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丁玲散文
11713600000065

第65章 魍魉世界(7)

十五 与姚蓬子为邻

离开了曹家,我们先后住在明瓦廊与螺丝转弯。这两个住处,每个地方住了多久,我的印象是模糊的。好像是先到明瓦廊,后来才搬到螺丝转弯,在这两处一共住了四个多月。这两处房子都比较大,是老式的印子屋。一进前院或侧面院子都住有同我们不相干、实在又大有关系的一些不认识的人。不言而喻,我们还是陷在国民党调查科为我们布设的罗网里。我在这里,表面上可以说是独立居家,自己料理生活。但实际是明松暗紧,仅仅是换了另一个方式的继续监视而已。在这里先后发生了一些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凭我的回忆,我把它们记在这里。

回想还是在一九二八年,天气还冷的时候,沈从文和我一同从上海去松江,参加施蛰存先生的结婚典礼。他是我在上海大学的同学。在施先生那里,我们认识了姚蓬子。回上海后,姚就常来我家作客。他那时住在法国租界马浪路,我们住在萨坡赛路,相距很近,又都是爱好文学的青年,所以很容易就混熟了。一九三O年春,上海筹备成立左联,蓬子常常把左联的消息带来;他自己是否参加了筹备工作我不清楚。他常常谈鲁迅、讲左联的一些筹备人,冯乃超啰,冯雪峰啰,柔石啰等等,他们似乎很接近。这些消息很能安慰我那时独居上海的寂寞心情。后来我去了济南,不久又和胡也频从济南回到上海。我们决定参加左联,便是潘汉年和他一起来我们家里和我们谈话的。一九三一年夏天,我接受组织委托,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姚蓬子和沈起子被分配协助我,姚蓬子分工排版面、跑出版所,负责印刷及校对。因此他和我就经常有联系。一九三二年夏季,他主编《文学月报》。只两期,便被文委负责人冯雪峰把他免职,他就离开左联,到潘汉年同志负责的互济会做地下工作去了。从此,我许久都未再见他的面。

我一搬进明瓦廊,忽然看见他和他的妻子、儿子已经先住在这里了,我不免大吃一惊,脑子里都来不及转一下,就觉得欣喜非常。这是在上海认识的老熟人,是朋友,是同志呵!我一下跑到他们面前,大声叫唤,我有许多话要对他们讲,有许多事要告诉他们。他们是我最亲的人,是我梦寐以求的人。可是他们,却显得十分冷淡。姚蓬子低头走进里屋,他的妻子敷衍着我。我一点不理解,我想问他们,我有一连串的事要问他们。他们是什么时候搬到这里来的?他们怎么落到这般田地?他们有什么打算?他们好像很沉闷,看样子,他们不会告诉我什么。我只好颓丧地回到我自己的那间房子里。

第二天,冯达拿来一张当天的报纸,我一翻,一条触目的启事赫然射入眼帘:《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我赶忙读下去,当时引起我的愤怒、惊异、慨叹和鄙视,真难以形容。开始,我几乎不相信这是他写的。后来我不得不相信这是他写的。这一纸宣言引起我联想到他过去的许多言论和表现。那宣言中的文字完全符合他一贯的思想感情。现在想来,说实在的,他从来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他在党内呆的时间不短(他什么时候入党的,是在参加左联之前还是在左联成立以后,我说不清楚了),我以为他不过跑进共产党来混了一阵,就像他兴致高时去跑一次赌场那样混过一段时间而已。他平日是一个懒散的人,常常感到空虚。有时高兴,他哇啦哇啦发一通议论,再呢。就是沉默不语。现在看到他的启事,我很为他难受。如果你对共产党失望了,真的失望了,你对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了,也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趁这个时候向人民发“宣言”。何况在“宣言”中说了明显的谎活,说什么把希望放在国民党、放在三民主义上面。我根本不相信他对国民党、对他们的假三民主义会有什么好感。他无非是怕死,怕坐牢,乞求国民党网开一面,饶他一命而已。蓬子!我们过去虽然曾是朋友,一同战斗过,但现在,我们是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了。

大约有一个月之久,我们虽然住在一幢堂屋里,我们的房门对着房门,但我几乎没有见到过他。清晨,不知他什么时候起床,起床后就出门去了。夜晚总在我睡后很久才回来。他妻子也不知道他究竟到什么地方混日子去了,她对他只是完全顺从,是一件附属品。

