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环境艺术纵横谈
11674200000013

第13章 传统篇(7)

园林艺术设计杂论

中国园林艺术概览

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它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亚洲曾经影响日本等国家的造园艺术,而且在18世纪后半期,对远处西欧的英国等地也有一定影响。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现存的这些园林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研究这些历史遗产,给予科学的总结对我国园林的建设和发展新的园林艺术以及学习园林艺术的设计,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的园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王的苑囿,另一类是官僚、地主和富商的私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少数设于都城内,与宫室毗连,规模也很可观,如北京的三海(北海、中南海)。这些苑囿的布局,基本上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改造,结合房屋、花木构成园景。建筑物体形比较高大,色彩华丽,林木掩映,花卉繁多。私家园林一般建造在城市中,与住宅紧密相连,占地一二亩者居多,最大的也不过数十亩,园景处理以小空间内的近距离观赏为主。这两种园林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而建造的,虽然由于园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所占的地位不同而有若干不同特点,但在园林布置和造景手法上,则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园景构图模仿自然,采用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山池、花木的布置都不像欧洲大陆那样惯用的几何形图案,而且不论苑囿或私家园林,都有大量的建筑物,往往成组成院布置,形成许多封闭式的院落。再如二者都用叠石堆山来丰富园景,在建筑风格和植物栽培方面,也富有我国的民族特色。从园林的发展过程来看,当统治阶级政治稳定,造园活动往往比较频繁,苏州私家园林的发展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明清是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苏州的造园活动也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从明嘉靖至清乾隆之间,大小官僚地主争相造园,成为一时风尚,为时几达三百年之久。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一批反动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发了横财,纷纷来到苏州,大造宅第园林,又使苏州出现了一次造园高潮。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清末苏州园林兴盛的社会背景。江南诸地的情况不同,园林的数量、规模和保存状况也有区别。清代江南园林虽推苏州、扬州、杭州三地为代表,而私家园林则以苏州为最多。在自然条件方面,自来兴建园林大都以筑山开池为主,两者之中又以筑山较易,得水为难。江南一带湖泊罗布,河港纷驶,可谓得天独厚。筑山必须用石,石以玲珑空透者为上品。苏州洞庭西山所产太湖石,颜色富有深浅变化,且洞多皱多,自唐以来就蜚声全国。这也为园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园林使用大量建筑物与山水相结合,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了。我国山水画和园林在摹写自然方面有其共通之处,因此南宋以后画家参与园林设计者渐多,这对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古代造园匠工在长期的实践中,薪火相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技术,创造了我国优秀的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布局

苏州古典园林,是一种既有居住功能,又有多种艺术功能的综合体。但要在一块不大的基地内,满足上述种种要求,就存在着在小面积内既要容纳大量建筑物,又要构筑自然山水的矛盾,这就需要高超的造园技艺才能加以解决。在这方面,古代匠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一方面创造了适应园林要求的建筑风格,把房屋、花木、山水融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则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风景。在造景中,还运用了各种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等手法,使园景能达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丰富的景色。具体的布局方式,因规模、地形、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住宅内园林化的庭院多设在厅堂或书房前后,缀以湖石、花木、亭廊,组成建筑物的外景。小型园林基本上是上述庭院的扩大,或是在一个主要空间周围配置若干小院而成,不过平面较为复杂,景物也相应增加,中型园林和大型园林景物更多,而且往往单独使用,因此另设园门直通街衢,它们的基本布局方式是,以厅堂作为全园的活动中心,面对厅堂设置山池、花木等对景,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楼阁,或环以庭院和其他小景区,并用蹊径和回廊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

景区和空间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于变化的风景,在园林布局上,采用划分景区和空间的办法。规模较大的园林都把全园划分为若干区,各区都有风景主题和特色,这是我国古典园林创造丰富园景和扩大空间感的基本手法之一,不仅苏州古典园林如此,帝王苑囿如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也莫不如此。景区的划分宜主次分明,曲折开朗配合,使之富有变化和对比,既丰富又不琐碎。由于一般山池所占面积较大,如把主要山池所在的一区作为全园的主要景区,再在周围配以若干次要景区,就不难达到上述效果,现存苏州各园基本上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同时,园中主景区也宜着重某一方面,或以山取胜,或以水见长,园林不论大小,如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其他方面略有缺点,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主题突出和多样化必须统一起来。园林的主景区,通常以山水为主题,但其他较小的景区则有多样的题材:有以花木为主的,有以水景为主的,有以石峰为主的,也有以峰石、花木、水池等混合而成的。大小景区不仅在主题上求其变化,而且在环境陪衬、建筑物的形式和高低大小等方面也要相应配合,才能使园景瑰丽,丰富多彩。为了适应厅堂楼馆的不同要求和各景区的不同景物,园内空间处理也有大小、开合、高低、明暗等变化。在进入一个较大的景区前,有曲折、狭窄、晦暗的小空间作为过渡,以收敛人们的视觉和尺度感,然后转到较大的空间,可使人觉得豁然开朗。在进入园门以后用曲廊、小院作为全园的“序幕”,以衬托园内主景,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欲扬先抑的办法,除用于园林入口处外,也可见于其他地方。园林划分空间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墙、廊、屋宇、假山、树木、桥梁等,假山和树木的形象比较活泼,建筑物则较严整,交叉使用各种手段,使景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空间互相穿插通透,这就增加了风景的层次和深度,拙政园中部就是这类的代表。不过小面积的园林不可能大量使用山林来划分空间,只能较多地利用院墙和廊房,许多地方甚至全部采用墙廊房屋围成院落,这就往往使空间过于封闭。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就要使空间不完全隔绝,或留有缺口,或用通间落地长窗使室内外空间打成一片,或迳用敞轩、敞亭、敞廊,或用洞门(又称地穴)、空窗(又称月洞)、漏窗等,使空间形成半隔半连的状态。

