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里有条宽宽的河
11666300000016

第16章 第四辑(1)

捡易拉罐的男孩

乘271快车自京返回,要在梅河口换车,从北京一上车便碰上个少妇,人倒是标致,可惜俗气傻气造了一身,同是白山人,又无法不与搭伴,心情就实在好不起来,换上车,我夸张地向窗外看,故意冷淡那喋喋不休的旅伴。

这时我看到站台上有个衣衫不整的中年汉子,个头儿挺高,极瘦,拎着半编织袋易拉罐,在站台上走,见到猎物,放于地上,高抬腿,把它跺扁,再装进袋里。这是个靠拾废品为生的男人。当他瞅见售货亭的小台上放着一听启开的饮料时,立即抓过,掂了掂,喝上一大口,然后,举在手中,向远处喊了句什么。

到底是拾废品的,别人扔的东西,大庭广众中竟然捡起来就喝。我正这么想,只见从另一处跑来十一、二岁的一个男孩,也是衣衫单薄而凌乱,不过,从五官上打眼便可认定是中年汉子的复制品。男孩身上背着比爸爸还多的易拉罐,冲过来,欣喜地抢过父亲喝过的一口的饮料,珍爱地用小舌头舔了几下,又喝一大口,紧接着双手递还那汉子,待到汉子再次示意他尽管喝时,孩子才贪婪地喝起来。

我全身轰地一热,鼻子有些发酸。方才父子俩各自先喝一口,是不是为了尝尝有没有毒?多懂事的孩子,他按说该上六年级了,而今大约只字不识,但是,他怨恨过他的老父了么?就凭刚才那真诚的一敬!我自己有儿女,挚友也无绝后者,唯与这孩子不同处,便是我等的儿女们饱读诗书而这孩子可能目不识丁!另一点让我心悸的是,我等的儿子都有个温暖的家,可他们对父母只是索取、掠夺。不是嘛,读完大学谈上朋友的,盘算的主要目标,是老东西的住房与存折!车窗外这孩子,文盲,但他保留的恰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东西,他贫乏么?他的家寒冷孤凄么?为什么生活一旦富裕起来,牺牲的必定是亲情与孝悌?

头昏脑胀,一时不知如何向那男孩致意,猛瞥见车内有一废罐,拣起,奔向车门,呼喊几声,对方无反应,那也奋力掷出。男孩敏感,捡起,于万头攒动隙间,寻到了向其招手的我,他活泼真诚地向我一笑。

这一笑,那样贫穷与寒冷,那样朴素而纯真。下雨了,火车一哆嗦,满车窗沾满泪滴!

我用力扭弯脖梗,什么也看不到。捡易拉罐的孩子呀,你仍在秋雨中飞跑么?冷了,便偎依你父亲那瘦瘦的怀中腋下,那儿有暖暖的亲情哩。那儿有真真的父爱哩。可你凭什么又如此残忍,一塌糊涂的肮脏的小脸上,竟投我那样的笑,那朵笑,纯洁如水,灿烂如花,流矢般击中我的心,让我疼痛如许,欲抹去不想,又如何能办得到……

在山城,在雾都

背向长江,我面对一壁悬崖,只觉得有些眼晕,而重庆市的许多楼房便一幢幢朝崖顶盖去。在这么陡的地方盖楼,未到过重庆的人想也不会想。难怪称它山城!

这儿是重庆火车站,全市的低处。如要浏览一番,则必须爬山。为省脚力,有巨缆拴住客车,沿铁轨凭动力直至崖顶。未到过山城的人,谁个见过这索道似的交通工具!

当地人称之为缆车。

缆车?懒车?一笑,我不坐。即来到山城,非亲攀至其顶不可。缆车轨道之侧,便有人行道,石阶。一蹬一蹬,立陡,不怕腿酸的不怕气喘的往前上啊。

江就在身后细下去。猛回身,吓一跳,这就是气吞万里的长江?平平静静地,睡在脚下。不知不觉间,人已升高近百米了。

这时有雾白腻腻地流开,从哪儿起的,欲流散何地,都不知道。在发现起雾了的时侯,自己已沐入了雾中。大江没有了。山城看不见了。头上的石阶、楼房,粗看,只有近处两点。而山城恰因为这雾便不知山有多高,楼有几许,越发刺激我要攀到崖顶的欲望。

雾都重庆,舍你谁堪负此盛名?

