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11582100000004

第4章 创业难,创业苦——在挫折中百炼成钢(1)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荣氏家族更不例外,从荣宗敬、荣德生创业开始,到荣毅仁走上国家副主席的高位,以及到“温室里”的荣智健,无不饱尝风霜,终有所成。翻开荣氏家族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辛酸史,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取得的成就和经历的磨难是成正比的。

1.吃得年少苦,才有老来富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西方的哲人也说过:伟大源自苦难。

吃苦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任何人每天都有难题需要处理,在处理各种难题的过程中,人们的意志得到磨练,水平得到提高。荣宗敬和荣德生从少小就远离家乡去上海当学徒,既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也使他们见过了更多的世面。

中国有句古话:苦难是一笔万金买不到的财富。一个成大事的人,必须要经受苦难的磨砺,于磨难中吸取经验,才能在社会上创出自己的事业。没有吃过苦的人,好比是温室的花朵,一旦面临外界的凄风苦雨,就会萎缩不振,最终凋零。

一个人只有经过了苦难的磨炼,才会有一副硬膀子,才能挑起百斤重担。

吃苦并不可怕,吃苦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磨练,可以让人拥有一颗坚忍不拔的心,拥有一副强硬的体魄。

荣氏兄弟从十几岁就接受贫困生活的磨难,这为他们以后在创立家族企业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荣氏兄弟很小的时候,由于家贫,他们没上过几天学,辍学后在家帮父母料理家业,因为父亲荣熙泰长年在外奔波,忙于一家生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荣氏兄弟少年老成,他们看到父亲如此辛苦,仍不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心里十分着急。作为长子的荣宗敬13岁时就跟着父亲的一位朋友前往上海谋生去了。

上海虽然很大,但找个高薪的工作还是很难,荣宗敬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终于找到一家铁锚厂,在那里当小学徒。

就这样,13岁的荣宗敬,在贫困生活的逼迫下,开始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步,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当学徒的生涯比想像中还要苦和累,荣宗敬人小力不能支,加上在异乡又无亲人关心,他当学徒没多久患上了伤寒病,连日高烧不退。但他硬挺着,直到不能支撑,才不得不回宿舍养病。

厂主见他病得不轻,就通知了他的家人。爱子心切的母亲石氏闻病讯后,心急如焚,匆匆赶到上海把荣宗敬接回家。在家中,请医问药,荣宗敬的病才慢慢治好,但是对于一位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却是一场磨难。这场大病使得他的身体发育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使他后来成了一位大脑门的矮个子。

第二年,“狠心”的父亲又让他去上海永街豫源钱庄当学徒。临行前荣宗敬暗暗下了决心: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功誓不还!

很快,三年过去了。荣宗敬学艺师满,由于他平时苦学艺,加上他人很机灵,就被留在上海南市森泰蓉汇划字号当跑街。开始了他的从商生涯。

当跑街的差使比学徒好不了多少。做学徒的荣宗敬默默忍受着,于苦中坚持着。一年后,经过岁月的磨练,荣宗敬成熟了。他深深理解了老辈们常说的一句话的道理:“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当时,钱庄的业务相当繁忙。跑街又是专门负责承揽生意,联系客户的重要“把关”之一,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钱庄业务的发展,所以很得经理所倚重。荣宗敬不负经理所望,虚心钻研,精益求精,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他不仅对经手的各项业务认真办理,从不出差错。为了业务熟练,他反复研习。因而他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调拨、运用以及棉麦产销动态等方面增长了不少知识,为后来的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当荣宗敬在上海钱庄当练习生时,弟弟荣德生写信给他,请他设法将自己引荐到钱庄学作生意。这时的荣宗敬在上海已混得不错,有了不少朋友,接到弟弟的信,荣宗敬托朋友把弟弟介绍到上海通顺钱庄习业。

通顺钱庄在上海永安街,是一姓方的老板开设的。荣德生在这个钱庄习业三年。在这里,他和哥哥荣宗敬一样,开始了学徒生涯清苦、单调而又忙碌的日子。扫地、擦桌、跑街,整天在琐碎的杂务里忙个不停。有相当长的时间,是上不了帐台,沾不到业务的边,但他却偷偷地学起来。在算盘拨动声中,他开始琢磨打算盘、记账。每晚上床前,他拿起算盘,使劲地练,倦怠了,把头伸到天窗外,作几个深呼吸,又继续回到桌边练开了。即便在酷暑中,他仍坚持练,衣裤浸湿,也不休息。

古人云:有付出就有收获。荣德生于酷暑中的苦练,让他拥有了真本领。

三年钱庄学徒生活,使荣德生受益匪浅。一把铁算盘,一手好书法,满腹金融知识,凡事用数据来衡量、判断、盘算的脑袋,以及在业务往来中所建立起来的网络关系和广泛的社会联系。

荣氏兄弟清苦的学徒生涯,造就了他们于挫折中不低头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让他们在艰辛的环境面前能够面对现实。就是在上海的这段当学徒和当练习生的日子,促成了兄弟俩创业道路上的转向,为他们的以后创业铺平了道路。

