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二辑)
1162000000007

第7章 格局之变:西北联大触发的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变迁(1)

格局之变——西北联大触发的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变迁

1

现在看来,当年国民政府组建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的出发点就不同:对于西南联大,的确是安排他们出来“避难”的,让他们暂时借居西南,待战争结束后,再将其迁回北京和天津(对浙江大学、中央大学也是做如是考虑的),所以,这些内迁学校的建制始终没有撤销,清华、北大、南开,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建制,所谓西南联大,只是一个战时的临时管理构架而已,介于□□与三个独立高校之间,以便三个学校共享资源、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对西北联大就不一样了,当初刚一组建西安临时大学时,恐怕就已经打定了主意,要把这批高校永久地留在西北。

从组建两所联合大学的成份上可以看出其中的玄机。西南联大的三个成员,清华、北大和南开都是综合性大学,同质性很强,将这三所学校平铺在任何一个广大的区域,是不足以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西北联大则不然,它是以当时中国最好的师范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国最好的工科大学——北洋工学院,以及规模最为庞大的综合大学——北平大学为主体,又加上了当时最有特色的河北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河南焦作工学院,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北平研究院共同组成的,涵盖了作为基础的师范教育(包括附中和附小),作为应用的工程技术教育,以及作为教育、科研发展动力的综合大学各个方面,是一个具有持久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只有将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移入广袤的西北大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格局。

看来,在决定高校大规模内迁时,虽然冠以“临时”之名,如长沙临时大学、西安临时大学等,但并非临时的仓促之举,而是有着深谋远虑的。否则,从管理的角度看,将南开大学并入西安临时大学,北平大学并入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北平来的为一伙,天津来的为一伙,便于搬迁,也便于复迁,岂不是更好的选择。唯有当局有意识地想把一批高校永久地留在西北,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做出这样初看起来有些古怪绕弯的决策。

不过,国民政府的这种深层次的目的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来,而是逐渐显示出来的。最初,仿佛是在战时凌乱的不经意中,把这批高校临时安置在西安,稍后,又好像不经意似地迁往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政府没有流露出任何异样的动机,好像这批学校将来要和西南联大等学校一样,会迁回去似的。直到1939年8月,西北联大这个架构撤销,内迁来的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的建制也完全撤销,政府将它们永远置留于西北的动机才充分暴露出来。面对这个结局,当时那些内迁来的师生的心情是复杂的,2002年出版的《西北师大校史》记载了原北平师范大学师生的真实心态:“1939年8月,西北联大再次改组,由文、理、法商三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医学院,师范学院独立设置,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李蒸任院长。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独立设置使师生感到亦喜亦忧,喜的是原北平师大的历史能以西北师院得到延续,忧的是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以后,原‘北平师范大学’的‘校长免职’、‘校印缴部’,国民政府□□此举意味着终止了原‘北平师范大学’的校名。过去,在西安临大、西北联大,文科学生大多数是从北平师范大学迁来的,保留着北平师范大学的学籍,因此,无论在西安临时大学时期,还是西北联合大学时期,国民党□□都没有收缴原北平师范大学的校印,也没有免去原北平师大校长的职务,并允许原北平师范大学学生及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师范)学院学生的毕业证上加盖‘北平师范大学的校印’”。北平师范大学被彻底撤销了,北平师范大学的学生变成了西北师范学院的学生,一夜之间从“首府院校”变成“地方院校”,这种失落感,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充分地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