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别拿电影说事儿
11642500000031

第31章 后记

2012年5月,我开始大量整理影评。怎么个整理法呢?就是把发表过或没发表过的所有影评集结成一个小册子,以便留点资料,也可自娱自乐。但是,我低估了这项工作的编辑量,从整合到无数次修改,再到排版、打印,没想到完成初稿已经10个月过去了。

其实,我从大学才开始接触所谓的电影,那时候遇到一个爱电影的思想政治老师和一个爱电影的男孩,不挑不拣,什么都能看;而写影评更是近两三年才坚持做的事情。但当我今天重新回看这些字句时,明显感受到以下变化:最开始的影评稚嫩,多数有随波逐流的倾向,那时候还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总是看到很多“影评人”牛逼轰轰地说得很专业,而我似乎还没有形成对电影的独立观点;后来经历一个自说自话、敢说敢写的阶段,也就是说电影给我怎样直白的感受,我就怎样表达,其实也是“不懂”;直到最近,我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电影本身,于是更加迷恋这门艺术了。苏珊·桑塔格在《百年电影回眸》中写道:“每一种艺术都会吸引一批迷恋者,电影所激发的爱憎十分博大,因为人们一开始就确信电影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门艺术:它具有典型的现代性;为人所喜闻乐见;诗情与神秘感、色情与道德存于一体。”而一个靠谱影迷的口味独特之处就在于我们既爱艺术片,也爱通俗片;既看经典片,也会看垃圾片。这是一种迷恋,如果对电影的迷恋死亡了,电影也就死亡了!

我很感谢现在的生活,虽然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假期而让我偶尔烦躁、焦虑、不满,但也正是这样无可奈何而不得不为之的日子让我能够继续写作——除了写作,大概也没有别的娱乐。我还要感谢小十三,他给我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咫尺天涯,也没有生死离别、肝肠寸断,但我要感谢的正是这样的平淡,我知道他在那里,并且爱我,这足以让我集中精力写上成千上万字。我想起那部《爱在日落黄昏时》,男女主角在即将分别的车里向彼此宣泄最后的、最真实的情感。大意是:他们都没有办法承受过分亲密的关系,否则他的书永远都写不成。这一段,我看了好多遍。或许我心底里向往的爱情方式也是这样:我们各自看沿途的风景,相聚时能够彼此分享,收获我们的成长和心有戚戚焉的默契。这样就知足。

但我知道,所写的这些还很稚嫩——简直太稚嫩了。我记得伍迪·艾伦这样说过:“每当我在跑步机上回想起之前拍的电影,我肯定不会去看,因为我觉得重看只会让我不爽,我肯定会想天哪,这么烂的片,要是让我再拍一遍肯定会更好。”再回读我的那些文章时,也会有此同感,甚至几乎要放弃出版的念头。二来我以为电影的素材积累了好多年,文字已经足够,这样整合起来应该省心很多,但我还是明显低估了初稿的编辑量,一度不耐烦,有一肚需要平息的莫名的怒火。当初不正是自己要做这件事情吗?巧的是,那段时间在读柴静的《看见》,她用三年的时间整理出一本《看见》,而不是直接用了博客里那些现成的资料和文字,所以才体现其功力之深。那么,对于自己的决定,总归是要坚持下去给自己一个说法。

创作的过程是无法与人分享的,唯有熬过那些被孤独照得通体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得到正果。

房媛媛

2013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