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3
11715100000027

第27章 饮食(6)

还有一种以醋浆为主要佐料的烹法,称为“菹绿”,就是酸肉。这酸肉有的用醋汁煮成,有的用醋汁浇成;有的则直接蘸醋食用。例如“白菹”法,先用白水煮鹅、鸭、鸡,剔去骨头,斫成块后放入杯中,浇以盐醋肉汁即成。

炙烤本是一种最古老的食肉方法,发展到贾思勰的时代已相当完备。贾思勰记下的炙品有烤乳猪、棒炙、腩炙、牛肱炙、灌肠炙、跳丸炙、捣炙、衔炙、饼炙、范炙、炙蚶、炙车螯、炙鱼等等。烤乳猪在南北朝时已是一道很有名的大菜,烤时一面急转,一面以清酒和猪油涂抹,烤成的猪肉色如真金琥珀,入口即消,如冰雪一般。棒炙是烤牛腿,先烤其一面,烤熟即割,割下接着再烤。不可四面轮烤,否则不好吃。腩炙是烤肉块,羊、牛、獐、鹿均可用,肉要放入调料中渍一会儿再烤,得一气烤熟。灌肠炙是将调好味的羊肉灌到羊盘肠中烤熟,切而食之,十分香美。跳丸炙是猪羊肉合做的肉圆,放在肉汤中煮成。捣炙和衔炙均如烤肉串,用鸡蛋或白鱼肉拌子鹅肉沫,抟在竹签上烤熟。饼炙是取鱼肉或猪肉斫碎,调入味后作成饼状,用微火慢煎,色红便熟。范炙是指烤鹅、烤鸭,整只鹅鸭在烤之前要把骨头椎碎,涂上调料再烤,烤熟后去骨装盘上席。

肉食中的糟肉法和苞肉法,也很值得一提。糟肉四季可作,用水和酒糟成粥状,放上盐,将烤好的棒炙肉放在糟中,存放在阴凉处,夏天可十日不坏,是下酒佐饭的佳品。苞肉必须冬季杀猪,经一宿肉半干后,割成棒炙形状,用茅草包裹起来,再用泥厚厚封实,挂在阴凉处,可以存放到来年七八月不坏,依然如新宰的鲜肉。这种密闭保鲜的方法,在现代来看也是十分科学的。

主食包括饼和饭,还有点心等。因为当时已很流行发面饼,所以贾思勰先谈了作饼酵的方法,然后举出了白饼、烧饼、髓饼、膏环、鸡鸭蛋饼、细环饼、截饼、餢飳、水引馎饦、碁子面、粉饼、豚皮饼等的制作方法。髓饼是用骨髓与蜜和面烤成。膏环则是油炸的馓子,又名炬敉。细环饼和截饼也是用蜜调水和面,亦以油煎成。环饼又名寒具,截饼大约略为短小。餢飳为圆形油饼,也要求以蜜水和面。馎饦是用手指在水盆中接出的面条,用急火煮熟。薯子面状如棋子,先过甑蒸熟,可以存放些时日,需要时再用水煮一下,浇上肉汁食用。粉饼似米线,将面浆通过有孔的牛角勺挤捺成线,然后煮熟浇汁即可食用。豚皮饼有些像现在陕西一带的面皮,调面浆涂钵中,将钵放开水内一烫即成。

饭食则有粟飧、寒食浆、菰米饭、胡饭等,还有粳米糗糒和枣精等干粮的制法。

贾思勰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没有忘记平民的饮食。他在书中还单立“素食”一节,述及不少大众菜肴,这在烹饪史上是十分难得的资料。这一点常常不为一些美食家们所重视,所以在历史推进到11世纪以后的宋代,中国才开始有素食专著问世。

《齐民要术》所记的素菜有葱韭羹、瓠羹、油豉、膏煎紫菜、薤白蒸、稣托饭、蜜姜、缹瓜瓠、缹汉瓜、缹菌、缹茄子等。如缹茄子的方法是:要选无籽的嫩茄,用竹刀或骨刀切破成四块,用铁刀切易发黑。切好的茄子放开水中一焯,熬热油后,将葱白、酱油、茄子一起下锅缹熟,最后撒些花椒、姜末即成。

