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红
又一个多雨的春天,这是今年"惊蛰未到先发雷"(福州气象俗语)的缘故。盼到一个有"日头"的星期天,我偷闲回到生我养我的南台,漫步在福州的外滩--世纪之作--崭新的台江旅游码头。放眼望去,解放大桥与闽江大桥(俗称闽江二桥)之间的北岸,旧的第一至第六码头的影子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元素的新型旅游码头:平整的钢砖路面,铮亮的不锈钢护栏,色调悦目的阶梯,几艘豪华游艇停泊在江边,艇内入时的装修和各种豪华设施隐约可见。岸上成排的榕树枝繁叶茂,榕荫下休闲的人们悠然自在,翩翩起舞……坐在造型新颖的休闲椅上,极目远眺碧波潋滟的雄阔江面,忽见江中一叶轻舟,如今难得一见的姑娘荡桨的画面映入眼帘。码头对岸的中洲岛,建筑风格特异,颇显异国风情。彩虹般的解放大桥和闽江大桥横跨两岸。闽江两岸高楼林立,花红叶绿,车水马龙,展现出一幅现代滨江的优美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最近几次提到"台江旅游码头"一词,几个小乡里总是与我争执。他们说那哪叫"江滨"。可他们不知道,这里曾经还称之为"白龙江"呢!据说,那是因两千多年前东越王余善在惠泽(南台)山上钓白龙而得名,有越王祖庙遗址、钓龙井、钓龙台和龙岭顶等古迹为证。
这就是历史!不是吗?码头古时叫道头。就台江而言,过去就有南星道、攀龙道、尚书道、沙埕道、马祖道、粪船道等不下几十个,攀龙道鼎盛时期能停泊船只千艘。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此后闽江上水运迅速发展,于是集客运和货运于一身的码头逐渐代替了古旧的道头,台江的第一至第六码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台江的第一和第二码头,曾经担负着闽江下游客运的任务,马尾、琯头、长乐、尚干一带的老乡亲应该对此还记忆犹新。1985年拓宽江滨路,第五、六码头辟为江滨公园;第四码头作驳运码头,第三码头改成水上乐园,第一、二码头仍作闽江下游客运码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福州乃至台江区城市和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台江码头"百货随潮船入市"的情景才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进而建设成为如今福州的外滩--台江旅游码头。
无论过去还在现在,台江码头都是福州一道靓丽的风景,仅江边的建筑物,就创造了新旧社会两个"之最"。一是新中国成立前,福州最高的楼房是万寿桥头的中国国货公司(含虎标万金油公司遗址)、基督教青年会和鼓楼区的协和医院(均为4层高楼)。二是当改革开放春风吹遍闽都大地的1986年,万座高楼平地起,台江码头附近又率先崛起福州市最高的楼房--江滨大厦(今为阳光旅游酒店)。
台江新码头
难忘60年前那甲子,闽都洪水频发,百姓遭殃。"南台路弯弯,一年溪水做九番"是当时台江,尤其是台江码头遭受洪魔肆虐的真实写照。1952年,4071米的长堤从台江码头西侧石堤起步,连接7里土堤,将溪洪拦在堤外,顺江入海。矗立在台江码头的抗洪纪念碑,见证着英雄的福州人民坚忍顽强、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现在,从台江旅游码头起程,乘船顺流而下至闽江口,可饱览金刚腿、闽安镇、皇帝井、缺嘴将军(长门大炮)、草荐洲、双龟把口、罗星塔、五虎礁等著名的八大景点,而且还有闽江夜景、青芝山、川石岛、壶江岛台江旧码头等多条游览线路,以及闽江主题游船、台江休闲游憩区、闽江公园、船政文化景区、琯头渔家乐、闽江南岸郑和史迹走廊、琴江满族文化村和闽江口海防遗址等。
我的一位老师在他《闽江的背影》里引用这样一句话:"五千年历史看昙石山,千年历史看三坊七巷,百年历史看船政文化,近年历史看闽江两岸。"我觉得这个概括非常贴切。当我驻足台江码头,置身于现代豪华的江滨公园,眼望滔滔闽江水从我身边缓缓流过,我的心,骤然安定,满怀对生我养我这片有福之州的依偎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