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11666600000022

第22章 上

【原文】

人少,则慕①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②;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③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①慕:爱慕,依恋。

②少艾:指年轻美貌的人。

③热中:焦急得心中发热。

【评析】

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父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若以弗洛伊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做心理分析后得出的。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慕父母之爱。

因此,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美女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了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合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攸然④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注释】

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

②圉圉(yǔ):疲惫的样子。

③洋洋:舒缓摇尾的样子。

④攸然:迅速的样子。

【评析】

骗子有术,也有限。

有术就能使人受骗,不仅使普通人受骗,就是有德有才的君子,像郑国贤宰相子产那样的聪明人,也照样能受骗。只不过这得有个条件,就是你得把谎话说圆,说得合乎情理,就像那个“校人”那样,把鱼开始怎么样,接着又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说得来非常生动细致,活灵活现,难怪子产要上当,要相信他了。这里面还有一层微妙的原因在于,越是君子,其实越容易受骗。因为君子总是以君子之腹度人,凡事不大容易把人往坏处想,结果往往上骗子的当。倒是真正的小人,以小人之心度人,把人往坏处想,往往还不容易被欺瞒过去。所以,说君子也难免受骗,这原本就不是什么奇怪的问题。

当然,还是那句话,要让君子上当受骗,得有合乎情理的说法,否则,还是容易被识破的。这就是骗亦有限的话题了。

明透了这个道理以后,即使你是君子,是不是也应该保持戒心,多一分警惕,以免上当受骗呢?

【原文】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①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②。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注释】

①逆:揣测。

②靡有:没有;子遗:二字同义,都是“余”的意思。

【评析】

孟子是在和学生成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说到读诗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人交流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刘勰发挥的,是孟子的读诗法。

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逆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原文】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①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老,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③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④,践天子位焉。而⑤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注释】

①谆谆(zhūn):反复叮咛。

②暴(pù):显露,公开。

③南河:舜避居处,在今山东濮县东二十五里,河在尧都之南,故称南河。

④中国:这里指帝都。

⑤而:如。【评析】

君权谁授?

按照一般传统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予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见解。

可孟子却做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答案,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予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可以有这个权力。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梁,寻找“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吧。

现实中,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更为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从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而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吗?

由此得出,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君权谁授?

从本意上来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个人所授,即便你是伟大如尧,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故事】

贪小便宜吃大亏

战国末期的楚怀王,就是一个不懂得将眼光立足长远的人,他的悲惨下场,也正是自己目光短浅、利令智昏所致。楚怀王和齐王相互结盟,共同抵御虎狼之秦。秦国非常担心两国联盟,就派张仪出使楚国,让他想办法拆散楚国和齐国的联盟。

张仪到达楚国后,使用重财厚礼收买大臣靳尚,使他感恩于己。又在他的帮助下,成功以商于之地600里的代价说服了楚怀王与齐国废除盟约。

原来此时,屈原早被疏远,楚国的廷上剩下的多是谄媚的庸碌之臣,唯有谋臣陈轸满面愁容,忧心忡忡。他竭力规劝楚怀王,利令智昏的楚怀王却根本听不进去,他打断陈轸的话,还将他赶了出去,陈轸只有默默长叹。

楚怀王唯恐张仪产生疑惑,从而失去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给了张仪丰厚的馈赠,并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这个不速之客。并且当即宣布,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往来。然后,派将军逢丑父随张仪至秦,讨取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失足坠车,摔伤了腿,卧病不上朝。一直等了三个月,逢丑父仍未讨到土地。于是,逢丑父便投书秦王,申明前约。秦王说:“如果真有前言,须待齐、楚绝交之后,才可践约。”逢丑父无奈,只好派人将消息转告楚怀王。楚怀王深恐绝齐不深,惹得秦国不满,便挑选了一位强悍的勇士,手持楚国符节,匆匆赶赴齐国去大骂齐王。

齐宣王见楚怀王如此背信弃义,而且派人骂上门来,不禁愤怒至极,于是,他决定报复楚国。不过,齐宣王非常清楚,光凭齐国的力量,不足以战胜楚国。尽管齐宣王极不情愿与秦国联盟,但目前只能走这条路了。他要抢在楚国前面,率先与秦国搞好关系,并约秦国一同攻打楚国。

张仪见大功告成,这才上朝理事,告诉逢丑父说:“我有奉邑六里,马上献给楚王。”逢丑父闻之愕然,仍据理力争,张仪一口咬定是6里土地。逢丑父明知被欺,却已无可奈何,只得归报楚王。楚怀王正迷醉于扩大疆土600里的美梦中,闻逢丑父空手而回,细说原委,怒不可遏,盛怒之下,已失去理智,命大将屈句率精兵10万,进攻秦国,结果失败而归,损兵8万,还失去了丹阳、汉中等地。

楚怀王因为想贪得秦国的600里土地而毁楚齐盟约,结果反被秦国利用,最后不但没有得到土地,而且还损兵折将,失去领土。世上没有轻易可得的便宜,贪小便宜的人会吃大亏。

做事一定要通达求变

大自然的天气变化多端,人类要顺应自然而生存。在生活中,人们面对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也要像大自然一样继续运转,像天体一样不断运转,灵活多变。

老子有句话说的好:“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不会让人信任。”

老子的这番话借天气千变万化的情况,表达了人行事也应该随不同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变化。外界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总是在变化的,我们如果毫不在意外界的变化,一直固守着单一的行事方式,一成不变地做事就是认死理,就是钻牛角尖,做事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孟子与淳于髨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淳于髨问孟子:“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规定的吗?”孟子回答说:“是礼制规定的。”淳于髨于是又问:“那么,假如某个人的嫂嫂掉到水里去了,他用手去拉她可以吗?”孟子说:“嫂嫂掉到水里去了,不去拉她,那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这是礼制的规定,而嫂嫂掉进水里,用手去拉,这就是变通的办法。

灵活多变就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要看形势来决定应对之策,要做到能屈能伸。韩信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家里又一穷二白,所以很被同乡人瞧不起,很多人还常常以欺负他为乐。一天韩信走在集市上,忽然被一群恶少拦住。一个屠户趾高气扬地站在他面前,对他说:“韩信,你虽然腰里挂着剑,也一样是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有本事你就拿剑来刺我,要不然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稍稍犹豫了一下,接着后退几步,低下头,从那个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存心侮辱他的人一阵哄笑。但那些嘲笑韩信的人却不知道,看情况决定如何做事正是韩信聪明的地方,他带兵征战过程中,有一次是背水结营而取得了胜利。战争结束后有人问他:“兵法上说扎营应该背靠大山,面朝大河,为什么你用完全相反的方式扎营?”韩信说:“兵法上还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这样做,正是要激起军队的士气,让他们没有后路可退,这样他们自然就拼死作战,胜利也就是囊中之物了。”

我们做事要通达求变,见机行事,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