2.创业之初,吃闭门羹不叫难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这是因为,在开始阶段,能按照计划进行的少。识途老马面对熟稔的事情时,都难免会有差错,更何况从事从没有摸过的新创事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间没有不能成功的事情,只有不愿意走向成功的人。一个人,只要坚定成大事的决心,就会置所有的苦难于不顾,勇往直行往前冲。

荣氏兄弟立下大志后,就开始寻找创业的路子。在最初创业期间,他们像所有的初创业者一样,因没有经验,而屡屡碰壁。但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击倒,而是迎难而上。

古人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荣氏兄弟在创业之初,就是抱着这个坚定的信念打拼实业。

1895年,中日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获得了在华设厂权。因此,凡是大城市,都有日本人开的厂子。

《马关条约》签订四年后,24岁的荣德生应朱仲甫之邀,再下广东,当河补抽税局总账。这个职务当时很俏,油水多,许多人早就觊觎这个位置,私底下为之奔走游说,由于荣家和朱仲甫父辈们交情很好,有这一层老关系,幸运之神降临到了荣德生头上。

抽税局的确是个肥局,聪明伶俐的荣德生刚开始在这里捞了不少物质好处,心里很是高兴了几天,但时间一长,他看到当总办的朱仲甫除去每月官俸银一百两外,还可税款照例提成分拆,非常眼红,觉得以前自己开钱庄是不能发这么大的财,可做官又少资历,爬不上去,年纪轻轻的总不能满足于眼下挣的这点钱吧!这么一想,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工作之余,他拼命寻找致富的捷径。

有一天,他在书店里无意中看到一本《美国十大富豪传》,荣德生很喜欢这本书,并把它买下来回家去看,他读了许多遍仍觉得不过瘾,对这本书爱如珍宝,他细细研究其中的内涵。从中知道美国一些大资本家,都是靠办实业起家的。实业使他们致富,实业使国家强大,实业使这块新内地迅速崛起。至此荣德生耳目为之一新,大受启发。30年后,他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故一地必须有人提倡事业,开辟风光,人人节约勤恳,以有余之资,投入生产,如此由一人为倡,而影响一省,以至全国,如今之美国即是。”这些感受,最初就是从《美国十大富豪传》中获得的。

1899年八月,荣德生离职回家。当时,从广州回家的路线大多取道香港,先乘轮船到上海,再转无锡。在香港,船票难买,再加上酷暑炎热,候船室实在闷热难耐,荣德生便在港口随便走走。港口群轮密集,装卸繁忙,他在一艘巨轮前停下。这是一艘英国轮船,码头工人正在装卸面粉,粉袋中落下来的粉屑铺了一地,粉袋在码头上堆成一座座小山,绵延几百公尺。打听后,才知道是运往内地的。他在那里徘徊良久,那座小山似乎压在他胸口,使他感到沉重压抑。他不禁凄凉地想到:“堂堂中国,有几亿农民劳作,有无边无际的农田,有不计其数的稻麦,但吃的面粉,居然要从外国进口,这太不可思议了。为何我们国人就不能为之。”想到这里,他心有所动,是呀,我也是中国男儿,何不创办中国人自己吃的面粉呢。

带着要创办面粉厂的想法,他回到上海,把这个想法同其兄荣宗敬谈起来,兄弟俩一拍即合,那时荣宗敬的广生钱庄业务以汇兑为主,几年来都有盈余。细心的荣宗敬发现自己经营的汇款之中,以每年春夏之交,由沪汇往江南各地居多,如无锡、常州、宜兴、溧阳等地。因此他想到钱庄的汇兑虽可获利,但毕竟是守株待兔的蝇头小利而已,终不及办新式工厂利益来得大,兄弟俩一合计,决定把钱庄资金转移到实业上。

有了创办实业的志向,他们说办就办,荣宗敬先派德生在上海做周密的调查。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北方局势动乱,市场不佳。上海商店倒闭的不少,物价降跌。只有小麦没有受到影响,装运到北方和东北的还是很多,价格也比较稳定,当时其他行业生意清淡,惟独粉厂出品销路颇佳。又看到内地有些旧式商人,只知兢兢业业安于旧法经营,企业不得发展,而港沪等地,兴办事业的大多数获利甚丰,因此他决定开办面粉加工厂。

当时,因中英、中美等通商条约上有明确规定:面粉进口是为了供给外侨食用,海关不得征税。实际上,外侨食用当然不需要进口这么巨额的洋粉,大部分还是售给中国的消费者。荣德生想:如果办个面粉厂,销路不愁,又能免税,定能大大获利。一举两得,划算!

