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11582100000022

第22章 为人诚,经商诚——绝不做坑人买卖(3)

1972年陈毅病逝,荣毅仁悲痛万分,他很想去看这位自己一向爱戴的老市长最后一眼,由于当时的处境,他不敢随便去,就跑到王震家去问:“我可不可以参加遗体告别?因为我没接到通知。”王震说:“我给你去问问看。”很快,王震告诉荣毅仁:“你去参加吧,遗体告别并没有发通知。”

粉碎“四人帮”后,王震常和叶帅谈起荣毅仁,他们都认为荣毅仁一向爱国,几十年一直跟党走,表现好,又有才干。王震还与邓小平、叶帅谈了,请荣毅仁通过海外关系,引进高科技产品。荣毅仁努力去做,为此还得到了有关部门颁发的奖状。

荣毅仁对王老很敬重。他是非分明,胸襟坦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王老给了他许多的帮助和支持。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邓小平、叶帅、王震在一次谈话中认为,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叶帅和荣毅仁早有交往,一向很看重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叶帅就和邓小平商量,提名荣毅仁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9年1月17日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邀集荣毅仁、胡子昂、胡厥文、周叔弢、古耕虞5位原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谈。小平同志向大家介绍了年前刚刚开过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阐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针,并就如何发挥原工商业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征询大家意见。小平对原工商界人士寄予厚望,说落实政策以后,工商界的钱要用起来,工商界的人也要用起来。小平同志以亲切的语调,对荣毅仁表示了这样的希望:摆脱一些其他工作,集中力量从事祖国经济建设,围绕开放、创汇,或主持某一方面的工作,或搞点什么别的,希望创出一条新路来,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国际上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还指定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和荣毅仁具体联系。

党中央的召唤、小平同志的点将使63岁的荣毅仁感奋不已,多年未酬的壮志终于实现有日了,他精神百倍地迅速行动起来。由于荣家办实业的传统、出国考察的所见所闻、海外众多亲友的有利条件,使他深谙于商品经济的细胞活跃起来。他不想当官,经过和从上海请来的工商界旧知探讨,他选择了创办带有风险性的、人们还很陌生的国际信托投资事业。

夜深了,荣府的灯光依然亮着。荣毅仁冥思苦想,正在起草办公司向中央打的报告。夫人杨鉴清则在一旁帮着抄。那时荣毅仁还没有秘书,贤淑的夫人充当了“志愿军”。

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在荣的报告上批示同意。之后,在几次大会上,小平见到荣毅仁时,常关心地问“公司筹办得如何?”叶帅也常常问起这件事。荣毅仁还常到叶帅住地,和他交谈,聆听他的指示。

当荣毅仁又一次见到邓小平同志时,邓小平同志和蔼对他说:“人由你找,事由你管,由你负全责。”“要排除干扰,不用担心其他部门来管你,你们自己也不要搞官僚主义。”

党中央强有力的支持和谆谆嘱咐,给了荣毅仁及其伙伴创办中信公司以无穷力量。1979年10月4日中信公司成立、举行第一次董事会时,叶帅、王震、谷牧等都到了会。从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新兴行业——国际信托投资事业,在中华大地崛起了。

荣毅仁带着对祖国的款款深情,带着国家领导人对自己充分信任的感恩的心,开始了他在中信的大显身手,在伟人朋友的热心帮助下,几年后,他统领的公司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让他成为商界赫赫有名的企业家。

5.诚信对事,才能获得多方回报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战国时期,孟子就主张诚信是人之根本。荣家做人经商都讲一个“诚”字,因而获得了回报。荣毅仁更是真诚待人。他的真诚赢得了许多伟人朋友。让他在真诚中领略了伟人风采。

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孔子多次讲过诚信。如“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代的圣贤哲人都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

荣毅仁用他荣家独特的诚信,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心和心的交流。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南京。5月12日,揭开了上海解放之战的帷幕。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与国民党汤恩伯军团展开了一场战略决战。