平民素食中分量更重的是咸菜之类。《齐民要术》提到的成菜和酸菜有:葵、菘、芜、菁、蜀芥、咸菹、淡菹、汤菹、卒菹、酢菹、菹消、蒲菹、瓜菹、苦笋紫菜菹、竹菜菹、胡芹小蒜菹、菘根萝卜菹、紫菜菹,还有蜜姜、梅瓜、梨菹、木耳菹、蕨菹、荇菹等,有一些显然属野菜。别看是制作咸菜,也极有学问,不知诀窍,也不易成功。如有些菜只能用极咸的盐水洗,而不能用淡水洗,否则必会烂坏。又如紫菜用冷水一渍便会自解,也不可用热水烫洗,否则就会失去原味。腌菜的瓮须得密封,禁断内外空气流通,从汉代起就流行的泡菜罐正作此用。

素菜的吃法很多,在南北朝时很受重视。素菜的花样也极多,梁武帝说他“变一瓜为数十种,食一菜为数十味”(《梁书·贺琛传》),可见素菜的烹调在南北朝时已有了极高的水准,与当时佛教的盛行不能不说没有一点关系。

《齐民要术》在最后还写到熬糖的方法,有煮白饧饴法、黑饧法、琥珀饧法、煮铺法、饴法、白茧糖法、黄茧糖法等。这些糖多为麦芽糖之类,更美的蔗糖则是在唐代才开始大量生产。

《齐民要术》饮馔都分,是对汉代至北魏时期黄河流域,饮食烹饪技术的高度总结,是唐代以前最伟大的一部烹饪著作。

食圣袁枚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中国人由饮食体验出的经验,就是经历了一代代人的积累之后得来的。

集饮食之道之大成者,当推清代的袁枚。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随园老人。他是浙江钱塘(杭州)人,年轻时做过几县的知事,从四十岁起便退隐于南京小仓山房随园。《随园食单》是他大量著述中的一种,书中不仅介绍了清代流行的三百余种南北菜肴、饭点及名茶名酒,还在“须知单”中提出了二十条厨事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十四条饮食注意事项。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尽善尽美了。

先看“须知单”:

一、先天须知。首先要了解食物本来的特性,如猪宜皮薄,鸡宜偏嫩。

二、作料须知。作料即调味品,葱、椒、姜、桂、糖、盐,俱宜选择上品。

三、洗涮须知。原料的洗涤要注意重点。举例说,“燕窝去毛,海参去泥,鱼翅去沙,鹿筋去臊。肉有筋瓣,剔之则酥;鸭有肾臊,削之则净。鱼胆破,而全盘皆苦;鳗涎存,而满碗多腥。韭删叶而白存,菜弃边而心出”。

四、调剂须知。采取什么烹调方法,要看具体原料。腥物要用醋喷,或用冰糖杀腥取鲜。有的食物是以干燥为宜,要使味入于内,须取煎炒之法;有的又以汤多为宜,使其味溢于外,则取清炖之法。

五、配搭须知。烹菜肴,要佐适宜辅料。“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有和合之妙。

六、独用须知。鳗、鳖、蟹、鲥、牛、羊等味过于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

七、火候须知。火候是烹饪的关键,武火,如煎炒;文火,如煨煮;先武火后文火,如收汤。有的食物越煮越嫩,有的则一煮便好。“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火熄再烧,则走油而味失”,这是烹调术的奥妙所在。

八、色臭须知。眼和鼻是嘴的近邻,一道菜端上桌,眼一看,鼻一闻,不必齿咬舌尝,便知妙与不妙。求色艳,可用糖炒,即艳如琥珀;求香,切不可滥用香料,否则反会坏了食物固有的美味。

九、迟速须知。每日要预备一些急就的酒菜,如炒鸡片、炒肉丝、炒虾米、豆腐、糟鱼等,如果突然有客,也能很快应承,因速而见巧。

十、变换须知。“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不能将鸡、鸭、猪、鹅放进一口锅里煮,否则味同嚼蜡。应当多设锅、灶、盘、碗,尽可能让食物体现出本味,使其各有特色。

