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名人说过: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财富的源泉。荣誉和财富,若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财产。商界富豪李嘉诚说:有资金而没有知识,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高;有知识而没有资金,小小的付出都有回报。荣氏家族虽然追求财富,但是他们并不挥霍奢侈,而是把自己赚到的财富用在为国为民的福利事业上。他们饮水思源、报效家乡、兴办教育。不管是在荣氏家族生活贫困时,还是在他们富贵时,都是把教育放在第一位。
1.把知识转化成智慧——荣氏兄弟开钱店
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当属犹太民族。这个民族对知识有着宗教般虔诚的求知精神。他们认为,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障,他们所到之处,惟一的支撑就是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靠知识创造财富,从而由财富、金钱来为自己争得一条生路,争得一方生存发展的空间。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荣氏兄弟在创业中悟出:知识是走向创大业的最佳捷径。
有位世界名人说过: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文学家高尔基说:知识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绝对价值。必须学习,必须掌握知识。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认识的东西。
纵观各行各业成就霸业、成就大事的伟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知识中寻找经验的,没有知识,就像是盲人看不到光明一样。李大钊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昧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
只有获取到新知识,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荣氏兄弟在打造家族企业时,深深地感到知识的重要性,要想有一番大作为,必须学到足够多的知识。要使家族企业壮大,实现自己的创业大志,自己就得学新知识。
荣氏兄弟小时候因为家贫,没上过几年学,迫于生计原因,十几岁就背井离乡到外乡去谋职。特别是荣宗敬,13岁时,就跟着父亲的朋友到上海去找差使。当时因为文化不高,他在一段时间没有工作,几经周折,才在一个小厂里当学徒,清苦的学徒,使得荣宗敬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无知识的人,有多么的窝囊,只能打杂,看着人的眼色讨生计。
荣宗敬在学徒时就发誓,一定要学好一门专长。于是,他刻苦学艺,学艺满后,毫不费力地找到一个苦差使。在工作期间,荣宗敬仍然抽空学习,后来利用他的关系,把弟弟荣德生介绍到上海的厘金局来做事。
荣德生和他哥哥一样,没有学识,只得在厘金局当小伙计。去时说定,先订三年的合同,三年过后,双方如果同意,再续合同。
光阴荏苒,转瞬间,荣德生在厘金局呆了三年。荣德生见厘金局没有打算再继续用他的意思,也没有去问,他在厘金局任期届满后,就和父亲告辞哥哥荣宗敬,父子俩相携离职回乡。
回到家以后,荣德生再次体会到没有知识的苦恼,因为学历太低,他一时找不到好工作,而他本人也不想老是当店里的伙计,觉得老给人打下手,太没出息了。这么一来,找工作就有点高不成,低不就。
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日子,荣德生就赋闲在家,这时的荣德生,常常为自己的前途惴惴不安,四处求神问卜。一度笃信上了算命、占卦,心血来潮时,他学起了算命,并专心地研究起奇门卜卦等书籍,觉得当个阴阳先生,也不失为一个好差使。学到中途,他又没有耐心了,因为卦书不好懂,又都是些不好看懂的文字,于无奈中只得放弃。
有一次,他到街上去,看到马御医门旺若市,心中一动,感到乡间当个马医还是不错的,医医马,就能得到钱。于是又想学医,日夜攻读医书,并得到马御医的允诺,收为弟子,但他父亲荣熙泰认为学医不易,要能成名,还要到中年。荣德生只得又放弃了这个念头。
这个时候,求学不成的荣德生,再次感到自己这时候不比小时候那么学得专心了,他突然想到了在厘金局里的肥缺,如今已成过眼云烟,随风而逝,不免愁肠万千……
父亲像懂得了儿子的心事似的,时常以自己宦海十几年的沉浮经验告诫他:“小官得资不正,不堪供父母,大官无本事做,还是趁早收起做官的念头吧。”
收起就收起,谁让自己从小没有好好学习呢。但究竟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坐着虚耗光阴吧!
