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读台江
11681500000011

第11章 --台江双杭会馆侧记

◎钟红英

这是一块斑驳的记忆,涂抹之间,便将这里的人、这里的事隐入了历史云烟深处。

算起来至少也可追溯到3000年前吧。那时的台江还没有"双杭","茫茫一片水域"大概是它留给世间最初最神秘的影。后来有了一座山叫惠泽山,火山岩和花岗岩将它叠垒,在水际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视天下之状,于是便有了一段汉高祖在这里册封无诸为闽越王的历史传奇,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后,它的名字又因闽王王审知在这里受封而再次夺目辉煌--当然这已经是千年之后的五代后梁时期。

可以想象滔滔闽江是如何在这里逶迤盘旋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昼夜不停地将这座大山一次次冲刷撞击着。不知经过了多少年,这时已改名叫大庙山的山麓早已有了一片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内河淙淙,竟甚为宜居。

于是便有人开始在这里活动,于是便有了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房舍。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是否因水陌相通之故,这儿的两条街有了自己的名字,称上杭路、下杭路,而渐渐地人们却习惯了叫它们为"上下杭",或"双杭"。

我不知道宋时的人、宋时的屋、宋时的景在这里是如何一幕幕更迭上映的,只知道这里的房舍因水岸的原因多用木构成,这里的空气因临江面海之故,夹杂了隐隐约约的鱼腥味,这里往返忙碌的人除穿梭于巷弄之外,还常常摇着橹桨荡漾在江与海之间,遥遥而来悠悠而去。

只是这样的情这样的景在漫漫时空的浸润下悄然发生着改变,谁会想到,一个商业王国的崛起竟然就在这样的地方轰轰烈烈地发生着,从清朝末年一直上演至民国年间……二应该还是水,让双杭凸显出它独特商业地理优势:三捷河东、西、南向均与闽江相通,那蜿蜒曲向的航道上,运载各类货物的驳船、木帆船和民间龙舟、粪船畅行无阻,且与数十条小巷胡同连接,于是自然有了水巷道、三通桥道、圣君殿道、马祖道等用方块石砌成的台阶式的既供沿岸居民挑水、洗涤,又供船舶靠岸、装卸货物的道头。"龙船扒出后田口,船工运货上下杭",这曾是一幅多么繁华忙碌的商业市井图画啊!

闽清会馆

应该与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相联。纸业供祀蔡伦,酒业供祀杜康,茶业供祀陆羽,这早年的手工行业信仰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圈的不断扩大,又增加了保平安行船的妈祖信仰、立诚信的"信神"关帝信仰以及"聚财吉兆"的"商神"张真君信仰,让双杭的商业文明徒增无数色彩。

当然还与五口通商有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开埠,商业迎来畸形繁荣,至民国时期形成高潮:金融、进出口、土产、茶叶、药材、海纸、绸布、京果、糖、颜料、百货、海运、汽车运输等29个行业的私营商业企业数百家聚集在这里,由此带动粮食、面粉、食品、烟草加工业和纺织染布、酿酒、鞋帽、棕麻、刺绣、刻印等手工业上百家,使双杭成为辐射全省、沟通省外及东南亚地区的商品集散地。

商业的繁荣必然与人口的流动紧密相联;流动的人口定然须要一定的场所为之提供必要的庇护。于是,一幢幢会馆在双杭地区拔地而起:浦城会馆、江西南城会馆、南郡会馆、兴安会馆、延郡会馆、建宁会馆、寿宁会馆、绥安会馆、昭武会馆、建郡会馆、周宁会馆、泰宁会馆、尤溪会馆、福鼎会馆,这14家会馆无一例外建成于清,矗立在上下杭总计不过2000米长的两街之上,何其壮观!它们代表着的已不仅仅是一个个地域概念,还是这些地方财富与实力的总较量。会馆内厅堂、戏台、酒楼、亭台楼阁,无不雕梁画栋、漆金涂丹,饰以纷呈牌匾、荟萃盈联,堂皇精美。更有一些兼具书斋、花园,花木扶疏,清幽淡境,甚是雅静。

兴安会馆当是其间最大最气派的一家会馆了,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气将上下两杭街道贯穿了起来。我无法想象兴安会馆门前高大威武的青石雌雄狮曾经迎来送往过多少来自兴化在这儿开店、摆摊、挑担叫卖,继而发迹成为资金雄厚最负盛名的"兴化帮"商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见证了由于商帮的超强实力,这条原本名为"下杭"的街道为此又有了另一个别称曰"兴化街";我也无法历数殿内供祀的天后妈祖曾经注视过多少来自兴化的举子昼夜苦读的身影,但可以肯定的是,天后妈祖的慈眉善目,一定深深记下了聚源发纸行、何元记糖栈、苏开勋义美南北货行和蔡大生鞭炮行这世称"四大金刚"的商帮领头人他们叱咤风云来去匆匆的身影。兴化帮经营商品的范围极大,几乎囊括了京果业、食糖业、百货业、代理业、烟业、进出口业、棉布业、鞭炮业、钱庄业、侨汇业、汽车运输业、食品加工业等所有行业,由于不同一般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他们当之无愧稳坐各大商帮的帮首之席,除建造兴安会馆,并每年春秋两次在这儿举行庆赞"酬神"活动、整理帮规、推举会首之外,他们还积极举办慈善事业,置产寿生堂为旅榕莆仙贫苦乡亲临时居住,并购置兴化山一片,作为同乡死后埋骨之所。

