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别拿电影说事儿
11642500000007

第7章 撞击心灵的影响(6)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待了五十年的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Brooks们”却早已在监狱的规则之下潜规则了自己。甚至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这些,也许将无法生存。所以就算Brooks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瑞德,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Brooks一样离开这种已植入骨髓的体制压迫。

Busy for living,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终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但是你应该知道,束缚越紧,梦也就会在心里勒下越深的印痕。

《Crash》

奥斯卡的荣誉

导演:保罗·哈吉斯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唐·钱德尔/马特·狄龙/布兰登·费舍/泰伦斯·霍华德/桑迪·牛顿

上映日期:2005年5月6日

看《Crash》那会儿,观影经验相对较少,如此巧妙精彩的结构、张弛有度的节奏可谓直接撞击我感官的全部体验,一如片名——Crash。

在此之前,我还从未看过一部类似于《Crash》的影片,多线索共同叙事,没有主角,十多个角色全是配角。导演有条不紊地把这个纷繁的故事巧妙串联在一起。影片里的人物均有各自挣扎的生活:一个普通家庭主妇和她的检察官丈夫,一个波斯商店的店主,一个黑人警探和他的白人女友,一个黑人电视导演和他的妻子,一个墨西哥锁匠,两个偷车贼,两个白人警察,一对韩国夫妇。看似毫无牵连的人物唯一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住在洛杉矶这个民族混杂的城市。然而,在三十六小时里,一场意外的车祸,把这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联系到了一起,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这不只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冲撞,而是各种肤色、各种国家、各种利益的冲撞。

世界通常就是这样,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甚至好与坏的做法可能在同一人身上交替,必然都事出有因。

当然,必然的事已经很多:比如,生命的延续让人欣喜,生命的结束让人心酸;又比如,太过真实、充满生活感觉的电影。导演也许也正因找不到一切的始末,才打乱了故事的顺序,让它以撞车起,又以撞车终,并取名《Crash》。种种表面上的冲撞,其实都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善意的交流,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才能避免心灵上产生的激烈冲撞。

影片第一个镜头尚未出现时,那位黑人警探已经说出了本片的深意:“这就是接触的感觉。你走在任何城市里,都会和别人擦身而过,别人也会撞到你。

在洛杉矶,没有人会撞到你,你总是在这层金属和玻璃的后面。我想我们很怀念那种接触的感觉。我们撞到一起,从而找到某些感觉。”多么孤独的城市人,希望保护自我的同时又渴求被他人理解。人们刻意保持着一份安全距离,无论洛杉矶、纽约、东京或中国上海,我们正失去了那种正常的摩擦与交流,反而是冲撞时才有所感悟。

电影的导演保罗·哈吉斯说:“我创作和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要探寻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题。我无意去冒犯某些人或因此而挑起什么争端,只是想通过这部电影来表达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工具,它能够让你体味到陌生人的心路历程。我希望观众们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并不只是感知到我所指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民众去分享你们的爱心。”虽然导演的立意有些高,推崇的价值观过于标准化,但所言不假且真诚。生活中,我们冲撞的概率太大了,如果对此没有丝毫察觉,那么冲撞仍将继续,但若是我们都用真心去交流,那么冲撞则有可能避免。所以,本片也就是要通过描述一种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冲撞,去找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沟通、理解和爱。虽然开始于撞车,结束于撞车,但生活却远远不能用单纯的撞车去诠释,撞车只是个冲撞的缘由,真正的根源还是人与人的心灵撞击。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不屑于奥斯卡,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电影艺术的褒奖,认为奥斯卡是一个完全属于电影的标志。但是,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目的是升华思想,只把电影当作一门娱乐就不乏有点儿狭隘了。但从《Crash》开始,我发现奥斯卡才是真的电影艺术殿堂。这部获得了当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等多项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完完全全体现出奥斯卡的艺术含量。或许有人认为《Crash》在欣赏程度上亚于《金刚》,感官上亚于《断背山》,然而,就是这么一部略显单薄的电影《Crash》打动了奥斯卡评委,或许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题材。

