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纪实中国2
11630600000102

第102章 诗歌(7)

《吴歈萃雅》,苏州周之标选编,刊于万历年间。他既是文人,又是书籍商,还出版过《珊瑚集》、《残唐五代史》等书,都属苏州插图。此书插图16幅,采用双面对联,横幅大图版式。此书选曲要求“情真境真”,此书插图也是如此,描绘精细,意境幽雅,吴音软语,情意缠绵,生活气息很浓,完全是吴派山水画风,是典型的苏州插图。此插图构图或圈而又破,若红杏出墙(例如“梅花窗外冷相看”、“青楼佳遇”等);或人放四角,中央空白(例如“送别”、“晓妆”等);很有特色,艺术水平很高,可惜画家没有留下姓名。刻工章镛也是苏州人。

《笔花楼新声》,万历苏州顾正谊编辑,画图,刊于万历23年(1596年,16世纪末),应属万历苏州插图,采用单面竖幅版式(明曲插图大多是双面对联,横幅大图版式,单面竖幅版式很少)。顾正谊是苏州着名画家、诗人、出版家,擅长山水画,学元四家,属吴派中的华亭派。出版过自撰散曲、诗歌《笔花楼新声》、《百咏图谱》等书,插图也是他自己画的。其画构图饱满,或四面包围,封堵严密,或有开有合,网开一面,描绘细密,但实中有虚,有如“天窗”、“气孔”,画眼空灵,引人注目,这一点很有特色,不同凡响。

以上几本苏州万历散曲插图属苏州早期诗歌插图,极为罕见,可见其珍贵。这些插图都是以人为主,人物、景物互相配合,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不像万历前期(16世纪末)人大于景,也不像明末景大于人。万历散曲插图多画闺阁庭院,多为近景,描绘精细,吴侬软语,情意缠绵,情景交融,意境幽雅,充满着诗情画意。苏州插图明末繁荣,影响各地,大多是小说、戏曲插图,明曲插图就更少了。明末天启崇祯,散曲插图继续发展,更加成熟。

《太霞新奏》,苏州冯梦龙选编,刊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插图采用双面对联,横幅大图版式,当属明末苏州插图。冯梦龙是明末着名文学家、出版家,编写过、出版过不少小说、戏曲图书,都属明末苏州插图。此书选曲多为吴江派散曲,插图也是苏州风情。此插图采用俯瞰构图,人小景大,画面开阔,自下而上分层,虚实相间,层层推远,显得层次丰富,这也是苏州插图的特点。

最后再介绍一下科技插图,笔者多次提到苏州人务实,注重生活、生产,自然也就注重出版科技图书,明代四大科技名着之一的《农政全书》就属苏州图书。

《农政全书》是明代农学最伟大的着作。作者徐光启(1562年-1633年)是上海人,曾任明末宰相,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早年从利马窦等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方科学的人之一,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一生翻译、着述颇丰,广泛涉及农学、历书、兵书、数学等多种实用学科。《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全书60卷,分12章(门),即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强调以农为本,博采历代农书,系统整理,科学分类,调查研究,一一验证,发表了很多精辟见解,尤其是吸收了当时先进的西洋水利(“泰西水法”),将中国农学推向新的高峰。可惜此书他生前还未写完,后由他的学生陈子龙等整理出版。陈子龙是松江华亭人,见官场腐败,回乡刻书,明末抗清,活跃于松江、太湖,最后死于苏州。《农政全书》崇祯12年(1639年)陈子龙平露堂刊行,平露堂在松江华亭,松江华亭古属吴地,明时属苏松太道,图书当属明末苏州图书。此书插图整个看上去,一目了然,再看细部,非常精确,非常实用,是我们今天研究明代农业科技的可靠的形象资料。此插图,尤其是农具部分的插图,大多是采用元代王桢《农书》中的插图,但是有增减改动,尤其是人物农事部分,大多是明代重新创作的。若将两书插图互相比较,画面相似,细部不同,《农书》插图简朴,《农政全书》插图细致,二者画风迥异,反映出元明、北南的差异。此外《农政全书》有些插图还参考了万历金陵刊本《三才图会》插图。

