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11596800000005

第5章 家长,应试教育的“帮凶”(3)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21世纪一代新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长远之本在于提高孩子的能力和素质,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地只盯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分数来决定孩子的一切,而忽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孩子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我们家长应持的教育观念,否则青少年走上不归路的悲剧还会出现。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可能是大部分天天背着书包上学,天天在寒窗苦读的学子没有想过的问题,也是大部分家长没有认真想过的问题。

有人作了一个调查,向学校里的孩子问:学习是为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但有人一片茫然,许多小学生的答案是,家长要我来的。中学生的答案是考上大学。但追问如果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时,中学生也是怅然若失。对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孩子们更是瞠目结舌,不知其所以然。

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考大学吗?考上大学又能怎样呢?

大家熟悉的马加爵事件——一个大学生用铁锤砸死了4名同学,起因竟只是一次打牌时的争吵。这更是家庭的不幸——4名即将大学毕业的学子生命殒落了,他们的家庭承受着失子之痛,而凶手的家庭也陷入悲恸之中。

在马加爵案发生后,心理学家不仅分析马加爵个人,也分析他的家庭。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他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对他走向生命的尽头之前所作所为是否有必然影响?

答案是肯定的。马加爵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母只会督促他学习,他从小就性格内向,不太与人打交道,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在马父的记忆中,他找不到哪一次同儿子开心地玩耍过,也没有哪一次同儿子进行过长时间的交流。父亲只是希望儿子读好书,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上大学后,马加爵内向的性格也没有改变,贫困的出身,使他的自卑感更加强烈,“心里很沉重,读书读到何年才是头”。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马加爵的父母虽然对马加爵期望很高,只知供他上学。这样一个沉闷而缺少快乐的家庭氛围,对马加爵这个敏感而不失聪明的孩子来说是可怕的,以至于他因长期积郁得不到舒缓而形成了严重扭曲的人格,终因一件小事而失去了理智。

从这个活生生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分孩子,甚至大部分家长,他们都不明白学习最终是为了什么。他们都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家长把考上大学作为目标,以至于孩子把学习的最终目标就盯在了考学上面,他们都忘了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人,以便日后他能独立自主,对社会、国家、人民有所贡献。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密密麻麻的学习项目让孩子喘不过气,也让父母疲于接送。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也都明白,学业成绩并不是鉴定孩子的能耐的唯一标准,可惜在现实的压力之下,在无数清华学子、北大学子成功经历,在哈佛、剑桥光环的笼罩下,家长们失去了方向,把追求分数的枷锁,大学的光环强加在孩子身上。

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果不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必然就没有人生目标,更谈不上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父母如果只是把读书、考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学习最终目标,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一位教育家回忆父母对他的培养经历时,经常反复提起一件事:“我记得有一年初中考试,一个一向排名第二的孩子排在了第三,我一向是第三,但这次是第二,我兴奋地回家宣扬,结果我父亲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盼别人倒霉比盼自己发财还高兴呢?从那时开始,我明白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很多的小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性是否健康。正确的人格比简单的分数更为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果只关心他的分数、他的成绩,就只会让孩子觉得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分数、就是名次、就是好的大学。当学生和家长都把学习的最终目标盯在了分数、名次、大学时,马加爵现象就产生了,而且这种现象会继续下去。一个只有好的成绩,却没有好的心态的人,如何能正确对待自己,就更谈不上正确对待他人。

所以家长一定要记住,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人。要用人的标准来培养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变成考试的奴隶。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恩恩怨怨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曾这样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应该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谈不上谁更重要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家庭和学校如何配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但是,当前往往是学校和家长互相抱怨、互相指责,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

案例一:2004年4月20日,蕲春县初三学生体育中考,某中学初三学生戴某没有达标。当日中午,戴某回家后其父问考得么样,戴某称,因老师监考太严了,他只考了16分。儿子没考好,学生家长竟迁怒于监考老师,认为为什么本县的老师怎么不关照自己的学生?吃过中饭,戴父去找监考老师“算账”,并将监考老师打伤。25日,该家长被行政拘留10天。