这时候在上海的荣宗敬也深深地感到,没有知识只能给人打杂,挣的钱仅够维持生活的,离创自己的大业还有很远的路程。生活的实践和磨练,给荣宗敬兄弟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荣宗敬离职回乡后,和弟弟聊起选择以后的职业时,他们经商致富的想法逐渐占了上风。他们想:只要什么事业赚钱就做什么事业,这是天经地义的。经过反复的权衡,筹商定策,兄弟俩还是选中了开钱庄这门老行当,驾轻就熟。
当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入和资本输出,进出口贸易日趋繁忙,金融流通的需求剧增,钱庄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有的钱庄专营贴票事业,高利吸收存款,以迎合一些不法商人贩运鸦片获取厚利而大量借款之需。一时贴票钱庄如雨后春笋,越开越多。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跟父亲都赋闲在家,眼看当时开钱庄的风气盛行,荣熙泰的同辈中如周舜卿、祝兰舫、唐晋齐、杨珍珊等等都是因开钱庄和经营工商业而发了大财,自然不免怦然心动。
看到别人走运发财,心怀创业大志的荣氏兄弟心里头很不是滋味。况且荣宗敬兄弟本来就是老钱庄出身,具备开钱庄一定的业务基础和业务经验。别人能做的事情,为什么自己不能?再说钱庄的筹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需要经过法定手续,管理过程简单,设备也不复杂,开支又小;只要筹到一定股本,并拥有一批往来客户后,邀请同业中的前辈为之立据合同,即可以开张营业。主意既定,随即着手筹备。
1896年2月的一天。在上海的鸿升码头。鞭炮齐鸣,人如潮涌,在人们的千呼万贺中,广生钱庄的烫金匾额高高挂起。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经过左思右想,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他们不春风得意,笑逐颜开,一派开业大吉的喜庆景象。
广生钱庄正式开业后。荣宗敬任经理,负责全盘;荣德生兼账房,主管业务,资本额3000元,荣氏兄弟以其父在厘卡司任上的积蓄出资一半,即1500元,其余半数招股。
整整一年的辛劳并没有白费,终于丰收正果:钱庄办起来了,可是荣熙泰由于过度劳累,在六月份辞世而去。他立下遗训: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
当时,上海的钱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汇划庄,资本最为雄厚,少者也在万两以上,势力很大,信誉也好。这类钱庄都是钱庄公会的会员,一切票据可当做公单,在汇划总会中互直冲销,不必付现金现银。另一种元字号钱庄,也称“挑打庄”,一般资本比较薄弱,规模较小,作用也差,他们未加入钱庄公会,倍受排挤和倾轧。广生钱庄属于后一种类型,主要经营无锡、江阴、宜兴等地的汇兑业务。不久业务有了发展,在无锡设立分庄,荣德生任分庄经理。
在往来的各项事务中,荣宗敬兄弟遵循父训,密切配合,处处谨言慎行,不偏不倚,稳扎稳打,事业平和发展。
1897年,上海发生了贴票风潮,钱庄业纷纷跳票,倒闭的超过半数。广生钱庄因经营有道,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将汇兑业务拓展到常州、常熟、溧阳一带,但是获利不多。合伙经营的其他三个股东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自恃有眼光,他们认为把钱放在钱庄不划算,决定改弦易辙,宣告退股,另谋高就。荣氏兄弟苦劝无效,只得开始独资经营。
这时,随着上海、南通、无锡等地工商业的迅速发展,经营钱庄除可以从存放贷款和汇兑等业务活动中获取利息、汇差等收入之外,还可借市场币制混乱的空当,获得更多的利润。正如荣德生在1899年《乐农行年记事》中所说:“此时行新银元,内地押用每两千搭廿元,后为通律,二七搭。汇款申出厘大,锡补厘小,日有盈余。”就这样,荣氏兄弟足足小发了几笔!
但是,仅仅靠钱庄的一点微薄盈利,还远远不是荣家兄弟的最终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们从小立大志,发誓要创大业,此时此刻,荣氏兄弟悟出:创大业,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做后盾呀!就像以前和他们合伙经营的三个股东,此时,正在商界做大生意呢。
这么一想,荣氏兄弟又有了心事,他们在经营店铺之余,没有忘记挑灯夜读。
其实,荣氏兄弟一直没有忘记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就是他们现在的钱庄,也是他们运用了给别人当伙计学的工作经验以及在工作期间学习有关。别看荣氏兄弟没上过几年学,但他们业余看的书,不比一些不爱学习的富家子弟少,正是他们好学的精神,才使他们以后的家族企业成为居全国首富的企业。就是在荣氏家族成为开着几百家厂子的大企业以后,他们仍然强调着知识重要,厂里启用的多是有学识的人才。
应该说,荣氏家族成就的大业,与他们孜孜不倦地学新知识,重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培养“新鲜鱼液”——荣氏兄弟创办“公益工商中学”
有人说:过去的时代是资本时代,由资本决定社会的发展;而现在则是知本时代,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决定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就需要人们改变观念,从传统的就业习惯中走出来,走进课堂,掌握知识,依靠知识,创造财富。终身学习,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也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主要内容。
在知识的海洋里,荣氏家族不但希望荣家人都要学会“游泳”,也希望每个同胞都学会“游泳”,会学知识,会应用知识,这就是他们创办学校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同胞在这个时代具备生存智慧。
马克思说:一个人有了知识,才变得似三头六臂。培根说: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等的。
世界上的名人能说出至理名言,正是他们的切身体会,有人说,知识要比一个伙伴或一个朋友重要得多,而一旦掌握了它,那它就将永远和自己在一起,永远留在自己的思想和记忆里。巴克尔说:知识是破除迷信的灵丹妙药,其他别的东西都不能驱除人类头脑的这种瘟疫的污斑。
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进步,荣氏家族在创业中发现,人才是宝贵的资源,要想使企业扩大,就得需要有知识的人才。不管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强大,就要从学知识开始。而知识是在学校中学来的。
诺贝尔说:普及教育就是普及繁荣。爱迪生说: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
由此可见,教育是多么重要啊,荣氏兄弟因为看的书多,又有亲身的体会,因此,他们十分重视教育,在他们创建了巨大的财富后,在教育上,更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为了让子孙后代接受到良好教育。他们不惜花费巨资,创办学校,希望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在荣氏兄弟的老家无锡西乡荣巷,一所崭新的学校——“公益工商中学”诞生了。看到这么美的学校,人们奔走相告,交口称誉荣德生出资办学的盛举:
“造福于民,沐恩于乡,真是功德无量啊!”