当时中国境内开设的面粉厂只有四家,即:天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阜和及英商增裕。荣宗敬一面托人到各厂参观学习,吸取经验;一面找洋行,要机器样本,准备研究订购机器。

但事情一开始就受到波折,让他们吃了个不软不硬的闭门羹。当时,荣宗敬到上海阜和厂参观,遭到厂方的婉言拒绝,原因是“厂部重地,闲人免入”,实则是怕泄漏了技术秘密。受了一肚子气的荣宗敬只得再托熟人说情写介绍信,才勉强同意往上海增裕厂参观,不过只能在楼下看看,洋人关照的楼上轧粉间不准看。

“难道中国人办企业就这么难!”年轻气盛的荣宗敬咽不下这口气!他当时就发誓,一定要创办比洋人还要大的面粉厂。

荣宗敬到底没去轧粉间,他怀着郁闷的心情,浏览了一部分制造和工艺程序,虽然草草地看过一遍,但是对建厂需要多少造价,需要多少营运资金,他还是了然于心,于是他们进一步向瑞生洋行探问机器价格。

当时磨粉机器以美国货最好,但价格较昂贵,全套约需10万两银子。如果以英国机器与法国磨子搭配,价格就省得多了,日产面粉300包的微机,每台还不到2万元。

了解到这个行情,荣宗敬兄弟俩信心倍增,仿佛看到眼前已是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一根根烟囱高耸入云,白花花的银子就铺在眼前。

这时,原任广东税务局总办的朱仲甫(即荣德生在广东抽税局时的上级)也丢掉了官职,差不多和荣德生同时回来。他住在苏州太平巷,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心里却感到空虚和失意,正愁没事干。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找上门来,对他陈述自己的想法,朱仲甫兴奋得与他们哥俩击掌叫好,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在广东时,我知道免税的只有面粉,搞起来是大有可为的。”

朱仲甫欣然同意荣宗敬、荣德生的计划,并愿意投资全部建厂资金的一半。他笑着补充:“我这辈子,当官也没啥意思了,还不如赚几个钱,养老享享福。”

他们集资3万银元,朱仲甫出15000银元,荣宗敬、荣德生各出3000银元,其他部分招股。朱仲甫担任总经理,乘官场人事之便,负责向清政府立案和请求专利10年;荣德生担任经理,负责筹划厂基、厂房和建厂;荣宗敬专司批发业务,负责订购机器。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没有想到,他们以后的创业会遭遇更大的艰难,这些艰难,远比参观面粉厂时吃的闭门羹更让他们防不胜防,但他们最终挺过来了,并创办了后来驰名中外的面粉厂,获得“面粉大王”的美称。

3.第一桶金:吃尽封建官员的苦,流尽封建社会的汗

赚钱难,创业想赚大钱更难。特别是在荣氏兄弟那个年代,上有官压你,下有人坑你。稍不注意,可能船翻业破。荣氏兄弟可谓是吃尽了封建官员的苦,流尽了封建社会的汗。最终总算苦熬出了一条生路。

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其中放开眼界、抓紧时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占95%的因素。

荣氏兄弟在面粉厂建立的过程中,用的便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因为荣氏兄弟的创业是在旧中国的封建社会,那时候的创业和现在比起来不知要艰难多少倍。面对旧中国的昏聩官员和顽固霸道乡绅及地方的恶势力。荣氏兄弟开始了他们与恶势力的持久争斗。

荣氏兄弟兴建保兴面粉厂时,地方上的几个封建乡绅心生嫉妒,为了阻止荣氏兄弟开办面粉厂。他们勾结社会上的一帮恶势力,联名上告荣氏兄弟“私圈公地民田”,并指责“工厂烟囱正对学宫,有碍风水”,要求官方从速阻止。于是动工后不久,知县便发来一道渝单,勒令荣德生立即停建。如一定要建,也要把厂址迁往他处。

要是换作旁人,事业没有眉目就面对重重阻力,心里早就打退堂鼓了,因为荣氏兄弟从十几岁就接受过艰苦的学徒磨难,所以,他们没有屈服。荣德生更是建厂意志坚决,毫不动摇。他了解到事情的起因固然和民智未开有关,但真正的原因却是他在建厂前事先没有向一位图董打招呼,即向这位图董送礼,因此,这个土豪便怀恨在心,暗中唆使痞棍捣乱。知道事情的真相后,荣德生心中有了底。决定与恶势力斗争到底。双方争执不下时,便打了一场官司。

在公堂上,荣德生据理力争。状告曰“私圈公地民田”。荣德生驳斥道:“工厂并没有占用耕地以外的土地。”并拿出购地的契约为凭据;状告曰“工厂烟囱正对学宫,有碍风水”。荣德生驳斥道:“烟囱隔着一道城垣。”当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还请官府派人到场查勘,以正视听。

荣氏兄弟是一介平民,敢与官府及地方上的恶势力抗争,不能不使人们刮目相看。有一位入股仅300银元的杨姓股东,特意跑来向荣德生表示支持:

“鄙人希望地方兴旺发达,工厂林立,学校林立。若有用到鄙人处,一定鼎力相助。”

“多谢,多谢!”荣德生握住他的手说:“吾兄弟建厂乃为地方兴利,纵有妖言惑众,又岂能奈我何?工厂建设日继夜续,绝不停顿,官司也决心打到底!”

在荣德生面临困境时,他突然想起了另一个合伙人——朱仲甫,他曾是官场中人,门路很多。荣德生去函苏州,请他出面与官府斡旋。他自己则坐镇无锡,一方面应付官司,一方面督促厂房建设。停工就意味着投降,意味着失败。这一点荣德生心中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