江西南城会馆又当是14家会馆中最小的一座了。那时的江西帮和温州帮与兴化帮、福州帮、南平帮、闽南帮、福清帮、长乐帮一样,是双杭地区最具实力的两个外省商帮。江西帮以经营土产与药材生意为最,于是南城会馆那"面阔3间,进深4间"的不大的空间里,因存储堆放货物之故,便自然而然弥漫着一些大山的味道了……三从白马南路往南走,有一座红墙建筑格外醒目,孤零零矗立在现代高楼的围困中,一如隔世的红梅,傲骨而冷艳,它就是台江区现存最好最完整的一座会馆--古田会馆。馆内戏台左侧之墙,有一段文字吸引了我的视线:

古田会馆

古田会馆内部

台江,这片福州的滨江城区,便是闽江与大海衔接的"门户",是福州与海洋之间不可或缺的"终点"。台江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商贾云集,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和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集散地,是闽江最为繁华的江岸风景线。近代"五口通商"更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口岸,引领了世界"茶文化"数十载,亿万年的江海淘洗,千百年的商贸根基,提炼并浓缩了台江的商贾文化,历经百代,蔚为大观,逐成为福州文化的滥觞……这是为古田会馆内所展示的关于台江商业文化和会馆文化的一段序言,它高度概括而凝练的文字在馆内精致的木构件、石柱、石栏以及藻井雕饰的映衬下,如一条绵绵的河,无不显示出台江那曾经如繁花盛开的一段景;只是眼前掠过的一张张老照片:三县洲、台江码头、连家船、万寿桥,以及那一串串曾经风云商界的大名胡文虎、曾文乾、黄瞻螯、黄瞻鸿、欧阳康、李郁斋……这些黑白图片所展示的历史记忆的模糊和与文字表述的史迹那清晰如昨的真,竟让人一时恍惚不知所处:地名尚在,人名尚存,而彼时的景彼时的人却早已如烟消失在历史的尽头,唯丝丝残迹偶或有兴趣滴漏一下那陈旧苍老的故事罢了。

这恰如一街之隔的上杭路、下杭路,漫步其中,是无论如何无法将"史"与"实"这一切的一切重合的,它们曾经的繁华与今日的落寞,最多的,是落实在史志字里行间那艰难的"难觅旧影"4个字眼里--"浦城、南城,基本保存;南郡、建宁、寿宁、建郡、周宁,部分保存;兴安、延郡、绥安、昭武、泰宁、尤溪、福鼎,已拆。"这写在史志中的字,如何不令人感而叹之!而我这一天仍固执地要来双杭,寻一眼清时双杭会馆那一世的美。然而双杭满街的零乱忧伤和失落,从西式门窗、木构雕版、美人靠、小洋楼上,是可以感觉出来的,它们剥落如残,在静僻的灰炉巷、汤房巷、四太子弄、总管边、婆奶弄……时不时撞眼而来,如颓废的老人,生机了无。这是一种如灵魂出了躯体的状态呵!许是仍旧陌生之故,许是先入为主的心境的影响,下杭路92号的南郡会馆成为此行见得最真切的一个会馆,这是因为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大门上方青石横匾上刻着的"南郡会馆"4个大字,以及两边拱形仪门上方的"河清"、"海晏"青石额刻。然2000平方米的红砖清水墙、戏台、天井、大殿、厢房、鱼池和志书中南郡会馆汀州会馆的"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雕木贴金,富丽堂皇"之景,如今概已全都湮没在幼稚园那一墙红的粉的卡通世界里了。

有一位老人,站在上杭路古老的青石条板上,

为我讲述着他童年时亲历的双杭:那大概是抗日战争前后吧,双杭的茶业、木材业、土产业、糖商业、京果业、油商业、海产干货业、粮食制品业、绸布业、棉苎业、文教用品业、百货业、国药业、西药业、烟业、颜料业、进出口业、海运业、屠宰业、肉燕业呀那真叫个繁盛。他指着左前方福州商会旧址说,那时福州、兴化、福宁、建宁、延平、邵武、汀州等地的富商们,常常是坐着黄包车从这条青石大道前往商会议事的,而平民百姓则拉一辆平板车,前往各商行运货贩货;印象深刻的还有日本人和特务头子,他们坐的黄包车呀那叫神气,除了一人拉两人推,另有两个在侧护着外,他们的车轮是充气轮胎,而不像咱们的木头轱辘。最有趣的是有户曾姓人家,以经营茶叶、土布、笋而成为首屈一指的大户,他有12个老婆,每个老婆以1至12月份的花名取名,于是他家的"花儿"从桃花直叫到梅花。

讲着故事的老人眼前似乎又出现一个伙计往路头的中浮药材栈飞奔而去,那城里的店面还等着他回去汇报今日各药材的行情呢;他也似乎看到了青石路面的那头,一个人正钩着一条大鱼,一步一步拖着走近……老人看上去有些苍老,他的故事也如双杭,繁华尽处是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