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11597500000004

第4章 没目标,你在瞎忙什么(2)

年仅36岁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就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电影史十大卖座的影片中,他个人囊括四部。他是如何获得此等成就?他的故事实在耐人寻味。

斯皮尔伯格在十二三岁时就知道,有一天他要成为电影导演。在他17岁那年,当他参观环球制片厂后,他的一生改变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参观活动,在他得窥全貌之后,当场他就决定要怎么做。他先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实际电影的拍摄,再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然后结束了参观。

对许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为止,但斯皮尔伯格可不一样,他有个性,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那次参观中,他知道得改变做法。

于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装,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塞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摄影现场,装出他是那里的工作人员。当天他故意地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一辆废弃的手拖车,用一块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成“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等字。然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剪辑,终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并发展出越来越多关于电影制作的敏感来。

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他在环球制片厂放映了一部他拍的不错的片子,因而签订了一纸7年的合同,导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他的梦终于实现了。

我们也要像斯皮尔伯格一样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善于学习,用恰当的目标,为自己铺就成功的道路。

5.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每个人都必须当机立断,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知道自己已经走错方向时,就要及时地掉转头,朝正确的方向走,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如果明知错了还要继续走,最终会一败涂地。

每天有许多事可做,但有一条原则不能变,那就是一定要做你最喜欢做的事。

很多人在寻找工作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是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有一位机械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想转行,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他已经学了二十几年的机械,如果突然换一份其他工作,会感到很不适应,尽管不喜欢,却无法抛开累积二十多年的机械专业知识。

他想改变,但又甩不掉过去的包袱,自然无法突破。

这是个矛盾,既然知道自己再继续做下去也不会有兴趣,就应该果断地做出决定:转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毕竟是令人兴奋的,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要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要让自己更有自信,要让自己做事更有成效,我们就必须做出更好的决定,采取更好的行动。

很多年前,一位名人讲过一句话:“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

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是很困难的。大多数的人,多半都在做他们讨厌的工作,却又必须逼迫自己把的事情做到最好。

他们经常失去了动力,时常遇到事业的瓶颈,而没有办法突破,他们不断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却还是照着一般的生活方式在进行,凡事没有进展,原地踏步,这些当然不是他们想要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当中却很少有人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状况,其实,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只需要把自己认为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列出来就一目了然了。

一位颇有名气的心理学专家在叙说自己最终寻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的经历时这样说:

运动和数学一直是罗克很喜欢做的两件事。

从小到大,罗克一直是运动健将,不仅担任过体育股长和篮球、乒乓球队长,也是校田径队的杰出运动员,罗克曾经想过要如何把兴趣发展成职业,也曾经梦想成为张德培第二。

罗克不断地问自己:这些真的是罗克自己想要的吗?罗克愿意把运动当成自己一辈子的终生事业吗?

后来罗克告诉自己:靠体力过生活,并不是罗克真正喜欢过的生活,虽然罗克非常喜欢运动。

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罗克的数学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他也曾经想过,要当一位数学教授。

决定要做这件事之前,罗克列出一张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表,他告诉自己:

第一,时间一定是由他自己掌握。

第二,要能不断地接触人,因为他喜欢人群。

第三,必定对社会有所贡献。

第四,可以环游世界。

第五,必须能够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第六,必须能够不断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可以跟一些成功的朋友交往。

第七,收入的状况可以由他的努力来控制。

罗克发现,当一位数学教授,并不能达到他理想的工作条件,于是,他又开始寻找另一个可以当成他终生事业的工作。

17岁的时候,罗克接触了汽车销售业,因为他很喜欢车子,他想自己应该可以做得不错;真正进入了这个行业之后,他发现这个行业有非常大的特色,但是他的个性似乎并不适合,于是,他又转行了。

从16岁到21岁,罗克陆陆续续换了18种不同的工作,可是每次换工作之前,他从来都没有仔细想过:“他到底要的是什么?”直到他把那些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列出来。

后来罗克发现,自己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小到大一直很热心,很喜欢帮助别人,同学数学不会,他很喜欢教他;别人篮球打得不好,他会自告奋勇过去教他。

