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
1977年,在地质队工作时,同在502钻机的一个兄弟,说他家在横街巷。说来有意思,那时候,我妈就住在横街巷的亲戚家,我回家也住这,怎么从来就没见过他。后来,我上了大学,家也搬到横街巷斜对面的台江区委宿舍。
横街巷在横街。横街,顾名思义,是横山的一条主要街道。记得福州评话序头说:"小桥左边排青果,安民崎顶挂退衣,横街巷口酒米店,惠泽境内梳棕毛,文山横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铸铜锣……"横山,就是指福州城南第一案山。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建设连通中亭街和茶亭街的马路,从横山到吉祥山中间挖开。现在是八一七路。路的东边是文山,西边是金斗山,远些的是彩气山、惠泽山。这"文山横山吉祥山",我看,加上金斗山等,就是起伏连绵的几座小山包。
横街巷的北边隔壁,是福州市工人文化宫,我们简称为"文化宫",它见证了我的一段青春岁月。
文化宫,原来叫福州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20世纪50年代初创办的,据说当时还是全省第一家劳动人民文化宫。文化宫刚创办时,位于台江中选路大罗天剧场。1953年,金斗山被选为文化宫新址。之前,此地是乱坟野墓地。听老人说,有人把死婴都扔这里。晚上,磷火如"鬼火"飘闪。人们若不得已要经过这里,都是急急忙忙,逃之唯恐不及,所以叫"急上"山。"急上"不雅,后来就谐音称"吉祥"。也有人说,过去这山坡挖出来的石头,多是石头蛋子,形如福橘。福橘在福州民俗里有吉祥之意,后来成为福州市果。于是,此山就被称为吉祥山。而据《榕城考古略》载:"横山铺旧在郡南十里,明嘉靖间移今所,有吉祥寺。"看来,吉祥山的名称,又似与寺有关。横山铺北有个叫"铺前顶"的地方,后来有铺前顶教堂,曾经作为福州无线电元件八厂厂房。现在铺前顶教堂改在原来的横街巷口。为建文化宫,人们迁墓移丘、整地挖基、盖楼建馆。因为面积要够大,建设者就把视线投到山坡西麓的"状元墓"。这是明代状元龚用卿的墓。龚用卿(1500~1563年),字明治,号凤岗,怀安东门(今昔日的工人文化宫鼓楼东门村)人,长得一表人才,精通八股文,又有文才。读他的《望海寺》:"海上石山山上寺,寺中惟有一山僧。自耕数亩荒田地,独守寒庐夜夜灯。"有点像写金山寺。龚后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使朝鲜录》、《凤岗文集》等。因病回福州,死后就葬金斗山。墓依金斗山,说是眠牛倒地穴,石砌坞墙,前列翁仲、石马,颇有气派。
建文化宫时,大家积极性很高,干劲非常足,据说只用两天时间就搞定了。1954年,崭新的第一礼堂和文艺馆开门迎客,成为老百姓节假日休闲的好场所。
文化宫空间够大,绿化又好,第一礼堂和前面的喷水池,都是很美的背景。许多人都把它当做天然照相馆。那时,我也常去文化宫,有时候是专门去照相的。现在还保留着一些照片,成为记忆的载体。
文化宫最吸引我的还是图书馆。据资料介绍,我出生那年,职工业余文化学习活动比较活跃,学习风气很浓。因此,文化宫的图书馆应运而生。图书馆因"文革"停办,一部分图书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烧掉,一部分图书因为各种原因散失。"文革"后,图书馆得到恢复。我放假回来,都要去图书馆阅览室看书。
我大学刚毕业,住在横街,就到文化宫办了两本借书证。借书、看书、还书、再借书……快乐而充实。
后来搬家了,离文化宫远了,就很少去借书了。那两本借书证就成了我珍藏的纪念。近两年,台江光明桥花鸟市场和左海公园的旧书摊突然来了一大批盖着"福州市工人文化馆图书馆"藏书章的书,也不知是什么来路。情之所寄,我也买了几本作纪念,和盖着"闽江航运公司"藏书章的旧书一样。想想看,当年借书时,如果借阅的书损坏或遗失,必须按原书价格数倍赔偿的啊。而在旧书摊,一两元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持有了。
文化宫举办的文学讲座,也是令人难忘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宫把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经常组织职工举办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讲座。改革开放后,广大青年被压抑许久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追求,如烈火燎原。文学讲座率先在文化宫应运而生,受到职工和许多文学青年的欢迎。当时在文化宫门口常常斜立个通知,告示周末晚上的文学书评讲座的题目、主讲人和时间、地点。当时我在厦门大学上学,放假回家时,有时也去听讲座,印象比较深的有庄稼的讲课,因为他名字比较特别。
逢年过节,文化宫都会举行大型游园会等活动。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灯谜活动。入夜,牵起四条绳索,就围出一个场地。绳子上挂着写着灯谜的纸条,场地中间搭起一个平台。灯光渐亮,人声渐多。虽然奖品都是些不值钱的小物品,但猜谜的人都很兴奋。一旦有人不服主持人说的谜底时,双方的嗓音分贝就会明显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过来,许多谜语所携带的各种知识也借此得到传播。曾经,文化宫礼堂经常召开大型会议,比如庆祝大会、誓师大会什么的。当然也有各种文艺演出,放映电影、演闽剧也是经常的事。文化馆则常放录像。有一阵子录像馆老播外国电视连续剧,我住上海西新村,碰上居委会统一熏蚊子,为躲避药烟,还专门跑去看录像《加里森敢死队》。
有一段时间,人们特别喜欢集邮。文化宫周末有邮市,也聚集了一批集邮爱好者。因为这里有退休职工管委会,平时也有许多退休职工聚集在这里,联络感情、交流信息。因为老人乘车免费,所以晋安、仓山等地的老人也会搭公交车来,人气颇旺,还有人专门在这里读报讲新闻,也成为新闻。
文化宫东门的斜对面是福州第八中学,也是我女儿的母校。清咸丰三年(1853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即美部会)在台江保福山一教堂内开办"保福山女书院",后来为私立文山女子中学、文山女子学校,迁到了吉祥山。
文化宫后门,原来状元墓的西边,是洋中路。洋中,可能是指当时这里十八洋(指浦东、浦西、长汀、上湛、上浦、斗池、西洋、小桥、上河、下河、加洋等田块)的中心位置。过去吉祥山是连绵起伏的小丘阜,周边是如调色板般的池塘和田地。也许古驿道就是从中蜿蜒而过。道路比较长,为方便过客歇脚,有人建了亭子。《榕城考古略》说:"由吉祥山折而西,达于惠泽山,曰洋中亭。"后来,因为状元墓更出名,就成了洋中亭的代称。洋中亭附近聚集了人气,慢慢就演变为市场,路面也拓宽了,便称洋中路。
八一七路在吉祥山的北口,是洋头口。这里是国货路、工业路交会处。过去非常挤,车水马龙,到上下班高峰期,常常水泄不通。1987年这里建起福州第一座立交桥。将通车时,我正好到福州缝纫机厂买了闽江牌缝纫机,用自行车从南公园的厂里运回西禅寺的工厂宿舍,从立交桥上骑过,快意非常。
20世纪90年代,横街巷遭回禄之灾,灾后盖起新村,"横街巷"遂成为记忆。这两年,文化宫也在进行改造,焕然一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