十一、器具须知。美食还须美器。盘碗大小要适宜,不必强求一律。

十二、上菜须知。筵席上菜,要有一定的顺序,“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十三、时节须知。饮食不能忽略季节性的特点。“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冬日短而寒,烹饪稍迟,则物生矣。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夏宜食干腊,移之于冬,非其时也。辅佐之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当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宝矣;当秋凉时而得行鞭笋,亦贱物也,而视若珍馐矣。有先时而见好者,四月食芋艿是也;有过时而不可吃者,萝卜过时则心空,山笋过时则味苦,刀鲚过时则骨硬”。

十四、多寡须知。“用贵物宜多,用贱物宜少”。煎炒之物,多则火力不透,用肉最好不过半斤,用鸡、鱼不得过六两。“以多为贵者,白煮肉非二十斤以外,则淡而无味。粥亦然,非斗米则汁浆不厚”。

十五、洁净须知。讲求洁净,谨防串味。作为一个好的厨师,先要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后治菜。特别要谨防将“口吸之烟灰,头上之汗汁,灶上之蝇蚁,锅上之烟煤”掉入菜肴中。

十六、用芡须知。豆粉为芡,如同拉船的纤绳。治肉作团不合,作羹不浓,即以粉芡合之。又如煎炒,恐肉贴锅焦而死,须用芡粉作护持。芡亦不可滥用,否则便成一锅糊涂。

十七、选用须知。菜肴要美,选料要精。如小炒肉用猪后腿精肉;做肉圆则用前夹心肉;炒鱼片用青鱼、鳜鱼;做鱼松用鯶鱼、鲤鱼。蒸鸡用雌鸡;煨鸡用骟鸡;取汁则用老母鸡。鸡用雌才嫩,鸭用雄才肥。

十八、疑似须知。“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似与不似,失之千里。否则,如果徒贪肥腻,不如专食猪油;徒贪淡薄,不如饮白水。

十九、补救须知。名厨调味,能做到咸淡合宜,老嫩得法,但一般人很难做到,所以要明白这补救的办法。调味时要宁淡勿咸,淡还可加盐补救;又如烹鱼则宁嫩勿老,嫩时还可加火补救,等等。

二十、本分须知。请客要尽量发挥自家特长,否则易弄巧成拙。如“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满汉相请,“各用所长之菜,转觉入口新鲜”。若汉请满用满菜,满请汉用汉菜,有名无实。怕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这就像秀才上考鱼类选料场一样,总想按主考官的口味做文章,写不出自己的风格,恐怕一辈子也考不中。

再说“戒单”,为饮食者和厨师的戒律。

一、戒外加油。平庸厨师做菜,动不动就熬好一锅猪油,临上菜时浇上一勺,以为能色香味美。

二、戒同锅熟。不同的东西,同锅混烧,百菜一味。

三、戒耳餐。耳餐指“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很多人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鸡、猪、鱼、鸭,可称“豪杰之士”,各有本味,自成一家。而海参、燕窝好似“庸陋之人”,全无性情,还得靠别的东西来提味。

四、戒目食。目食指一味贪多,累盘叠碗,菜肴满桌。这样就好似“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的道理。即便是名厨,一日能做出的好菜,不过四五昧而已,要摆满一桌又如何能样样精好?

五、戒穿凿。食物都有本性,应顺其自然。变通以适当为好。

六、戒停顿。菜品的鲜味,全得于起锅的时刻。有些美味必得现杀、现烹、现熟、现吃,不能延误。

七、戒暴殄。不珍惜人力为暴,不爱惜物力为殄。鸡、鸭、鹅、鱼,从首至尾都可食用,不必少取多弃。有人烹甲鱼专取裙边,却不知味在肉中;蒸鲥鱼专取鱼肚,却不懂鲜在背鳍。取之不当,不仅浪费,也于食者无益,这是袁枚最反对的。

