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后,美国以其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控制了中国,迫使中国同其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尤以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简称“中美商约”)为甚,将中国置其绝对保护之下,天津外贸即为其所垄断。美国在天津外贸中所占比重,进口1946年为70%(走私除外),1947年是68.37%,1948年为65.75%;出口1946年为70%,1947年是62%,1948年达70.68%。
抗战胜利后天津外贸出现过复苏,不过这种复苏只能同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最低年代相比较而言,1945年天津对外贸易完全停滞了,1946年恢复了对外贸易,1947年就超过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最高年的1942年水平。1946年到1948年间天津外贸情况是:以美元计,1946年为33645003美元,是1942年的91.67%;1947年为36727695美元,超过1942年水平;然而1948年下降到12874343美元,是1942年的35.07%,虽比1944年高出166.38%,但同1947年相比却下降了185.27%,比1946年乃下降了161.32%。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此间进出口贸易货值处在起伏波动的下降中,进出口船只吨位量却呈现上升势头,1946年为1172244吨,1947年升为2405125吨,1948年再升为2819352吨。这种反常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三:一是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后从天津口岸输入大量军用物资;二是国民政府推行搜刮民财政策,迫使华北尤其是平、津地区大资产者积极向南转移财产;三是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节节败退,政权处在摇摇欲坠中,平、津地区军政要员、官僚、社会“贤达”以及大资产者纷纷举家南逃,当时南逃之路仅海道一途。这些都是进出口吨位量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可见,当时天津口岸船只吨位量增加并非是天津外贸发展的反映,倒是国民党政权在华北、平、津地区覆灭的先兆。
1946年和1947年天津外贸出现复苏原因:
一是国内外形势有利天津外贸发展。战后各国对有损外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统统加以废除、修改或调整;二是八年抗战华北城乡积压的大批农、副、土、特产品急于运津出口,同时又渴望得到从天津口岸进口商品;三是战后美国以各种名义将剩余战略物资倾销中国市场,大量美货源源不断从天津进口销往华北各地;四是国民政府最初采取放任自流的外贸自由化政策,鼓励进口、自由出口,对进口几乎不加任何限制。
1948年天津外贸进入低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民政府推行“独裁、卖国和内战”总国策则是最根本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平、津地区实行军事管制,对平、津地区近百余种物资进行军管;出入天津的物资需持有军管当局发给的物资移动“许可证”,否则连人带货一并扣留。这样,天津就从一个中国北方最大外贸通商口岸变成了与外界隔绝的死港。内战爆发后,华北成了必争之地,华北铁路和公路及水运交通就处于双方争夺与控制之中,因之常常中断。交通运输的中断,内销物资不能由津运入内地,内地物产不能运津出口,经天津口岸转出入的货物这时只得改往他口出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
综上所述,近代天津外贸发展变化,无论是兴起时期、发展时期还是衰退时期,也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都始终是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对华经济侵略掠夺程度的反映。(原载《天津史志》1993年第1期)。
近代天津对外贸易兴起时期的基本特征:近代天津对外贸易兴起时期是指1861~1899年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天津外贸的基本特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贸易,上海对外贸易的附庸,英国控制了天津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