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读台江
11681500000009

第9章 双杭:见证闽商早期的辉煌

◎林精华林公翔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说的是天地悠远,时空尽显玄妙。在我的感觉里,上下杭应该是一片落满了岁月风尘的黑胶唱片,用一块绸布轻揩去上面的灰尘,然后再轻轻地放进唱机,依然是一曲让人沉醉的歌曲。

上下杭位于福州台江。台江古称"南台",面江临海,自古便成为闽省各地商品运入省垣的集散中心。明、清以降,惠泽山(今称大庙山)南麓,即为"江广三里,扬澜浩渺"的闽江。由于长期的泥沙积淀,形成了两道"沙痕",成为浩瀚闽江停泊船只和起卸货物的水运埠岸,称"上航"和"下航"。古代"航"与"杭",音同义近,逐渐形成"陆洲"后,再演变为繁荣的商贸街区,改称"上杭"和"下杭"。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双杭之北的惠泽山,在闽都发展的历史上曾举行过两次"册封礼":一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使臣在此册封无诸为"镇闽王";二是五代后梁太祖朱温派翁承赞为使臣册封王审知为"闽王"。从某种意义上说,闽都的历史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五代之后,历宋元明清诸代,因双杭街区地处闽江前沿,到了明中期至清初已发展成为"闽商"的发祥地之一,蜚声海内外。双杭的一些商人,不满足于只在福州及其周边地区发展,他们从这里起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把商务扩展到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他们在海外发迹,总不忘故土的乡情和亲情;不忘"商神"张真君的庇佑;不忘在双杭艰辛创业的历史;不忘在此从事商贸活动时留下的"二横三纵"的倒"日"字形的街区布局。"二横",即北为上杭街,南为下杭街。"三纵",即东从崎顶(古称横山铺,今属八一七中路南段)到小桥头;中从龙岭脚到妈祖道(古称油巷下,今称隆平路);西从海防前口(今称延平路)至舍人巷(今称白马南路)。历史的积淀总是无声无息却又生生不息。

上下杭地区并不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上下杭两街和隆平路。上下杭两街长约870米,路宽12~14米,最窄处只有4米;隆平路长320米,路宽9~17米,也许你并不知晓,也许你并不相信,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旧街区,曾经演绎了一出出辉煌的商贸传奇,涌现了一个个爱拼敢赢的工商巨子,流淌过一段令人艳羡的黄金岁月。

据说,当年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记载:在闽江航道能看到印度人。当年是否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已无从考证,但闽江水系四通八达却是千真万确的。正是因为闽江水系四通八达,加上上下杭地区后来人口增多,上下杭这个当年五口通商口岸,商业繁华的历史古街区,商会、钱庄、货栈、屯仓林立,闻名遐迩的名栈多达两百多家。

上下杭地区所属的台江,自古以来便是福建省著名的商贸重镇。如果把台江比作一顶璀璨的皇冠,那么,上下杭便是这顶璀璨的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自明代中叶至清代康雍乾嘉4朝,是上下杭地区商贸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朝以后,福州商市开始从洪山桥与西门街一带逐步南移到台江地区,促使台江地区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台江遂成为全省闻名的商业区。特别是上下杭地区,由于水路便捷,各种大小商船可以直抵各种大小码头,从而使上下杭地区成为各地商帮的集中地,成为各行业批发商、代理商、进出口商人及商业的集中地,成为大宗的茶业、笋、纸、纺织品、南北货、杂货和药材等的集散中心和商业中心。最繁忙时期,仅经营物资,便多达上千种,除辐射全国外,还远销东南亚和欧洲许多国家。翻开《福州双杭志》,其中有一幅已故民俗学者林祥彩先生生前编绘的《民国时期上下杭街商行店铺分布图》。在这张图中你可以看到,当时的上下杭街曾出现过"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商人载酒晚移舟"的盛景,当时的上下杭街共有:商行23家、京果行12家、布行14家、颜料行12家、国药行8家、银行和钱庄8家、进出口公司6家、溪行4家、糖行6家、海味干货行9家、茶行3家、红曲行7家、纸行6家、船务行3家、鞭炮行4家、汽车运输行3家,此外,尚有洋行、保八角亭一隅险公司、邮电局、商会、商事研究所、同业公会、救火会和学校以及名人故居42座、会馆7所、庙坛7处、祠堂5座、菜馆4家。

