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诺·鲍洛奇被誉为美国的“商界奇才”。他自幼出身贫寒,也正是贫寒的家境、艰苦的生活才造就了他经商的天才。在鲍洛奇10岁时,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袭击了明尼苏达。父亲失业了,他只好利用课余时间在外面找工作。不久,他在杜鲁茨食品商大卫·贝沙的超市连锁店之一的食品店找到了一份推销工作。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顾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贝沙注意到了这个出色的小伙子,把他调到杜鲁茨总店进行训练。
初到杜鲁茨总店,鲍洛奇的工作是卖水果。但正在鲍洛奇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出色之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贝沙连锁店冷藏水果的冷冻厂起火了,等救火队员迅速将火扑灭时,发现有18箱香蕉已被火烤得有点儿发黄,香蕉皮上还有许多小黑点。贝沙将这18箱香蕉交给鲍洛奇,告诉他只要卖出去就行,价钱低些也无所谓。
接过这些香焦,鲍洛奇犯难了:这可怎么办呢?谁会买这些难看的香蕉呢?如果卖不出去,贝沙先生又会怎样看我的工作能力呢?这棘手的任务该怎么完成呢?
尽管如此,鲍洛奇还是不得不将这些发黄的香蕉摆了出来,标上很低的价格拼命叫卖,但仍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来摊位前看一下,就又转身走了。无论鲍洛奇怎样解释这些香蕉仅仅是外表不好看,味道绝对可口,但还是没有人买。鲍洛奇喊累了,随手剥开一根香蕉咬了一大口。“嗯,倒是别有一番风味。”他自言自语道,“对了,就这么办!”他突然想出一个好主意,高兴得叫了起来。
第二天,鲍洛奇早早地摆出了水果摊,大声吆喝起来:“美味的阿根廷香蕉,风味独特,快来买呀,独此一家,过时不候。”
吆喝声吸引了不少人,他们围在水果摊前,盯着这些皮稍微发黄,还带着小黑点的“阿根廷香蕉”。但大家还是犹豫着。
“这真是阿根廷香蕉吗?”其中一人问道。
“当然是,”鲍洛奇肯定地说,“您肯定从来没见过。我敢保证,它的确与众不同,不信您尝尝。”鲍洛奇凭三寸不烂之舌,将“阿根廷香蕉”说得天花乱坠,然后又剥开一根香蕉递到那人手里。
“嗯,的确与众不同。”那人尝后点点头对周围的人说。尝罢,他掏出钱来要买香蕉。
这时,围观的人们也纷纷掏钱来买“阿根廷香蕉”,尽管它的价格比普通香蕉贵了一倍,不一会儿,18箱香蕉被抢购一空。
终于完成了贝沙先生交给他的任务,而且是圆满地完成,鲍洛奇自豪地笑了。
【活学活用】偷梁换柱,运用到商业中可以有多种含义。既可以是设计、挖掘竞争对手中“梁柱”之才,也可以是新瓶装老酒。尤其是市场上印刷精美的商品外包装,更是扰乱了消费者的视线。当然,也有不少商家为了眼前利益,“挂羊头卖狗肉”,以次充好。这样既抗害了消费者又砸了自己的牌子,实在是得不偿失。如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人们喜欢新奇事物的心理,变换一种促销方式倒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