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十大古曲
11716400000002

第2章 《高山流水》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她始终绽放着自己的精神之花,迸发着真切的呐喊,并以她博大的胸襟,真切的情感,筑起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乐章。五千年文明史留给后世无数首耳熟能详的古典名曲,其中又尤以如下十大古曲流传最为广泛:千古传诵的友谊之曲——《高山流水》;刺客之高义,名士的绝响——《广陵散》;逸士胸怀鸿鹄之志——《平沙落雁》;桓伊横笛做三弄——《梅花三弄》;力拔山兮,虞姬奈何兮——《十面埋伏》;江月何年初照人——《夕阳箫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渔樵问答》;胡笳本自出胡中,响有余兮思无穷——《胡笳十八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汉宫秋月》;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这些古曲经历了由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一)名曲溯源

春秋战国时代,音乐文化呈现一片繁荣,涌现了大量杰出的音乐家,如“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声乐教师秦青,“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女歌手韩娥,“悲歌击筑”的高渐离,还有创作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古琴大家伯牙。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是流传千古的著名琴家。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古籍《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这句话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一个千古传诵的故事,也道出了《高山流水》一曲的由来。

一日,伯牙奉命出使楚国。途中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的入江口停留。待风浪平息之后,一轮明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突然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弹奏雄壮、高亢,时而弹奏舒畅、流利。

樵夫随之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做佳话流传下来。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现在我们常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这个成语来比喻知己或知音,含有象征深厚友谊的意思。

(二)乐曲赏析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三)后世流行的谱本

《高山流水》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1.“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

在音乐形象的表现上,浙江筝曲的《高山流水》由“高山”、“流水”两部分构成。“高山”部分运用双八度大抓套同度按弦、低音区打弦等手法,绘声绘色描摹高山之巍峨雄伟壮丽。“流水”部分在连续使用上下行刮奏等技法的同时,着重在刮奏音中突出旋律音,并结合左手的按颤弦、同度按弦等技法,描绘流水的“一泄千里”、“泉水叮冬”、“涓涓流水”……使人如临其境。

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会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弹奏时,连续使用上下行刮奏等技法的同时,着重在刮奏音中突出旋律音,并结合左手的按颤弦、同度按弦等技法,描绘流水的各种形态。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与其他流派的同名筝相比较,更切标题,凸显了江南文人雅士的审美特点。

2.“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弹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描绘出高山耸立的巍峨气魄;以双手交替的加花手法,引出小溪潺潺流水之声;大指加花衬托中指奏出的主旋律及波浪起伏的连续切分音,描摹水的各种形态。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淳朴古雅。因其母体“山东大板套曲”的缘故,音乐表现十分贴近齐鲁大板的风格。高山部分凸现刚劲、洒脱之势;流水部分运用不同“加花”手法,更贴近流水的写意。

3.“中州古调”的河南筝派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地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