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读台江
11681500000047

第47章 闽剧花儿开

◎潘晗威

怀抱一湾闽江水的上杭、下杭、潭尾街、三保街,义洲、帮洲、苍霞洲等地,是闽东北土特产品如茶、木、笋、纱布、粮、油、豆、糖、中药材以及农副产品的集散地、福州南来北往商贸活动的总枢纽。商业贸易的兴旺发达,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就在江边不到十里长的黄金地带上,酒楼茶肆、戏院书场随地可见,城锣社鼓、歌舞笙箫到处可闻。接待客人看闽剧,喜庆神诞演闽剧,逢年过节唱闽曲,茶余饭后谈戏文,几乎成为当时福州台江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呼卢喝雉连暮夜,劲舞狂歌奈何天"就是对台江码头商贸繁荣、演戏热闹场面的真实写照。

戏院林立堪称之最

旧时台江,因商贸繁荣而戏院林立。首先在上下杭等地,建有几十座商业会馆。每个会馆中,都建有戏台供招待演出。如汀州、邵武、延平、尤溪、浦城、泰宁、建宁、周宁、绥安、兴安、福安、古田、永福、福鼎、建郡、霞浦、福清、闽清、泉美、宁德、琉球等会馆,共建有古戏台60多个。其次为营业性演出的剧场,俗称"戏院"或"戏园":有位于福州台江路中心的天华戏院、位于台江区中选路的大罗天戏院、位于苍霞洲的广裕楼戏园,还有大世界戏园、瀛洲戏园、大舞台戏园、歌舞台戏园等也都具有一定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又建了文艺影剧院、南公园影剧院、台江区文化馆影剧院等。第三,由餐饮业兼营的戏院,即在酒楼内,特建一戏台,台上演戏,台下吃喝。孩子们围着油漆方桌你追我赶捉迷藏,买站票的观众站在旁边津津有味地看戏听曲。如广资楼(后来改为"广聚楼")、广升楼、广福楼、广陆楼等"广"字号的菜馆都兼营戏园以招徕顾客。第四种就是由礼堂、俱乐部建的剧场和建在苍霞洲的青年会,里边设有戏台可供闽剧、话剧、歌舞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建有工人文化宫第一、第二礼堂,第三工人俱乐部,工交公司礼堂,建工俱乐部,轮工俱乐部等。这些礼堂、俱乐部都有戏台,既能演出戏剧,又能放映电影,满足了广大职工和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

戏班云集争奇斗艳

明末清初,徽班来闽,驻扎台江,经年演出,促使闽剧兼收并蓄,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剧种。闽剧的成熟发展,又带来了演出市场的繁荣。就在台江这块乐土上,先后建立了三庆、祥升、大吉3个戏班,统称"上三班"。在南门马道街一带建立了三连福、三连升、三连庆3个班,统称"下三班"。1910年以后,闽剧戏班在台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比如旧赛乐、三赛乐、赛天然、新赛乐、善传奇、庆乐然等,均设在台江中选路。还有乐大观设在台江鸭姆洲道士弄。众星合作社,戏班设在台江鸭姆洲,并盖起了大世界戏园。复兴闽剧社,戏班设在台江后洲坞里福隆和茶行。四赛乐,设班在台江中选善安里。所以,台江地区中选至大罗天一带被福州人称为闽剧"戏窠"(林光耀《闽剧班社的变迁》,参见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闽剧史话》)。

除上述戏班外,新中国成立前大义、小桥、苍霞洲、后洲、茶亭、中选、瀛洲、水部、洋中等10个乡镇还建立了业余闽剧团,还有台江区工交业余闽剧团、台江区闽剧团、台江区业余闽剧团等,他们与营业性剧团不同之处在于自娱自乐性质,大大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名伶辈出蜚声海内外

经营性商业演出必然产生竞争,演员勤学苦练各自展示表演才华,于是又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他(她)们演出在台江,家也安在台江。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名旦林芝芳,家就在中选。住在中选的还有:名小生肖梦尘,著名闽剧武生宗师、人称"福建盖叫天"的陈春轩,著名老旦演员林桢藩,陈平。著名老生演员黄秀清,人称"老生清",家住在苍霞。名旦傅亿浓和黄铭卿、张品生,家住新港。闽剧"三小",即名小生李小白、名旦董小狐、刘小琴均住在新港馆前。著名丑角、人称"三花才"的唐秀山住在后洲。名旦黄荫雾住在马道街。倪小玲住瀛洲。名旦兼武生傅生农住下杭街。著名花旦李香召住南公园。陈妙轩住洋中。其中,林芝芳、黄铭卿、黄荫雾、郑奕奏等人后来都从后洲迁往城内。以上所述足以说明,随着台江闽剧的集中与发展,一大批在群众中享有盛誉的表演艺术家不断涌现,真可谓名伶辈出,声震海内外。

高台教化深受欢迎

过去老百姓的生活不如当今社会这么丰富多彩,有电视、电影、电脑、电子游戏,有舞蹈、合唱、健身等各项娱乐活动。在旧时的台江,看戏也许就是普通百姓最期待的娱乐活动。舞台上流光溢彩的灯光效果、栩栩如生的舞美道具、美轮美奂的服装头饰,还有那美丽的演员就像从画里走出来似的,将观众带到另一个时空,演绎一出出精彩的故事。

台江的居民,不同于福州鼓楼区的居民,鼓楼居民多是官宦人家,或者世代书香门第,鼓楼的子弟自小就在学堂、私塾接受教育,孔庙就设在鼓楼;也不同于仓山区的居民,那里洋人办起了教会学校,仓山的子弟们则在近代学校里接受教育;还不同于郊县的居民,那里的人们忙于春耕夏收,无心也无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台江的居民重视培养孩子做生意的能力,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财商"。台江的子弟很小就要在店里帮忙,学着做生意。他们没有条件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但他们却在夜晚看戏的过程中受到了教化,在闽剧中汲取精神食粮,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培养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条。

台江子弟首先在闽剧中学到的是文史常识,因为一般的闽剧多是改编自诗书经史演义稗说,这些故事本身很多就是从历史事实中脱胎而来。而闽剧的表现形式通俗生动易懂,常常使人看后难忘。其次学到的是优美押韵的唱词。很多戏的唱词引经据典极富文化素养,对白朗朗上口。观众听多了,自然"不会作诗也会吟"。闽剧最重要的教化作用表现在对台江居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塑造方面,它教台江居民学会辨别忠奸、美丑、善恶、对错。正如陈独秀在《论戏曲》一文中说道:"戏园者,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