商帮的出现是上下杭地区商贸发展史上饶有兴味的话题。

当我们说晋商、徽商、粤商、浙商时,我们总是对那些在新旧时代急速嬗变的大变动时期善于审时度势,以重大历史活动为契机,从先前的仰人鼻息到家财万贯的商界巨擘和传奇人物充满了无比的敬意。而上下杭地区层出不穷的那些商帮和商帮代表人物,实则是"善观时变,顺势有为;勇冒风险,敢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意气;义利相合,勇担道义;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伟大闽商的缩影。精于把握机会、超强的模仿能力、敢想敢干的血性、开疆拓土的魄力……每一位成功闽商的身上总是生动地折射出这样鲜明的个性。有人将"闽"字作了这样的比喻:"门里一条虫,出门始为龙",这多多少少勾勒出福建人世代向外拓展的意念。如果将时光倒回到从明清至民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商帮在福州商业发展史上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福州帮在上下杭地区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商业势力,他们在风云际会的时代舞台上长袖善舞,显示了自己不凡的经营天赋和独具匠心的经商魅力。从行业分布来说,有黄恒盛布庄,陈恒记绸缎行,黄丰记的奇生布行,国药行的咸康药行以及棉苎业的张乃武,土产业的李郁斋,进出口业的新业、大新行以及糕饼业名店宝来轩等。位于上杭路100号的福州商会"魁星楼",俗称"八角亭",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福州富商张秋舫、罗筱坡、李郁斋等首倡组织福州商务总会时,福州八角亭商帮集体捐资买地,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兴建的。八角亭占地480平方米。其周围清末建筑占地约1070平方米,是福州商贸发展的重要史迹之一。八角亭坐北向南,为双层八角、攒尖顶斗式木构建筑亭,是典型的清末建筑。一楼为花厅,厅内摆着会议桌椅。八角亭前有古榕、假山,后为厅堂,堂后庭院,两侧厢房。厢房为砖木结构的两层红楼。右厢房的门呈花瓶状,门框用青花碎瓷片贴成梅、鱼等图案,门框边还有泥塑的竹子图案;厢房墙外刻有"林花着雨,水荇牵风"的句子。八角亭东侧还有一个幽静的院子,里面有两棵古樟、古榕等,西侧还有一大片保留较好的清末木构建筑群。流连于此,仿佛置身在三坊七巷的某个古园林建筑。

在下杭路和隆平路交叉口,有一座高大气派的老式石头房子,从两道紧锁的铁栅栏和铁皮门的宝葫芦窗孔往里瞧,里面有拱形石门和尖圆顶门窗。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前颇有名气的咸康药行所在地。咸康药行,是民国时期螺洲张桂荣、张桂丹兄弟开办的一家大药铺。药行占地2800平方米,坐北向南,前设营业大厅,后有药材仓库,规模宏大。抗战胜利后,张家向境外发展企业,他们的二、三代在中国香港和台湾、美国等设庄经商从事其他行业。1956年,咸康药行公私合营后,改为福州医药站第三经营部,现为福建回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药品分公司。新中国成立前,福州回春、咸康、四省、华来药店都很出名,如今,只剩下鼓楼的回春、台江的咸康了。老一辈海外福州人都还记得咸康。咸康药行后面,沿隆平路是一大片高大的老房子,原先都是张家的。从隆平路57号进入,是张桂荣的孙子张庆猷等张氏后裔和外姓人居住的地方。大厅两侧正房,整扇整扇雕镂龙和亭子的楠木门红光闪闪,连同雕花的玻璃窗、过道上的刻花门框、二楼木雕栏杆,主人当年的荣华富贵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土生土长的福州帮外,兴化帮是上下杭地区最大的商帮,它主要由莆田、仙游的商人组成。众所周知,以莆田仙游人为代表的兴化商人具有勤俭耐劳的优良传统,无论开店铺、摆摊、挑担叫卖,多是白手起家,艰难地积累资金,扩大经营。他们在上下杭街经商历史悠久,实力强大,是上下杭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商帮,以资本雄厚、势力强大、经商有道著称。而在兴化帮中,又以"四大金刚"最负盛名,即林时霖(林沛然)的"聚源发"号纸帮,何元育的"何元记"号船头(海运)帮("何元记"号船头帮还兼营闽南土特产、北货、糖、房地产及投放高利贷),苏开勋的"义美"号(全福建最大的南北货帮),蔡友兰的"蔡大生"号烟花鞭炮行。

除此之外,还有江西帮、温州帮、闽南帮、福清帮、长乐帮等。在上下杭地区,有许多这样精雅的楼房、园林、别墅,在这些略显老态的老房子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神奇,充满了惊险,充满了让下杭路人眼前一亮的惊叹。

要探索明代中叶以后上下杭地区商帮的出现,不能不提到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又经明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位于下杭路两座古桥星安桥与三通桥之间的张真君祖殿。张真君祖殿奉祀的是永泰县月爿洲人张慈观。他生于唐天祐年间(904~907年),出身农家,长大后当过佣工。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王审知开疆治闽伊始,瘴气疫疠流行,茅草初垦;加上乡村暴徒到处扰乱,村民深受其苦。这时的张慈观年轻气盛,体魄健伟,精通武术,且为人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被"闾山大法院"祖师许旌扬的数传弟子收为门徒后,学法数载。张慈观艺成下山为民除害,做了不少造福桑梓的好事,深受群众景仰。最后,在白云寺当头陀及老,在闽清金沙溪一大石上"羽化登仙"。为纪念这位行侠仗义修成"正果"的善士,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建成张真君祖殿。明清两朝及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这里经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贾,以此为"福地"和发财的"聚宝盆",不断云集在上下杭地区,组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帮,进行频繁的商贸经营活动。他们都把张真君奉为"祖师爷",称之为"商神",顶礼膜拜,虔诚至极。

这是一段的黄金岁月,这是一段雕栏已经苍老、门窗已经斑驳的记忆,这是留下了历史的表上下杭老屋一角情和体温的一页。

时光沉淀了一切,即便是上下杭地区,也有一大片我曾经很熟悉的地方早已被新式的小区所取代,推土机刺耳的声音淹没了无可奈何的遗憾。今天的年轻人不会去留意他们的祖辈或曾祖辈曾经在上下杭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创造的商业奇迹和辉煌。

走在午后树影斑驳的上下杭街,我相信,闽商的辉煌从来没有黯淡过,她绵延不绝,直至今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