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读书很好:一本真正读懂香港的书
1167500000009

第9章 邓小桦

邓小桦邓小桦

作者简介

邓小桦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取得科技大学文学部哲学硕士。大学时开始写作、发表诗歌,曾获“青年文学”中文文学散文组冠军、新诗组冠军、“大学文学奖”新诗组冠军。著有诗集《不曾移动瓶子》、散文集《斑驳日常》、访问集《问道于民》、合著《是她也是你和我——准来港女性访谈录》、《所以美好》,2006年与郭诗咏发起文学杂志《字花》。目前在香港电台第二台主持文化节目《思潮作动》,并为《明报》、《星岛日报》、《am730》、《新京报》、《南都周刊》等多份报章、杂志撰写专栏及评论。此外,她亦于香港艺术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及全港多间中学,教授创意写作课程。

集诗人、作家、文化人等身份于一身的邓小桦并非纯粹的“文人”,她不只存在于纸笔之间,同时活跃于多种文化及读书活动,出任筹划、主持及演讲嘉宾。2008年邓小桦以《字花》名义申请艺术发展局的多项计划资助,策划名为“在云上播种——中学多媒体诗歌巡回表演”计划,拣选本土现代诗,邀请本土年轻艺术工作者进行跨媒体改编,利用音乐、戏剧、行为艺术、录像故事、诗人朗诵等形式,到学校表演,突破文学单向度发展的固有模式。可惜,此项计划后来因不再获得资助而中断。

2005年世贸时期激发起邓小桦体内的社运因子,从此她站出街头参与社会异议抗争。身为“本土行动”成员,前两年经常可见她在天星码头、皇后码头的工地中叫喊抗争,近在“反高铁”、“保卫菜园村”的新闻中亦经常可见她的名字。她也是“香港文学馆倡议小组”成员,与本港文化学者、文学家一起积极争取西九文学馆,在网络上与生活中动员对文学热心的人站出来。对于社会上不公平不公义的事,她必定口诛笔伐。年纪与八零后一代相近的邓小桦,熟悉他们的成长背景,常为这群年青一代发声。

我眼中的80后

邝:最近香港传媒及政界均热烈讨论80后年轻人参加社会运动。知道你活跃于天星、皇后的保育运动,积极推动西九设立文学馆,同时也是一位香港年轻作家;你对80后现象有什么看法?

邓:80后的确有些新的特质,他们跟四五十岁的人有些分别,最重要是现今二三十岁的人没四五十岁的那么重视金钱,他们没那么服从主流社会的规范,即是不会认为“一份工”最重要、钱最紧要、发展最紧要。然后,当他们重视自己的东西,希望自己的本土文化和生活点滴可被记录下来,却发现旧的东西被一些发展主义的东西——如新的商场、大厦等所盖过时,他们就会出来保护。

邝: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文化上或在态度上跟上一代有所分别,会否是因为今天在小家庭制之下,年轻人不需要负起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责任,所以有空间与自由度去多参与社会运动?

邓:这跟九十年代戴卓尔的绿色一代有点相似。为什么那时英国那么多年轻人参与环保、补路、保卫家园等运动?其实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工作,然后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理想得不到发展,他们有着很多时间,便会对这样一个令他们发挥不到的社会产生疑问。我估计两者是有关系的。但我并不想说,只要你让他们上班,人人有份工便会相安无事,他们便不会再想改变这个社会,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邝:知道目前有很多80后年轻人,他们每星期只上班一天,剩余的时间他们会参加很多不同的社会活动,或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不像四五十岁的人,当年毕业后最重要的就是先找一份工作,因为要还学生贷款,又或要供养弟妹。

邓:是双向的。现今有些年轻人其实也很想搏,他们都不知多想每天返工10小时,做足六天,然后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来,不过社会就是没有这个空间。于是,他们唯有去做一些觉得可以发挥到自己的事,譬如说通宵达旦地去做一首音乐,很搏,而且是没有报酬地去做。为何会这样?就是因为,社会现有空间令他们觉得不值得去搏,这点我认为是社会流动的最大问题。

邝:谈到Generation,总会提及代表那个世代的作家。在内地,大家耳熟能详的80后代表作家是韩寒,那么香港有否80后的代表作家或作品?

邓:我想现在是还未有的。现在比较可以代表到年轻人的作家,其实他们主要都是“七字尾”的,譬如谢晓虹、韩丽珠、李智良这几个名字,是代表年轻、新锐,而年轻人亦认同他们。他们亦各自有一鸣惊人的作品,甚至是可以代表香港的。

但你说80后出现了这种作家没有?以创作来说,若要对等韩寒的,其实是未有;但值得注意的写作人倒是有的,譬如健吾,他是个在学院与流行之间行走得很好的作家。另一个是陈景辉,他很有代表性,能够代表我们心目中无法被驯服的80后。另外新鸿基年青作家出版计划推出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唐睿,一位是卢劲驰,都是很有特色、有代表性、值得留意的。前者曾到法国留学,视野广阔;后者是一位视障人士,但比我们能看的人更加醒目,我觉得他们在社会上应该能创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