大约在一个月之后,姚蓬子才逐渐留在家里,而且找我说话了。他对我诉说,他的确是对共产党灰心了。他告诉我他是在天津被国民党逮捕的。他把写有接头地点的纸条吃下肚了,没有供出一个同志。还说过去他很早就同潘汉年(潘汉年领导他的工作)约好,万一他被捕,他就假自首。他一直是这样准备着的。后来,解到南京监狱,他看见有一些比他老的共产党的领导人,都先后自首;特别是他看到李竹声,中央迁往江西苏区后,那个留守上海在临时中央主持善后工作的人,在被捕后,竟能把几十万元党的经费交给国民党自首,为自己留下一条活命,他就产生一种思想,如果需要牺牲,首先应该是李竹声。这些人都贪生怕死,那他为什么要死呢?……他还说了一些其他人的情形。他给我说这些的时候,我的感情已逐渐平复,不管他话中有多少真真假假,我全不相信,我根本听不进去,我看透了他,我们是两路人,我同他不再是朋友,更不是同志、战友,是陌生人,我感到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尽管我不免为此难过,但我却已把对他的同情、怜惜,一个同志的热情,一点不剩地全收回了。我冷静地思考,现在国民党安排他和我们住在一起,一定是别有用心的,是有所图谋的。国民党当然企图利用他来软化我,对我劝降,至少可以监视我,把我的言行,一举一动都告诉国民党。国民党以为他仍会是我的好朋友,认为他对此刻的我将产生很大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希望我逐渐可以发生变化,变得与姚蓬子一样投靠他们,变为安分守己、老老实实、驯驯服服地在南京生活下去。但是我也萌生一种想法,既然他已经不是我的战友,他是在为敌人做事,我为什么不可以利用他,借助他来欺骗国民党呢?这种想法和做法,我当时并不是一下懂得的,多少也受了冯达的一点影响。我十分痛苦,但却逐渐习惯有这样的看法、想法,并逐渐尝试着以此来对待姚蓬子。我本来是一个涉世不深,不太懂人情世故的简单的人,但现在处在如此艰难复杂的社会里,为了应付环境,要斗争生存,要战胜敌人,迫使我不得不也变得复杂起来,变得稍稍聪明一点。对姚蓬子是这样,对原是我的丈夫的冯达,何尝不也是这样呢。

自然,我一直没有因为我,而要蓬子或冯达再干什么对党和革命有损的坏事。直到一九三六年我秘密离开南京时,我仍然希望他们不要被国民党牵着鼻子走得太远,我希望他们珍视自己的余生,努力争取将来能有回头是岸,立功赎罪的机会与可能。

十六 冯达的打算

冯达同我的一次谈话,我永远记得。这大概是在我一生中最痛苦的良心上的斗争。在搬到明瓦廊新居后的几天,一个晚上,他很慎重地对我说:“丁玲!我不应该瞒你,我一定要告诉你,离开曹家的那天晚上,我到他屋里去厂一趟,他谈到了我们搬家的事。他说以后每月给一百元生活费,让我们独立住家;但这不是说你完全自由了。你既然不自由,你就无法自己谋生,他们应该给你生活费,这我不能拒绝。不然,你在南京城里,怎样生活?没有犯人坐牢还得自付饭费的。至于我,情况同你不一样。我已经走错了一步,什么话我也不想说了,说了也无用。总之,现在我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人。你想回去,而且可以回去,但是我却回不去了。我回去的路没有了,没有任何希望了,这只怪我自己。我曾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在国民党眼中,我不值钱,他们瞧不起我!有我无我对他们无足轻重。我现在又有病,按一般情况,如果我能找到一个铺保,或者我老家来人,具个结,我是可以被释回家的。这也有先例。不过现在国民党不会这样做,这是因为有你,他们不能放你;他们也不能像对你那样对待我。那晚,那个姓曹的说,要我到一个翻译机关去翻译一点资料,算是为我安插工作,安排生活。这不是一个了不起的差使,也不会有什么秘密,月薪是六十元。他还说这个机关人员不多,大都是一些懂外文的共产党员(自然是自首过的);我不得不答应了。丁玲!我希望你懂得我,我也是为了我,我没有办法可以保护你,但我总想帮助你一点什么。你是要回去的,我就帮助你实现这个惟一的愿望吧。我在他们面前表示迁就,他们就会容易相信,以为我还可以牵制你。你就应该利用这样的条件。他们把蓬子弄来同我们住在一块,我看也有这个意思。他们以为过去你同姚蓬子是好朋友,据说你被绑架后,社会一度传说你已死难,蓬子写过纪念你的文章,很可能夸大了同你的友情,谬称知己,不管别人怎么说,都是死无对证。现在,你也要利用这层关系,你平常为人太单纯,太直率。但最近我不得不想,我们的处境,你的愿望,都应该仔细考虑。”我一时被他的这些话吓住了,冯达竟要去国民党一个机关做什么翻译,这怎么可以呢?他这不是越陷越深吗?如果他去国民党机关上工支薪,我一定得同他分开。过去一同监禁,我曾几次要求分开过。他分辩得那样诚恳,又说忏悔,又说帮助,我还有些相信,或者说是半信半疑。但他现在居然说要去做事,那不是也成了国民党御用的走狗么!我怎么还能同他关在一起?但现在我再提出分开,国民党仍是不会理睬的。因此,我生他的气,我骂他,但都没有用。过去,他也许是受了骗,上了当,以为可以混过去,所以讲出了我们家的地址,还可以说是一时的错误,酿成了大罪。但这次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事后才对我说,可见他主意已经下定了。他总叹说他是没有希望再回去的,我以为这有一部分也是受了国民党特务的欺骗宣传,他总以为党绝对不会饶恕他了,而且一定会采取非常手段来制裁他。但这又从哪里说起呢?我只说道:“我不同意你去。你既然知道你第一步错了,就不能再错。是一个人嘛,不能做好事,也不要做坏事,你的前途,只有不去那里当什么翻译。你如果真回去的话,我以为不会像你想的那么恐怖可怕。万一老家不收你,你倒霉了,也比在国民党这里好。你怎么不做更长远的考虑呢?而且,你去那里当翻译,不管你翻译什么,不管你做的多少,你总是进了人家的门,为人家做事,你不只绝了自己回去的路,而且叫我怎么做人?”