案例二:2005年4月2日中午,西安某中学初一学生刘伟在父亲在场的情况下,冲进教师办公室,抓住53岁的男教师周安的衣领,将其拖到屋外,向其腹部和胸部猛踢,连续殴打长达5分钟。而刘伟的父亲当时就在他身边,却没上前阻止儿子的行为。事情起因是刘伟无故打坏学校玻璃,受到周安老师指责。刘伟打电话给父亲,声称受到周老师殴打,要父亲多带几个人来将老师摆平。事后,刘父对发生这样的事表示非常歉疚,却只是告诫儿子:“你不喜欢学习没关系,但要上学;上课时你不听课不要紧,但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家庭也是一所学校,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和家庭能够一致,学生就会更加信服父母和老师;如果有差异,学生就会产生疑惑,如果截然不同,学生就作出选择,到底是相信老师说的,还是相信父母的,而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谁都不信,教师和家长失去自己应有的威信。就像上述两个案例,只因儿子的一面之词,一位父亲成为打手,一位父亲成为帮凶。其结果只会使孩子日后在学校、在社会更加肆无忌惮,成为害群之马。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父母不负责任地把教育子女的重任全部推给学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父母忙于事业,缺乏时间管孩子,或者干脆让孩子寄宿学校,甩手不管。然而,缺乏家庭教育的教育毕竟是不完整的。专家根据调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依赖学校教师的程度越高,子女的自理行为水平、品德行为水平和由此伴随的行为总体水平也就越低;反之,教育子女的责任依赖学校教师的程度越低,子女的自理行为和行为总体水平也就越高。

要给孩子一个正常健康的教育环境,必须依靠父母本人和学校的协作,不应该偏废任何一方。家庭和家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呢?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与学校保持一致,要增进家校共育的合力效应。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出来,学校教育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在实际当中,学校和家庭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事实。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主导的作用。然而,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寻求结合点,互相补合。

具体说来,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学校工作呢?

首先培养孩子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的观念。这样做有利于巩固老师的权威。鼓励自己的孩子与老师交朋友。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与老师关系好了,接受老师的教育时就会减少很多心理抗拒,并表现出积极的配合。

其次,培养孩子积极处世,让孩子学会做人。鼓励孩子积极为同学、为集体做好事。同时鼓励孩子多看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书籍,提高孩子处世的能力。

教育手段能否替代教育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规模最大一次的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调查。在全国除港、澳、台、西藏以外的其他省、市、自治区中,共抽取了42000个少年儿童及其父母的样本,首次对中国少年儿童的素质状况进行了摸底。但结果让人担心不已,53.47%的父母把“将来上大学”作为对孩子前途的选择,其次是“只要他(她)将来生活得幸福”,再次是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由于家长们对孩子未来如何定位,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如果定位过于僵化,那么,在教育手段上也显得“饥不择食”、“任性而行”,导致当前家庭教育出现许多问题。

2002年4月6日晚8时,一个叫齐刚(化名)的少年在家中杀死了他的亲生母亲。他计划中的下一个目标是他的亲生父亲,只是这一步还没有来得及做。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几乎是出于无奈。齐刚从小到大,星期六、星期天他都必须留在家里学习,不能出门。他不能随便与同学交往。齐刚说,他爸逼得太紧了,考好了没事,考不好就会挨打。每次父亲打他,母亲都在一边帮腔助威。骂几乎成了齐刚接受父母教育的唯一方式。一次齐刚出逃,找回来时,父亲把他绑在暖气管上用生火的铁钳子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一只胳膊被打折了。当夜,父亲又命令他吃下10盒“龙泉”牌香烟的烟丝,他最终吃下多少记不清了,只记得烟丝嚼在嘴里咽不下,吐出来,父亲又逼他吃进去。第二天早晨,母亲又继续逼他连续抽下5盒香烟,不抽,就打。父母出于“爱心”的非人虐待,终于导致孩子铤而走险。

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养问题非常关心,但却关心得不得其法;而且他们关心往往集中于“我的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的问题上。无数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既不能给孩子设立一个好的方向,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手段。

事实上,任何家长都对子女有着美好的设想,都会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子女,关键在于方向和手段发生失误,父母能否立即醒悟,改弦更张,推倒重来。

一位普通家长,在孩子九岁时给孩子的一封信中,就是如此简单的期望: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自立,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父母的最大期望。结果孩子一直保留着,而且成为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孩子。

为人父母,教育好孩子是关系到两代人的问题。做父母的要把握孩子教育的大方向。所谓教育大方向,不是天天陪孩子学习,不是事无巨细地帮孩子,而要意识到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然后用正确的手段去鼓励他们。如果只会盯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这样的家长必然是失败的家长,这样的国家必然没有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