“人家是财神爷,如今又封了文曲星啦!……”
“怪不得德先生当选国会议员,得票为全省第一啊!”
“你以为那奖章是能白来的么?”
看到乡亲们兴高采烈的样子,荣德生自己也十分兴奋、激动。他和荣宗敬虽然都重视教育,因为家贫,他们只念过私塾,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如今他不惜巨资,亲手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既为本乡本土造福,又能为自家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这么想时,他那憨厚的国字形脸上浮出了祥和的笑容。
还是在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上,身为工商界巨头的荣德生就提出“设母机厂”,自行制造机器设备的议案,虽获通过,北洋政府却一直未能付诸实施。为此他感到很是遗憾。这些年在和兄长共同创建粉、纱工业的过程中,他更加认识到了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不可估量的作用。1919年,他曾派族兄荣月泉赴欧美考察面粉和纺织业,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作为改善自家企业的依据。同时又在家乡创办了这所“公益工商中学”,培育自己的技术人才,藉以充实和加强企业的技术力量。
“公益工商中学”开学那一天,整个荣巷沸腾了。面对荣德生在家乡既建工厂又办学校的义举,当地父老乡亲们对他又尊敬又爱戴。许多人不邀而至,甚至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参加这一庆典。
在校门口,师生们济济一堂,鞭炮声和鼓掌声并起。荣德生亲手把书写的校额挂上去了。校长胡雨人又笑着对师生们说道:
“现在,请荣先生再为我校题写校训!”
“要写的,要写的,”荣德生笑道,他想也没想,当即挥毫写了“和平耐劳”四个大字,作为“公益工商中学”的校训。看着仅上过私熟的荣德生写这么好的字,人们都惊呆了。原来,荣德生早年在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时,每天晚上研墨习字,无论酷暑严寒从未间断过,日久天长终于练出了一手好书法。他书写的校额、校训遒劲有力,大气磅礴,人们看着他写的字,惊喜地叫好着。
荣氏兄弟办的“公益工商中学”设有工科和商科,学制都是四年。荣德生除聘请胡雨人为校长外,还从上海和无锡请了一些教员。第一期实收学生80名。学校附设有供学生实习用的工场、商店和银行。其中实习工场有金工、木工、铸工、机械四个车间,配备了各种进口的新式车床和数十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是培育技术工人的摇篮,也是荣德生实现其“母机厂”之梦的最初的一个开端。
“公益工商中学”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校风。课堂上,教师们认真讲课,学生们专心听讲。实习工场里机声隆隆,学生们在技工的指导下学习各种生产技能。荣德生经常穿着布衣布鞋到校视察,每当看到上述情景时,他总是谆谆教导师生们说:
“这样才好,这样才好,教学要切于实用么!……”
有一次,荣德生亲自参加面试职工时,他问一位年轻学子:
“如果工人不听话怎么办?”
那个年轻人见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向他提问,心情未免有些紧张。想了一想才回答遭:“就好好对他说。”
荣德生又笑着问:“如果说了还是不听怎么办?”
年轻学子很理智地回答说:“就耐心地再说一遍,说到他听了为止。”荣德生连连点头,脸上带着满意的神情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下一位应试者也是一位青年人。荣德生用同一个题目问他道:“如果工人不听话怎么办?”
年轻人顺口就溜了一句:“就扣他的工资,”
荣德生盯着这位年轻人又问:“扣了工资还是不听怎么办?”
年轻人板着脸回答道:“就喊警察来!”
荣德生听了连连摇头,心里暗,自说道:“孺子不可教也,孺子不可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