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现代生活百科)
11843300000011

第11章 书体与材料(2)

“狂草”是在今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最为放纵的书体,不但行笔较今草更为流畅、奔放,且点画结构也更为简化,用笔纵横驰骋,极为迅疾、自由、并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连绵,便于抒发豪放的情怀。一般把唐代张旭、怀素作为狂草派的代表,书史上有“颠张狂素”之称。

草书的格式布局

(1)章法格式

草书的章法格式与行书基本上相似,但字距和行距的变化比之行书,变化更大。因而草书的章法格式比之行书更加自由活泼;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溶进了作者的个性、气质、修养等因素。在点画的长短、疏密,字形的大小、正侧,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但这种随意性并不等于随意想象,杂乱无章,而是作者艺术手法高度娴熟的表现。由于草书的章法格式与行书的章法格式基本一致,考虑到篇幅的关系,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主要结合布局就草书的字距和行距的特点作一些介绍。

①草书的字距和布白。与行书比较,草书的字距和布白变化更加多样。但草书无论是小章法还是大章法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因此,草书布白时要求每一个单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之间的空隙和整篇字与字之间,作“计黑当白”的艺术构思,做到黑白相间,彼此衬托,参差变化,以显示飞动透气的特点。

②草书的行距与通篇布局。草书的行距特点基本与行书相似,所不同的是随意性更大些,宽窄、曲折的变化也更大些。因此,分行时一定要根据篇幅的大小和字数的多少、内容的特点、字形的自然特征等统一地进行设计,大小、长短、宽窄要相间,或左或右,或徐或疾,曲折盘旋,既要显出变化,又要显得自然流畅,行文如流水,淋漓而酣畅,飘逸而自然,无丝毫做作之感。

(2)布局要求

草书章法布局的要求基本上与行书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的流动性和作者的随意性更为突出。因此,草书作品布局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善于设置矛盾和统一矛盾

设置矛盾,是为了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强烈的对比。即所谓的疏密、迟速、轻重、偏正、浓淡、虚实、起伏、纵横等关系。统一矛盾就是将上述这些对立的两方面和谐地统一在美的范围中,使其黑白得当,浓淡适宜,燥润相杂,虚实相生,首尾相顾,大小适度……。

②草书字体布局不可密密麻麻写满一纸,这同样会给人一种压抑感。

字与字、行与行要疏密有致,初学者一定要切记:疏不是散,密不是聚。线条与点画要有节奏,有动势,有变化,形成一种造型美。

行书

广义地说,在章草形成以前的草隶或草篆都有行意。狭义地或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行书”,是指汉末以来形成的介于楷、草(今草)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字体。它兼具楷草的写法,既比楷书草率,又比草书规矩,因而易写易知,较其他字体有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源于日常行文 、书信往来和文书契约上的花押,所以又称之为“相闻书”或“行押书”。张怀瓘所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书谱》所谓“趋便适时,行书为要”,都是从其实用性之角度而言的。

相传行书为汉末刘德异所创。钟繇、胡昭继传之,到晋未王羲之父子把它发展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行书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由于楷草之间,体势变化较大。后人把近于楷书的叫作“行楷”或“真行”,把近于草书的叫作“行草”或“草行”。二者各有特点。有所谓“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

王羲之在“行楷”方面成就比较突出,一般认为其传世的代表作主要是《兰亭序》。王献之在行草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故张怀瓘《书议》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然从王羲之传世之唐摹行草墨迹看,不在《兰亭》之下。

历代行书名家甚多,流派纷呈,以二王行书对后世影响最大,尤其是大王。学王羲之的书家,或重《兰亭》,或重《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其实,还应结合唐摹王羲之行草墨迹之佳者如《姨母帖》、《丧乱帖》、《孔侍中帖》等等参临之,方可得大王之部分神髓。

在唐代,颜真卿的行书能力破右军,别开生面。后人对其行书的评价,比对其楷书的评价还要高,有“真不如草,草不如稿”的说法。所谓“稿”,即指颜真卿的行草三稿(《争座位稿》、《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因颜行特点从其楷书而来,故学颜行充当先学颜楷。颜真卿的行书《刘中使贴》、《蔡明远贴》,字形较大,由于是墨迹影印,其中部分行楷字、点画清晰,波磔鲜明,起收自然,参之以学颜楷,也有好处。