冯达听了,也很沉重,他说:“与你无关。这是我自己决定的。我想了很久,内心很痛苦,但我认为:我不忍拖你下去,也不能总像现在这样跟着你,我跟着你只能拖累你。有什么法子呢?我自然希望国民党对你的监视能够逐渐放松,然后你就可以找机会跳出去,脱离这个苦海。我说过,你什么时候离开南京,你走后,我就回广东老家。我们是命定要分开的。现在我的身体很坏,肺部这半年来经常疼痛。我不一定能活得长,但我希望能够看到你自由。”我看到他的脸色发红,微微渗着汗珠,我不愿多想,只说:“那我们现在就分开。”他说:“分开!分开!一定要分开!只是你暂时不要闹出去。”他又说:“我明天要去那个机关,可能要填一份履历表。你不必为我担心,我会尽可能给自己留有余地。我最担心的就是断了你回家的路。我知道你一定能坚持住,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这一夜我没有办法阖眼,他好像也转侧通宵。事情怎么竟会变得这样,真是不能想象。唉,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看来,只得过一时再说。但不管怎样,冯达现在是要到敌人的一个机关里去工作了。要应付姚蓬子,也要应付冯达,我将应付这越来越复杂的困难环境。既要提防他们,又要利用他们作为掩护,欺骗敌人,麻痹敌人,创造条件,使自己能和党取得联系,得到党的帮助和营救。我能做得到吗?天哪,我一定要做到!

十七 张道藩三碰钉子

一九三四年五月间的一天,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张道藩光临明瓦廊了,说是将来看望我和姚蓬子的。对这个人过去只知道他是国民党中央的文化官,传说是一个大官僚。对这种人我过去根本不屑于注意,只有仇视,并不了解他的根底。我意识到此时此地到这里来看我的人,不管官大官小,不管怎样说得好听,名是拜访,实是审问,是了解,是安抚,是欺骗……总之,对这些人,我都要警惕。张道藩的样子看来很随和,说这次来拜访,是为了消除我的寂寞,他建议我写点文章,不愿意发表就不发表,又说写剧本最好。他说他现有一段戏剧材料,他愿意介绍给我,供我写作参考;如果我肯执笔,那就太好了。对此我毫不考虑,毫不动心,我推诿说身体不好,无意于此;我说我从来没有写过剧本。他见我这样冷淡,话不投机,没有坐多久就告辞走了。大约过了个把月,张道藩又派人用汽车把我同姚蓬子接到他办公的地方(不是国民党中央党部,也不是国民政府),这是一幢有花园的小洋房。他单刀直入,阐述了第一次见面时对我说过的建议,希望我写这个剧本;我一定不写的话,无论如何,就为这个剧本编写一个故事提纲。但我又都拒绝了。他对此表示很遗憾;只得用汽车把我们送了回来。第三次又是他亲自来,他十分得意,欢欢喜喜地告诉我,剧本他自己写好了,只希望我看看,提提意见,或者就请我动笔替他修改一下。我简直奇怪,他太屈尊了。我仍用第一次见面说过的话拒绝,说自己不懂戏,也无意于此。他才索然无趣地走了。从此以后,他没有再来,我也再未见到他。只是到了一九三五年或三六年,知道这个剧曾在南京上演,报上大登广告,轰动一时,热闹了一阵,剧名就是他同我谈过的。只是剧本内容我不知道;现在就连剧名我也忘记了。不过那时这个剧的确上演过,主要演员和演出的负责人,我都记得,他们当时曾托人给我送来了入场券,但因为感情上很难受,无心去看就是了。半个世纪后看来,当年我拒绝参加张道藩提出的这个剧本的写作和修改,是在无意中对国民党企图利用这次演出打击左翼文化革命运动的如意算盘给了一个小小的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