总之此插图写实生动,描绘精细,准确清楚,主次分明,很有趣味,富有装饰性和生活气息,在明末苏州插图中很有特色。

苏州出版的农业图书除《农政全书》外,还有《便民图纂》。作者邝璠(1465年-1505年)是河北任丘人,弘治年间在江苏吴县做官,有善政。此书主要记述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以种水稻为主,养蚕桑为辅,全书写了农业技术(包括耕、织、林、牧等业)、食品加工、医药卫生、生活常识、生活用品(还包括书画)、气象观测、占卜等。此书为苏州府刊本,描绘吴俗,吟诵吴歌。插图当属苏州早期插图,共有31图,其中男耕15图,女织16图。据郑振铎先生考证此插图大部分参考了南宋楼俦的《耕织图》(郑振铎《漫步书林》)。宋本《耕织图》现已不存,明代天顺6年(1462年)曾翻刻过宋本,(现藏日本),两相对照,确实是这样,《便民图篡》插图将原来《耕织图》双面对联的横幅大图改为单面正方形画面。此插图男耕图多画室外,草木披拂;女织图多画室内,花砖铺地。整个看上去,平易近人,轻松潇洒,生活气息很浓,例如《田家乐》、《祀谢》、《织机》、《攀花》等图就生动有趣,很有意思。

苏州园林天下闻名,明代建园又有长足发展,明末出现了计成的《园冶》。《园冶》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最早的园林设计学的经典着作,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作者计成(1582年-?)是明末清初苏州吴江人,是位造园家,能诗能画,青年时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大川,中年后回到江南,专门为人造园,作品有仪征寤园、南京石巢园、扬州影园等,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总结经验,写成《园冶》。此书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式园林的造园经验、设计原则和具体作法,全书分“兴造论”和“园说”两部分,“兴造论”阐明了造园艺术的指导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说”分别阐述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具体作法。全书插图共计235幅,可能也出自作者计成之手,当属明末苏州插图。

综上所述,明代插图艺术有六大中心(六大地方画派),其中苏州插图,尤其是小说插图,是明代小说插图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也最成熟。所以当前谈明代木版插图只讲金陵、徽州、杭州、建阳四派,而不提苏州插图是不对的,实属重大遗漏。明代小说插图数量多、质量高的应首推苏州插图。本文反复强调苏州插图,就是为了弥补中国古代插图艺术史上这一重大遗漏。当然苏州插图起步较晚,早期学习杭州、金陵插图,但是后来者居上,很快就在明末超过了金陵、杭州,反过来又影响,甚至于同化了金陵、杭州,以至于明末三地插图很难区分。这与苏州明末城市商品经济大发展,市民文化兴起,人文荟萃,盛况空前有关系。

金陵、杭州插图以戏曲为主,小说为辅,兴起较早(万历前期,16世纪末),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万历后期(17世纪初)受徽州插图影响,逐渐徽化。明末天启、崇祯又受苏州插图文化影响,又出现了苏州化。

徽州插图和吴兴插图都以戏曲插图为主,小说插图极少,自然以少为贵,而且画风独特,艺术水平很高,影响很大。

福建建安、建阳出版的书,一般称之为“建本”,插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但长期以来沿袭宋元古制,上图下文,简朴粗糙,明末又大量盗版,粗制滥造,最后走上了自我毁灭时的道路。对于建本图书历来评价不高,早在南宋叶梦得(苏州人)《石林燕话》上就说:“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明代万历大藏书家、文学家胡应麟(1551年-1602年,万历前期,浙江兰溪人)在《少室山房笔丛》中也说:“凡刻(书)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皆次之。其值重,吴为最,其值轻,闽为最,越皆次之。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甚寡,闽本最下。”这是对万历前期(16世纪末)明代刻书情况的总体评价,浙人夸吴,还算公正,对我们研究明代木版插图艺术也有指导意义,明代插图艺术情况也大致如此,也是“苏常为上”,“湖刻、歙刻骤精”,“闽本最下”。与胡应麟同时而稍晚的谢肇淛(1567年-1624年,万历后期,福建长乐人)也说:“今杭刻不足称矣。金陵、新安、吴兴三地剞劂之精者不下宋版。楚、蜀之刻皆寻常耳。闽建阳有书坊,出书最多,而版纸具最滥恶,盖徒为射利计,非以传世也。大凡书刻急于射利者必不能精。”情况与上述胡应麟说得差不多,福建人骂福建,还算客观,也适用于我们研究明代插图艺术,尤其是他说的:“大凡书刻急于射利者必不能精”,真是至理名言,对我们今天发展插图艺术也有指导意义。

(本文插图可详参《纪实中国》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