八、戒纵酒。“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恶,亦惟醒人知之”。酒徒们吃佳肴如同木屑,心不在味,一心想的是酒。其实人们可取中和之策,先好好品尝菜味,撤席后再去施展酒量。

九、戒火锅。人们冬季待客,习惯用火锅。每菜各有一味,火候不同,一起放入火锅急煮,还怎么谈得上它们的本味呢?有人是怕菜凉了。于是配以火锅,其实那些滚热的上桌菜,如果客人不能很快吃尽,一直摆到发了冷,足以见菜品滋味之恶劣了。

十、戒强让。设宴请客,本是一种礼节。一桌菜摆上,理应由客人自己选择。各有所好,不必强劝。

十一、戒走油。鱼、肉、鸡、鸭烹制时要使油脂存于肉中,不落入汤中,其味才能保持不散。

十二、戒落套。官场上的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全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这些俗名在官场上作敷衍还行,如果家居宴客,吟诗唱和,万不能用这一套。必得用大大小小的盘碗,上菜有整有散,才显出名贵的气氛。

十三、戒混浊。看起来不黑不白,像缸中搅浑之水的汤;吃起来不清不腻,如染缸混浊之浆的卤。这样的色,这样的味,让人不可忍受,如何下咽?纠正之法,在于洗净食物本身,善加作料,审察火候,体验酸咸,不致使食客舌上有隔皮隔膜的感觉。

十四、戒苟且。任何事都马虎不得,饮食尤其如此。可以把做学问“审问、慎思、明辨”的方法,运用于饮食之道,精益求精。

袁枚提出的一系列烹饪与饮食原则,不少都是针对当时的流弊而言的。我们不难看出,袁枚的主张大都是合理的,其中有很多内容在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

饮食与礼仪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周代那个崇尚礼仪的社会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尤其对于饮食礼仪,人们态度之严肃,远不是我们当代标榜有现代意识的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思是礼仪产生于饮食活动,饮食之礼是一切礼仪的基础。饮食礼节虽然不是文明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可能与饮食本身大体同期,但文明社会的繁文缛节远不是野蛮时代所可比拟的。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我们对夏商时期的饮食礼仪不是太清楚,但至迟在周代,饮食礼仪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制度。这些饮食礼俗即使在今天,有相当多的内容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有许多规范一直保存在现代人的饮食生活中,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周代的饮食礼俗,后来经过儒家的精心整理,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曲礼》、《礼器》、《郊特牲》、《少仪》、《玉藻》等章节中。这里我们简单叙述一下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进食之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由此可见周代饮食礼俗之大端。

客食之礼作为一位客人,赴宴时入坐的位置就很有讲究。首先,要求“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古时无椅、凳之类,席地而坐,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而饮食时则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食物掉在坐席上。

其次,要求“食至起,上客起”。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才可入席落座。

享用主人准备的美味佳肴,须得“三饭”之后。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吃饱了,须主人再劝而食肉。实际上主要馔品还没享用,何得而饱?这一条实为虚礼。据《礼记·礼器》所云:“天子一食,堵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这是说天子位尊,以德为饱,不在于食味,所以一饭即告饱,要等陪同进食的人劝食,才继续吃下去。而诸侯王是二饭、士和大夫是三饭而告饱,都要等到再劝而再食。至于农、工、商及庶人,便不受这礼法的约束,所以没有几饭而告饱的虚招,吃饱了便止,正所谓“礼不下庶人”。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饭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主人未饱,“客不虚口”。虚口是指以酒浆荡口,以清洁安食。主人未食毕而客先虚口,便是不恭。

宴饮完毕,客人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如果是本家人,或是同事聚会,没有主宾之分,可由一人统一收拾食案。如果是较隆重的筵席,这种撤食案的事便不能让妇女承担,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让年轻点儿的人来干。

待客之礼主人及至仆从待客,也有一些很具体的礼节。仆从安排筵席,对于馔品的摆放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带骨的肉要放在净肉的左方;饭食要放在客人左边;肉羹则放在右边。脍炙等肉食放在外边;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人近些的地方。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脯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这些规矩大致上还是切合实际的,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