因为罗克相信,只要自己可以,别人一定也做得到。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罗克参加了一个激发心灵潜力的课程,它给了他非常大的震撼。

罗克发现,自己上了那么多的课程,学习了那么多的资讯,却没有任何一个课程比得上他的老师安东尼·罗宾在短短的课时当中,所分享给他的那么多。

罗克想,假如他以后也能做别人所做的事情,把一些真正对人们有帮助的资讯,不管用何种渠道,书籍也好,录音带也好,或是录像带也好,都能够分享给想要获得这些资讯的人,那该有多好!罗克发现,这个工作完全符合他所列出来各种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当他了解到这件事以后,他知道,这就是他毕业所寻找的方向。

罗克曾经听他的老师这样说过:“世界上的每一项工作都很好,但是,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比他目前所做的更有意义。”因为,他可以藉由帮助别人来帮助自己。

这句话让罗克决定一辈子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经过了七八年的坚持,他终于可以在这个行业崭露头角,让非常多的人得到非常具体的帮助。

不管是在心灵的重整,或是自信心的培养,或是业绩上的突破,或是管理思想的一些转变,它们都有非常显著的改变。

以前,罗克一直把赚钱当成非常重要的目标,后来他才发现,赚钱并不是全部,也不是绝对。

赚钱固然重要,但是,罗克现在一心一意只想把所有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提高工作品质,如何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服务,来帮助更多想要拯救自己的人,想要更上一层楼的伙伴们。

每当罗克发现,一个人不再自我成长,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时候,他就为他感到非常可悲。

因为,连世界最顶尖的人,都还是那么地谦虚,那么努力地想成长,他们已经是全世界最棒的,却还在不断地学习如何再进步。世界顶尖的人士,一定有他们拯救自己的方法和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他们是如何让自己更上一层楼,他们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在他们还没有成功之前,他们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和努力?当他们面临失败和巨大挑战的时候,又是如何坚持到底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最好。

每个人都必须当机立断,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知道自己已经走错方向时,就要及时地掉转头,朝正确的方向走,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如果明知错了还要继续走,最终会一败涂地。

6.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发展是无穷无尽的。尽管在书籍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使用“终极”、“最终”这样的字眼,但人生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终极的发展目标。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的发展过程。原有的目标实现了,这时候就需要制订新的目标,然后继续朝新的目标奋斗、努力、前进。也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不断前进,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两个贫苦的樵夫上山去砍柴,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了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远远高于木柴的价格,将这两大包棉花卖掉,足以使家人一两个月衣食无忧。于是,两人乐滋滋地背上了棉花,准备下山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个樵夫突然看见山路上扔着一大捆棉布。两人连忙上前细看,竟是上等的细布,足足有十多匹。那位首先看见棉布的樵夫欣喜之余,就跟自己的同伴商量,说一同放下肩上的棉花,改背棉布回家。

可他的那个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经走了许多路,好不容易走到了这里,再丢下棉花,先前自己的辛苦岂不是白辛苦了,他坚持不愿换上布匹。没办法,那位首先发现棉布的樵夫只好尽其所能,背上了棉布,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肩背棉布的樵夫看见森林里闪闪发光,就走到近前看个仔细,原来是地上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子真正发财了,就连忙邀自己的同伴过来,劝说他扔掉棉花,一起背着黄金回去。

但他的同伴仍坚持原来的观点,棉花已经背了那么长的时间,扔掉了等于将自己的辛苦也扔掉了。并且说,那些黄金可能不是真的,反过来劝说道,不要白费了力气,免得到头来落个一场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背着两坛黄金,和那位舍不得棉花的同伴一起赶路回家。

可是,两人刚刚到走到山下,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原野上被浇成了落汤鸡。更为不幸的是,那个背着棉花的樵夫,再也背不动又湿又重的棉花,只好丢下一路上都舍不得丢掉的棉花,空着双手跟着那位背着两坛黄金的同伴回了家。

对于这个故事的真伪,你自然可以有你自己的观点,但是,那位放弃棉花背棉布,放弃棉布背黄金的樵夫的做法,起码能给我们一个启示:人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才有可能是最后的成功者。

这就如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考上大学,但考上大学后又会有新的目标出现,比如继续读硕士,读完硕士可能还会读博士、博士后等,但即使是博士后仍不会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有可能你又会将获得诺贝尔奖作为新的成功目标,等到新的目标成为现实,你的面前又有新的发展目标。

你的一次成功不过只是完成了一个小目标,你不能有半点的自满和骄傲,而应该立即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下一站,你该背上黄金回家!

