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1713300000004

第4章 寓教育于活动中(3)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新学期开始,我在班上开展了“我为班级出点力”的活动。全班同学踊跃参加,有的同学为班级带来了挂钩、新扫把,还有许多垃圾袋,为班级的卫生出了一份力;有的同学拿来许多课外书,丰富了班级的图书角。在国庆节前一天,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彩带、气球和种种小礼物,在教室里挂上了五颜六色的气球,摆放了各种鲜艳的花朵,窗户上贴上了各种各样的窗花,并且用稚嫩的粉笔字在黑板上端正地写着“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在大家的努力下,教室被布置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出力,我们的班集体才能更温暖,同学们才能更快乐。

春天到了,学生早早地放起了风筝,我在班上举行了放风筝比赛,使同学们在竞赛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并体会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

学生心中有了集体,能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出一份力,那么集体荣誉感就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了,但班主任还需要在活动中做好以下几件事:

1活动之前做好准备

每组织或参加一次活动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作为班主任,实质上就要备好这次活动的课。首先,要做好动员,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搞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活动能使每个人得到什么样的锻炼,只有明白了这些起码的道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开展是需要每个人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把自己看成整体的一分子,个人的言行举止,关系到整个班级,有时甚至关系到整个活动能否成功。每个人的自尊心调动起来了,集体的荣誉感也就体现出来了。第三,要做好合理安排。实际上,每次大型活动(不论是学校,还是班级组织),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参加,那么剩下的人怎么办呢?这时可组织他们成立拉拉队、服务组等,让他们也与直接参与的同学连成一条线,共同系在班集体上。这样,活动中就不会使有人觉得无事可干,而有的人事又干不完。上下一致,大家一心,活动就会得以顺利进行。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就会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形成。

2活动之中加以指导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及时加以指导。这是保证活动开展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因为在活动开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惰性、过分自豪等不足之处,不及时指导,最后就会失败。这样,一次不成功,第二次又不行,学生就会对班集体失去信心,就会对班主任失去信任。集体的成员,分享不到集体的欢乐,还谈什么为集体争光呢?良好的班集体又怎样去建立呢?所以,活动中,老师不能袖手旁观。当然,指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报以信任的微笑,或给予鼓励的目光,或给予安慰的手势,或加以中肯的开导等。还要充当班级的成员之一,把班集体的喜怒哀乐也融入自己身上,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如此重视活动,何况我们?更重要的是,当活动取得胜利,大家陶醉在欢欣之中时,要及时教育学生认识个人的荣辱和集体的荣誉是紧密相连的,使大家更加爱护集体。

3活动之后及时总结

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要及时加以总结。因为这样的总结,既是使学生明白本次活动的成绩和不足,也是使下次活动得以成功的保证,更重要的是巩固班集体的一种好方法。总结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互评,使学生明白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评出的优秀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对不足的同学老师也不要横加指责,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简明扼要地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千万别忘了说一句:活动的成功,是每个人以班集体主人翁的姿态出现的结果。

五、注重班级活动的激励效果

在班级活动中实施有效的激励,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激励能够把外界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使教育的外部因素和学生的需要与动机、情感与意志交互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这种活动的教育力量是教育过程以外的实践与交往活动无法比拟的。

有位中学班主任曾在网上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清早打开手机,一条短消息显示如下: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中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老朋友,生日快乐!”

原来是小D——我的挚友,我们是初中的同学。小D原本是个极其内向的人。现在还能回忆起他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总是在本子上草草地写着什么,显得那么不合群。后来了解到小D是由于其特殊的身世而感到自卑,不喜欢与人交往。我哪能袖手旁观呢?更何况,我还是班级干部呐!于是我有事没事就爱凑近小D。我发现小D很内秀,只是不善于展示。

机会终于来了。班里组织了一次主题为“真实的自我——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的班会活动。会上同学们都畅所欲言,有喜极而泣的,有悲伤至哭的。小D在我的鼓励下终于走上了讲台,讲述了他受继母虐待、厌恶人生的一系列心事,字字入情,句句真诚。同学们都哭了,纷纷走上讲台与小D拥抱,并安慰他。自此以后,大家更加关心小D,让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而我们这个小集体的各个成员也比以前更加团结了。就是那股真诚的信念将我们的友谊持续至今并将延续。

感谢那次班会活动,让我们彼此之间那样的亲密贴近,使个人走向了人群,是那次活动增进了我们彼此的理解与纯洁的友谊。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班级活动能够形成一种令人感奋的外界刺激。它能触及学生的某种需要,并引起其心理活动的一系列反映,从而把他们潜在的尚未意识到的高层次的需要引发出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把外界的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原有需要水平的基础上,对较高层次的需要产生积极的追求。如春游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爱玩的需要,而且能够使他们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增强审美能力,产生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众所周知,学生的行为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下进行的。影响学生行为动力和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因,学生行为动机的强度、需要的满足、情感的变化都直接影响他们活动中的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在班级活动中实施有效的激励,必须把握住学生需要的层次和真实的动机,同时根据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导致行动,行动指向目标,目标实现,需要得到满足,进而产生新的需要的激励模式,在班级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

在班级活动中实施有效的激励,关键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强化他们的自信,培养他们的意志,促使他们永不停步地前进。

六、提高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兴趣

我们来看发生在一位班主任班上的事:

有个班干部抱怨他举办的活动同学们反应冷淡,不够热情,比如他提出来准备星期六晚上在班上搞一台文艺晚会,同学愿意参加者寥寥无几,结果泡了汤。

我问其他班干部,为什么没有人参加?其他班干部说是他的工作方式简单得令人无法接受。他的工作方法多是命令式的,比如那次在宣布时,他说:“星期六晚上搞文艺晚会,全班同学都必须参加。”有很多同学就是不想听到这种语气,跟他抬杠的,你说必须参加,我不参加又怎样?这样下去,活动就只好泡汤。

很多刚上任的班干部或者新班主任都喜欢用这种语调,他们自己以为很有权威,实际上什么作用也没有,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不太愿意接受这种方式。

这是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该班干部没有把大家渴望举办活动的情绪酝酿充分。

其实案例中的这个班干部可以这么做:首先讲出这次晚会的节目设想如何丰富多彩,整个晚会的安排如何新颖,大家将会得到何种新鲜的感受等等,将同学们的胃口先吊起来,提高大家的兴趣。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是觉得这个周末搞晚会好呢,还是下个周末搞晚会好一点?”这种方法叫做二选一,这样征求大家的意见,既暗示了晚会肯定要搞,又有了与全班同学商量时间的余地。而且用这种商量的语气讲出来,所有的学生都感觉到了自己的意见受到了尊重,大家也就愿意参加了。

简言之,把同学们参加活动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让大家觉得不举办活动就失去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东西时,他们就不会不参加班会活动了。这是班主任举行班级活动时,应该掌握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