身前身后,总有行人。素不相识,目标是相同的,向上。小贩的叫卖声这时在浓浓的雾中荡过来,石阶旁无处不见小小的业主们。在这么陡的地方做生意,非挑即担,凭体力赚钱,值。

重庆的楼盖得奇特:其基础不必如其它地方,得挖多深多深的糟子,在这里是依山靠石。倘左边一块巨石,敲一番,天然的基石,右边补上个垛子,楼就坐在其上。我猜想这可能是花岗石,不风化的。顽固一词,在这儿有褒的成份。

忽地有异样的感觉。噢,到极顶了。雾小雨也似地,挑于发梢睫毛之上,毛茸茸的,裹在这烟雾中,通点文墨的人,不诗意大浓,真真地说明他毫无灵性!在山城的最高点,想眼前的雾,想脚下的楼,想车站,想大江,哟,这自豪感。

重庆的巷子很窄。短短的扁担,刚好够换开肩。是巷子规定了扁担的长度,还是扁担限制了巷子的宽窄?想想这些有趣却徒劳的问题,方才攀石崖的辛苦马上就稀释了好多。

挥挥手,向山下人致意。没人看见,但我无法不想到山下的人。山上山下,一样的忙忙碌碌,一样的红红火火,尽管有这山,有这雾,生活照样热腾腾地向前走。

再举步,该沿石阶下坡。不知底细,又在雾里,可双脚拘管不住。那就信步前行,到哪步算哪步,只是不想回头。

又是挥不断的雾,又是看不完的楼房,又是窄窄的猜不透的窄巷,又是那缠人撩人的叫卖声。

再走过一阵子,我糊涂得不行:这是哪儿?似曾相识,又不全认得。辨认有顷,这不又走到缆车起点,那边不是车站?

居然转回来了!

糊涂片刻,又恍然大悟:人往高处走,也不妨往低处汇;你只管放心大胆前行,无论有山,有雾,保准迷不了路,在山城,在雾都。

初夏访会稽

八千里路云和月。从长白山区汗嘘嘘地赶到会稽山下,这愿望折磨我达30余年。我应《山海经》杂志邀,赴杭参加笔会,未去报到,便迫不及待改道绍兴,乘绍兴市2路公共汽车到终点,就是名震华夏的大禹文化遗踪风景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宛委山景区。

石阶弯弯曲曲,依山势而上,到处是兴致勃勃的游人,南腔北调,多种方言混杂,相互点头一笑,就是同志啦。石阶一旁设置着许多造型别致的音箱,放送出悠扬的乐曲,拂去我旅途疲劳。溪水淙淙,野花簇簇,蜜蜂儿梦呓似地吟唱着,于花丛中跌跌撞撞,捧一把溪水洗脸,你保准惬意地长啸一声,远处郁郁葱葱,树木绿与天齐,正不知山涧转过后,更有青山几许!思绪飞回两千多年,那个卧薪尝胆的故事,明知越王典故大约是出在城内的府城公园一带,但面对这满目青山,你没法不生出无尽遐想,的确,这么险要的地形,必是兵家鏊战之所。

发一番感慨,回过身来,便是王明阳读书处,还有葛洪炼丹处,仙师练丹处留有一眼小井,后人以青砖砌护,内见清水一泓,拍拍井口,追忆先贤,这时候宛若超凡脱俗一般,半生积累的烦恼,倾刻间烟消云散,心胸空灵得就如同鸣着鹧鸪的大山!

怀着一种庄严肃穆的神情,我瞻拜了禹穴。做为华夏人的祖先,华夏精神象征大禹就安睡在这里吧?这位为救民众除灾难而奋不顾身,历十余寒暑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民族英雄,三千年来激励过多少后来之人呵。从来不信鬼神的我,不由凝神闭目,默默祷祝。不到过这儿来的人,绝对不会确知自己竟是何等渺小。难怪有数不清的名人雅士,不辞饥饿劳累,到此寻踪觅迹,又留下许多佳作墨宝,大禹精神的魅力,真是无法描述!

忽然乌云一片,带来一阵霏霏小雨,通身大汗让它轻轻一洗,顿觉轻爽无比。这时,我在大老鼠塔前避雨,顺便观看工人们修塔,俯视脚下,千沟万壑,烟雾腾腾,若浓浓的牛奶,溢出来,漾开去,又似千军万马,呐喊着涌上山来,闭上眼,你会听到金鼓齐呜,脑海中活脱脱一幅两军苦斗图,身在古战场么。

又是骄阳高照,麻痒痒地晒我湿衣。这一次游山值得,晴天雨天都见了。大老鼠塔再前,要到香炉峰,脚下的石条设计得越发别致有趣,就连路边供休息的墩、凳,也搞得是那样独具匠心──还是自个儿看去吧,您哪。

香炉峰,大概为众山之最高处,顶端建一寺院,叫“炉峰禅寺”匾额,为赵朴初题写,寺院雄踞山尖,望去倒类似武当山的金顶,当然,这儿是佛家圣地。善男信女,焚香、诵经、敲木鱼,对匆匆来去的游客视而不见,真超脱,诚然,他们又永远难以超脱,这是我的想法。

炉峰禅寺一登临,才发现却原来一山好景,独独此处最佳!向南看去,深谷万仞,人扶着栅栏,就如浮在半空,眨眼要飞升起来,除去气候造成的差异,这儿简直就是布达拉宫,在这里兴建寺庙,先人们能想出来,这主意的确伟大得很哪。

到处都在兴建。“文化大革命”大约把这文化名胜破坏得够彻底,都说“前人植树,后人乘凉”,而十年浩劫却是破坏破坏破坏,让后人补贴,参与这场“革命”者,如今羞也不羞?