人生如此,发展也是如此。当我们制定了成功发展的计划,然后将它付之于行动,你就在实现着你的成功发展计划,实现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当旧的目标实现了,你又会制定新的目标,制定新的发展计划,使你的发展能量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发挥,并以此达到人生的辉煌境界。

1946年,在战后的日本,两个年轻人靠着借来的527美元作资本,挂出了“东京通讯工业株式会社”的招牌,这就是当今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公司之一的索尼公司的前身。在不到六十年的岁月中,索尼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终于跃居日本电子制造业的榜首。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是一家酿酒厂老板的儿子。中学毕业之后,他不顾父亲要他继续继承祖业的愿望,在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物理学专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海军服役,认识了专攻电器专业的井深大。从此,两个年轻人成为患难之交。盛田和井深大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等打完仗后要把电子学和工程学结合起来用于消费品领域的生产。战争结束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办起了一家小小的电子公司。

公司的条件十分简陋,每逢刮风下雨,人们要打起雨伞才能投入工作。由于资金十分缺乏,他们的电子公司最初只能修理收音机来维持公司业务的运转。但由于盛田和井深大一开始就注意抓好质量关,因此他们的公司赢得了用户的信任。不过,钱虽然是赚了一点,但离真正地打开局面还差得很远。

1949年的某一天,井深大前往日本广播公司办事,在那里他偶尔看到了一架美国制造的磁带录音机。井深大不禁地怦然心动,他马上意识到这种商品其中所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回去之后,井深大和盛田一商量,就决定调整自己公司的业务方向,买下它的生产专利。

以当时索尼公司的条件和技术力量,制造录音机并不是很难,但是生产磁带是个大问题,因为当时在日本国内的市场是无法找到磁带的。他们经过一年的奋斗,终于生产出自己的磁带和录音机。然而可惜的是,这种录音机的价格高得惊人,每台竟达到了7万美元。于是,盛田和井深大招集公司全体成员,连续进行十多天的智囊大会战,终于找到了降低成本的办法。

录音机的生产取得了成功,但盛田和井深大这时又调整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已经在盘算着经营另外一种新的产品。

1952年,井深大听说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他十分感兴趣,就立刻与盛田飞赴美国考察。到美国之后,恰好西电公司以25000美元的价格出售该项产品的生产专利权,他们当机立断,立刻决定将其买下。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世界上第一台袖珍晶体管收音机在盛田和井深大的公司里诞生了。由于晶体管的体积很小,以此生产制造的收音机可以装进口袋,所以,他们公司首批生产的200万台收音机一下子被抢购一空,销售额正好是盛田和井深大当初在美国购买专利所花费的100倍。

为了给这种袖珍收音机起个好名字,盛田和井深大几经讨论,最后决定取拉丁文的“音”(SONYS)和英语中“可爱的孩子”之义(SONNY),取名为SONY(索尼)。这个名字不但十分好记,而且还正如盛田所说的可以纪念他和井深大这“一对小顽童”兄弟般的友谊。从此以后,“SONY”(索尼)的名称响遍了全世界。

盛田和井深大刚创公司的时候,不过是想办个将电子学和工程学结合起来的用于消费晶生产的小企业,而且一开始他们的公司主要业务就是修理收音机。但等到他们看到了进口的新的产品即磁带录音机之后,就调整改变了他们的发展目标,等到取得成功之后他们又一次一次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后来的电视机等新的产品就是这样在调整发展目标中不断地被开发研制出来了。

可以说,盛田和井深大创办的索尼公司,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电子市场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跟他们这种不断进取、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