节的晚上,到虎丘饮酒赏月。其时,阵阵桂子飘香,澄空如洗,但见一轮圆月高悬。四人坐在千人石上,把酒临风,开怀畅饮,好不快活!
触景生情,沈石田不禁行令说:
“山上有明光,不知是日光?月光?”
令中巧妙地将明字拆成日、月二字。
文衡山说:
“堂上挂珠帘,不知是王家?朱家?”
珠,拆成王、朱二字。
陈白阳接着说:
“有客到舍官(馆)驿,不知是舍人?官人?”
“舍官”上“馆”的异体字,拆成舍与官,宋元以来,世俗尊称贵显子弟为舍人。官人,一般则是对做官人的称呼。
王雅宜最后说:
“半夜生孩儿,不知是子时?亥时?”
孩,拆成子、亥。难得的是子时与亥时是相连的两个时辰。亥时是21至23时,子时是23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都是半夜时分,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赤脚上莲台
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状元,但不重仕途,甘于淡泊。一次,他与两人朋友在道观吃酒,一个朋友指着塑像出酒令说:
“祖师买巾,价只要轻。以是买不成,披发到于今。”
另一个朋友说:
“玉皇买伞,价只要减。以是买不成,头顶一片板。”
这儿以一片板来形容玉皇所戴皇冠的形状。伞既未买成,那就权且“头顶一片板”来遮阳蔽雨吧。
罗洪先说:
“观音买鞋,价只要捱,以是买不成,赤脚上莲台。”
三人的酒令分别抓住三尊塑像的特点加以渲染,显得格外幽默和诙谐。
并头莲
冯梦龙是明末的通俗文学家,他才情跌宕,小说诗文、歌词曲赋、灯谜酒令,无不通晓。他是崇祯贡生,曾在镇江府学任教谕,著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大体上是在此期间搜集和整理的。后来调寿宁县任知县,有政绩,为当地百姓所称道。
有一次冯梦龙在酒店饮酒,邻座有几个纨夸子弟在吃酒行令,首句用花名,次句镶嵌“二八佳人”,并承接花名之意,第三句用“顶针格”的修辞手法,并回文转接首句。冯梦龙对酒令颇感兴趣,但听一个纨夸子弟说:
“月月红,月月红,二八佳人经水通;经水通,月月红。”
冯梦龙听了啧啧嘴说:“此令殊不高雅,饮酒而行此令,岂不有煞风景乎?”
这些纨夸子弟不认识冯梦龙,因此鄙夷不屑地说:“好个不知羞的家伙,扁担大的一字也不知能认得几个,也配议论我等所行雅令!好,你既口出狂言,就请你行个雅的如何?否则别怪我等无礼。”冯梦龙淡然一笑说:“却之不恭,在下不才,勉力为之吧。”
“十姐妹,十姐妹,二八佳人多姐妹;多姐妹,十姐妹。”
纨夸子弟们原认为冯梦龙是绝对行不出此令的,谁知不但令行出来了,而且竟一点也挑剔不得。方在惊诧间,又听冯梦龙说:
“佛见笑,佛见笑,二八佳人开口笑;开口笑,佛见笑。”
冯梦龙望着面面相觑颇为尴尬的纨夸子弟,笑吟吟地接着又说:
“并头莲,并头莲,二八佳人共枕眠;共枕眠,并头莲。”
至此,纨夸子弟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乃至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冯梦龙时,都为当初的轻浮自大而羞愧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