宋四家中,苏、黄、米的行书,各有特点。虽都受二王、颜真卿及五代杨凝式的影响,但皆追求个人意趣,自成流派,对后世也都有一定的影响。

行书的格式布局

(1)章法格式

与楷书比较,行书的章法格式要灵活得多,它冲破了楷书章法“纵横皆成行”的单一格局,具有“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由于“横无列”,作品的字距比楷书要自由得多,其“纵有行”也没有楷书严格。总起来,行书章法格式有四种:

①横竖成行。这种形式是传统的表现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整齐、清楚、大方,看上去富有装饰性。既可打格子,也可不打格子,通常从右写到左,第一行顶格写。竖成行,横成列,竖行之间空白稍大一些,字距小于行距。笔画少的独体字要适当写小些,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紧凑些,太长的合体字,要写得紧缩一些,过宽的合体字,要写得略窄些。这样,整幅作品既整齐又不呆板,疏密相间,布局合理。

②竖成行,横无列。这种格式最为常见,其特点是:美观大方,整齐多变,富有自然意趣。竖行距大体相同,字距则不等,书写时也是顶格写,单独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整个字的布局,特别是对那些主要笔画是悬针或者较长的字要把握好长短,既不过多地占用其它字的位置,又不可在整篇里出现多次拉长悬针。行与行距离大体相等,字距却有宽有窄,前呼后应,字体依据笔画的多少,或紧或松,大小互补,给人一种气紧神凝之感。

③横竖既无行,又无列。这种格式,就是不论是横还是竖都不成行成列,上下左右打成一片,错错落落,浑然天成,其特点是自然有神,多有妙趣。

④横有行,纵无列。这就是现在多见的横写法。其特点是可变性大,如改变它的左右两边(而不是天地),就会出现不同的风格。

(2)布局要求

①整篇布局要心中有数

俗话说:“意在笔先,字居笔后。”先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向背、布置、呼应等要求,对整幅字的位置作出大致的估计和安排,注意天头(作品上端留出的空白)要留得稍大于地脚(作品的下端留出的空白),左右两边的空白大小要相等,同时要小于或等于地脚。上下左右的空白均要大于行距,字距则要小于行距。

②字与字要有行气

所谓行气,就是指字的点画结构和布置、字与字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做到这一点,一是上一字的末笔与下一字的起笔要气血相通;二是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紧凑些,笔画少的字可以写得稍小一些,点画之间要有呼应;三是长形字要写得稍短一些,过宽的字要写得稍窄些。这样字的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大小适宜,紧凑充实,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参差起伏、跌宕流动的行气美。

③行与行之间要承先启后

首先,前一行的末笔与后一行的起笔要形成有机联系。其次,行与行中间的字,要从美学角度作总体的艺术安排,使之浑然一体,形成统一的气韵和格调,以达到整幅作品相互呼应的效果。

④整篇字要清晰、整洁

一幅成功的作品,必须通篇字形清晰,卷面干净整洁,为此,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用墨浓淡相宜;二是字距、行距清朗;三是天头、地脚要平整;四是通篇疏密安排要妥当;五是字的大小不宜过于悬殊。

楷书

楷书的“楷”字,就是楷模、有法度的意思,古人又称之为“真书”或“正书”,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与“草化”相反,从篆到隶、到楷,是汉字字体发展的另一种趋势,都是由开始的不够规范而逐渐趋于规范,甚至都曾经过书家有意地加工。楷书萌发于汉魏,发展于晋代南北朝,成熟并盛行于隋唐。南北朝时的楷书以魏碑为代表,诸如洛阳龙门造像题记、山东平度、掖县之云峰山、天柱山石刻以及四川(冈山、兴山、铁山、葛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以北齐为好)。河南等地之魏墓志,还包括少数南朝碑刻(如《晋爨宝子碑》、宋《爨龙颜碑》等)风格多样,方圆不一,在不同程度上有隶书的遗意。唐代楷书则融合了南北之长,法度更趋于严谨,名家辈出,璨然成观,是楷书更加成熟的表现。

学习魏碑多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石门铭》、《经石峪》二爨及《张玄墓志》、《崔敬邕墓志》等。其中墓志,字形虽然较小,写刻多精良者,点划少雕渐之迹,初学魏碑可从此类入手。

唐楷中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为欧、虞、褚、李、颜、柳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