大制作年年有,更何况是翻拍;同性问题是很另类,可是,在西方很多国家已经见怪不怪,很大一部分人正在逐渐接受;叙述和平战争的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拍。唯一就是种族这个问题,早在有美国历史的时候就滋生了,几百年也没有停止过,而近些年却没有常被提及。那么不提是否说明种族问题就不存在呢?当然不是,我在柴静的《看见》中了解到,时至今日,美国的种族问题仍存在于黑白两种肤色之间,有很多人仍在为此挣扎与努力。虽然一部《Crash》改变不了种族问题的根源,可起码能改观部分人对奥斯卡的庸俗观,提高奥斯卡的含金量,并且提醒现世人民:有很多问题,正在每个人身边发生,可是我们从来没正视过,就像每天在我们身边频繁发生的撞车一样。

《革命之路》

时光有意,岁月无情

导演:萨姆·门德斯

主演: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迈克尔·珊农/芮安·辛普金斯/克里斯托弗·菲茨杰拉德/凯瑞·贝茨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26日

2008年年底的这部《革命之路》使我望文生义地以为是历史题材或政治电影,于是搁置到两年后才豁然发现《革命之路》与枪林弹雨的革命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讲一个失望的,不,绝望的女人最终死在婚姻中的故事——这是婚姻的革命。

许多年前,她爱上一个野小子,这个野小子去过巴黎,带给她激情和梦想。

许多年后,当年的野小子变成了一个中庸的男人,有两个孩子,做一份稳妥乏味的工作,却没有勇气对生活做出改变。压抑的氛围中,凯特有过一段光彩照人的时光,那是因为丈夫答应和她搬去巴黎,那个地方成了他们得以继续生活下去的全部力量。巴黎与纽约会有质的不同吗?逃去巴黎难道就可以摆脱中产阶级生活的无聊与空虚吗?当然未必。但于她而言,去哪里已属次要,最重要的是改变的勇气与决心。

可惜,男人的软弱,中产生活的惰性,最终扼杀了她的希望。她额头上的皱纹,她眼角的疲惫,他们吵架时的恶毒语言,还有歇斯底里的颤抖,神情中的绝望,他们的表演就如同他们的生活一般,绝望、残忍。电影中的那位精神病人约翰,他疯言疯语却一语道破革命之路的寓意:“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生活的空虚。但承认绝望,这可真需要胆量。”

我喜欢扫舍对《革命之路》的评价,她说:“电影一开始,凯特就和莱奥纳多扮演的丈夫大吵一架,这段表演游刃有余,准确、饱满、一气呵成,看得人十分过瘾。就是这样一对夫妻,表面上光鲜亮丽,内部却满是冲突。无聊的无产阶级小生活和一个女人内心的激情与梦想,这是爱情死亡、婚姻被埋葬的最终原因。”然而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莱奥纳多于街区狂奔,那表情逐渐悲伤随之绝望,与开始的意气风发形成强烈对比。心痛,遗憾,悔恨,五味杂谈,万语千言却再也换不回失去的时光。

11年前,凯特·温丝莱特22岁,莱奥纳多也还是有点顽童气质的潇洒少年。

那一年,《泰坦尼克号》大红,成就了两位年轻的演员。“You jump,I jump”的浪漫在经历了11年生活的洗礼后变成《革命之路》中婚姻的模样。是的,如果当初Jack也被救活,他们的婚姻也许不过如此。那么,是谁错了吗?她渴望改变,不愿妥协,纵然有着高人一等的生活态度,最终也没能突破平凡的堡垒;而他固守执念,得过且过,哪怕麻痹自我也不敢对生活发起宣战。婚姻竟然就在这样的差别中走向解体。也许错的不在个人,而是不同的生活理念。相遇时激情爆发,相爱时情意浓浓,相守时却遇到巨大的沟壑,无法跨越。影片外的我们是否能够因此而得到救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