观赏点和观赏路线

园中景物,需要有一条或几条恰当的路线把它们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否则园景虽好,也难以被人充分领受。因此只有在布局中处理好观赏点和观赏路线的关系,才能使人们游览时,犹如看到连续的画卷不断展现在眼前。园中厅堂是全园的主要观赏点,多设在主要山水景物之前,采取隔水对山而立的办法。其他一些观赏点则绕水环山而设。观赏点的布置要因地势高低和位置前后,或登山,或临水,或开阔明朗,或幽深曲折,以便形成多样变化。园中厅堂除了正面的主要对影外,其他几面也力求有景可看。四面厅就是周围门窗可以敞开,四面都可观景。鸳鸯厅和一般厅堂除在前后组织景面外,两侧墙上也往往开若干窗孔,或用门窗、挂落组成景框。观赏路线对园景的逐步展开起着组织作用。在苏州古典园林里,观赏路线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和山池对应的走廊、房屋、道路;一是登山越水的山径、洞壑和桥梁等。较大的园林都是综合这两部分而成的。观赏路线的展开,或高而登楼上山,或低而过桥越涧,或处境开朗,或较为封闭,或可远眺,或可俯瞰,或室内或室外,使所处的环境和景色富于变化,各有特点。

对比和衬托

对比是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法,园林也不例外。园林在园景的疏密,空间的开朗和幽曲,峭拔的山石和明净的水面,工巧的房屋和自然的树木,以及虚实、明暗、质感、形体等方面,都经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总体布局上,从一区转入另一区时,空间和景物不断变换,产生对比作用,使人遍历全园后,觉得内容丰富。厅堂一面是水面,另一面布置山石花木,也能获得对比效果,在同一空间内也多利用树木、山池和房屋形成对比,例如水池一面为山石,另一面为屋宇,这种布置既符合功能和观赏的要求,在构图上又收到了对比的效果。利用衬托手法突出主题,在造景中运用得也颇为广泛,它能够收到主次分明、小中见大的效果。以低衬高,则原来的体量显得更宏伟;以淡衬深或以深衬淡,可使景物轮廓格外鲜明;以暗衬明,则明处愈发瑰丽灿烂。园林里常见的办法有:用建筑物和白墙来衬托花木、石峰;用平净深碧的池水衬托峥嵘的石山;用低浅曲折的池岸、平直简洁的桥梁和透空小巧的亭榭衬托水面的开阔等。衬托应用主题,用次景来烘托主景,但衬托也是交互的,需要把两个方面都处理得恰如其分,使主次各得其宜。在处理对比和衬托关系中,掌握尺度是很重要的,在小面积园林里,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为了使空间感到开阔,房屋的体量应避免过于高大。厅堂虽是园内的主要建筑,但也不能喧宾夺主,与山池失去应有的比例,而应使厅堂的尺度和所处的空间大小相适应。在树木配植上,比较重视单株观赏,又常用慢生的树木来点缀院角庭边,或用大盆景作为院景,也是考虑到园林空间的尺度。

对景与借景

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面,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这种对景以道路、走廊的前进方向和一进门、一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除了正面对景之外,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窗孔和洞门作为取景框,行经期间,就有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出现。厅堂楼阁是观景的重要地点,在这些建筑物前布置山水、竹石、花木、亭榭等组成对景就显得更为重要。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观赏对象,往往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景。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

深度和层次

园林强调幽深曲折,曲折的布局可以增加园景的深度,避免一览无余的弊病。自然式山水风景园必然产生不规则的平面,山池、道路、走廊、云墙等,盘曲迂回,也利于造成曲折的布局。为了增加园景深度,多数园林的入口处设有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视线,使人隐约看到一角园景,然后几经盘绕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园内对景,不论动观的或静观的,也都不用捷径直趋的方式,而要迂回一番后才能达到。园内空间一环扣一环,庭院一层深一层,这都是在总平面布置中求其深度感的办法。空间互相穿插贯通是增加园景和层次的重要手段。相邻空间之间成半隔半开状态,使房屋山林互相衬托,互为借景,可以形成丰富的层次。屋后山后用高树、竹林、楼阁等穿插期间作为背景,使房屋山林向上层层推远,可以造成景外有景的印象。

园林之理水

自然风景中的江湖、溪涧、瀑布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是我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的来源。古代匠师长期师法自然,叠山理水,创造出自然式的风景园,并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和再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组织园景方面,以水池为中心,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色,是我国造园的一种传统手法。由于明净的水面形成园中广阔的空间,能够给人以清澈、幽静、开朗的感觉,再与幽曲的庭院和小景区形成疏与密,开朗和封闭的对比,为山林房屋展开了分外优美的景面,而池周山石、亭榭、桥梁、花木的倒影以及天光云影、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都能为园景增添生气。因此环绕水池布置景物和观赏点,久已成为园林中最常见的布局方式。较大的园林,水池还往往支流迂回盘曲,形成许多小区景。有些园林更有溪涧、水谷和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