是勾践弹其长铗,鸣声铮铮,顺风从耳际过?那股英气,千古犹存。我寻声觅去,哦,香煽峰再前,略低处筑一宝塔,是塔上风铃在响呢。二少女娴静如水,坐于塔下遮凉处读一本线装书,人塔相映成趣,美妙至极!这塔名“思远塔”,为港胞王思远女士出资兴建;再前,有青翠亭,碑记略云:“新加坡华人徐春生先生祖籍绍兴,遵先翁海成公之遗愿,出资重建观音宝殿、青翠塔等工程……”过此前行,则不断有港胞、台胞出资建设或路或亭……港胞、台胞思归,国外侨胞思归,此心天日可鉴,而一些人却在簇新的漆柱上乱刻“……到此一游”,真令人不知想什么好了。

这时再度回身北望,一座城市,端端正正地笼罩在暮霭之中,楼房如笼,道路如线,西看斜阳,温柔有加,背后,听得到会稽山的心跳,眼前,能觉出绍兴城的呼吸。天南地北,走过多少名山大川,头一回自掏腰包旅游,头一次如此超然,人生因此而充实了许多。

身在会稽,我心快极!

拜神的奶奶

武当山金殿,把一座黄铜鎏金的庙宇,铸筑于海拔1600多米的天柱峰顶,再供上威名远扬的真武大帝,其神秘便成为天下无双,虽山高路险,朝拜者如蚁。

神没有赐予我力量。登上金殿时如死过一回,简直是一个伤痕累累的战胜者。40多岁的人啦,于是大诵:“老夫聊发少年狂!”

猛然于芸芸众香客中,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跪在大帝膝下,口中喃喃,不知说些什么。我好奇,耐心地候她拜毕,便上前搭话。

老奶奶79岁,瘦得割不出一滴血,干瘪的嘴里,只剩下三颗牙,竟然步步登高,攀20里山路,来献这一柱信香?而时仅上午9时,她什么时刻动的身?

“左右住店还得花钱,在崖下坐够了,就简直着走,下半夜吧。”老奶奶道。

这深山老林,不害怕?

“怕甚?佛爷保佑。再说,不断人呢。”

真令人无限感慨,风烛残年了,为的一种信仰。一种稀哩胡涂的信仰。真武大帝是神,她却说成佛爷,这老人哪。

“我今年来过3次。三月份、七月份,这不十月了嘛。今年就这样啦,明年再来吧。”

细问,老人是河南平顶山的,汽车、火车,1000多里呢。

我大吃一惊。如此高龄,这么艰难的跋涉,“一年三其事也”,若没有神仙保佑,任换一种别的工作,即使再轻松上几倍,恐怕没有人撑得下来,不冤死才奇了!

信仰的力量!

面对我的询问,老人极愿意作答,在这里,人们本就有同道之感,全没有平日里挤车、购物时那种夹带仇视的戒备。

老奶奶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不管我,不给我钱;我从牙缝里省着,神不能不拜。没良心的,我来磕头,多咱都忘不了替他们祷告。”

不敢再打听,我怕知道这老人每天还要拜别的神们。她的子女是活生生的,至少供奉她的衣食,而她却宁肯不吃不喝千里跋涉来叩拜这根本不存在的神,究竟是为什么?

老奶奶糊涂?不,老奶奶不糊涂,只有这根本不存在的神,才能毫无缺点,才能无限地满足她精神上的需求,在别处,她无法得到这些。是神们鼓励她风风雨雨中走过,是神们鼓励她满怀信心地期待下一个朝拜,待她寿数尽时,她会含笑而去。

我想起在河南曾看见“送子女上学光荣”的标语。神是一种文化。读书也是学文化。文化与文化竟有如此针锋相对的拼杀!

不该怪她的子女们。风烛残年的老人,这么远,谁放心得下,在经费上支持,等于把老娘往死里陷害;不该怪老奶奶愚昧,再苦再累,毕竟花不几个钱便可以得到一个平等的接见机会,便可以获得一种安慰一种许诺,换个地方,让她去哪儿?

我是无神论者,到这儿纯为游览。但我没有向老人宣传我的观点,而是真诚地说:“老奶奶,神仙定会保佑您,您还能活20年。”

老奶奶开心地笑了,这时我看清,她的牙齿是4颗。

松江上游半日闲

偶然。真是偶然。经不住人家再三邀请,偕刘李王三君,顶个毒日头,大汗淋漓地就奔这儿来了你说。原本是勉强应付,哪知道差不多就当了一回世外高人!

吉林靖宇县花园口镇驱车8公里许,依山傍水藏着这样一块宝地。松花江奔涌直下,到此处打了一个弯儿,遂积下极宽的一片缓流,成为湖也似的水域。早先年木把放排,浩浩荡荡,遇到这样的缓水地带九死一生,前面的排滞留,后来的骤至,拥迭到一起,谓之“插排”,最不敢解救的。有艺高者纵使其疏散开来,可千钧万钧的木排随后拥上来,你却哪里逃命?然而唯独这一处,从无插排现象发生,木把们认为江畔那形象神奇的山峰有灵性保佑穷人,便称其为“仁义砬子”。不管日后这块旅游胜地如何命名,当地人必然要那样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