5月20日,留在上海寓所的荣毅仁,听说外面社会秩序十分安定,便决定上街察看一番。此时的上海,街道上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一面面红旗在苏州河南岸升起,人们欢呼雀跃,涌上街头。看到这一切,荣毅仁对解放上海的共产党充满了崇敬之情。

1949年6月2日,阳光灿烂,万里晴空。一辆接着一辆的小轿车,向矗立在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开来。上海产业界人士分批乘上电梯,各人怀着不同的心态,走进四楼宽敞的会议室。

这是共产党人邀请上海产业人士举行的第一次座谈会。为了使处于半瘫痪中的上海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市长陈毅准备和上海产业界代表人士见面会谈。参加座谈会的名单上,都是上海知名的工商企业代表,如盛丕华、荣毅仁、刘靖基、郭棣活等人,陈毅指示:这是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一次和上海产业界人士见面,宁可多一个,也不漏掉一个该邀请的人。经过周密、精心的准备,于是有了这次不寻常的会谈。

会议由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主持,他戴一副近视眼镜,看上去带有书生气,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与会的工商人士,包括荣毅仁在内皆对他留下良好的印象。当潘汉年介绍陈毅讲话时,产业界人士更是又惊又喜,站起来的是一位穿着几乎发白的黄布军服模样的汉子,光着脑袋,一口四川话,和所有在座的人一样,并非三头六臂,也不像国民党造谣的那样青面獠牙、指挥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消灭和俘虏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司令员,其实和普通士兵没有两样,而且谈吐文雅、亲切、幽默、又风趣。

在这次座谈会上,荣毅仁认识了随军南下的盛康年,彼此印象良好。几天以后,潘汉年请盛康年捎话,说他和陈毅想与荣毅仁见见面,荣毅仁也想加深对共产党的了解,当即表示同意,见面的地点选择在盛康年岳母家。

那天,在一座很大的花园洋房,陈毅和荣毅仁见面了。同时被邀请的还有盛丕华、刘靖基二位大实业家。大家从企业生产、市场行情和经济状况,一直谈到个人家庭、经历和爱好。

为了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不久,荣毅仁也请陈毅和潘汉年到家里吃饭。那是1950年盛夏的一个傍晚,潘汉年和夫人董慧陪同市长陈毅和夫人张茜一起聊。陈毅和潘汉年那风趣而亲切的谈话,再一次给荣毅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内心感到共产党也是很有人情味的,逐渐消除了最后一点戒备心理。

此后,因工作关系,荣毅仁与潘汉年的交往日深,彼此经常串门子,聊天谈心,建立了密切的朋友关系,成为知己。荣毅仁透过潘汉年,还结识了许多共产党人,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陈毅同上海产业界人士举行座谈会后,荣毅仁和大家一样,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工厂陆续开工。但亟待解决的大米、棉花、煤炭仍困扰着这个第一大城市。当时的荣氏企业,大多数人离开上海,申新纱厂和福新二茂新面粉厂都由荣毅仁一个人总负责,压力很大。原料紧缺,开工困难,市场萎缩,产品在上海销路有限;同时资金拮据、劳资纠纷时有发生。遇到这类问题,潘汉年总是积极地联系各方面的负责人,为荣毅仁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经由潘汉年的介绍,荣毅仁又结识了上海纺织局、人民银行、华东贸易部的负责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许多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1949年底,因过年要发双薪,荣家企业有一个工厂却发不出,工人们很有意见,部分工人甚至闯进荣家。潘汉年知道后,亲自安排荣毅仁在上海大厦住下,然后请市委书记刘晓出面,让上海市总工会负责人向工人解释,经过一天一夜的协调,终于使事态平息下来,恢复了正常生产。

1950年初,全国政协召开一届二次会议。会前,毛泽东曾宴请参加会议的部分民主人士,荣毅仁也在被邀请之列。那天,毛泽东站在大厅门口,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热情地招待前来的客人,这是荣毅仁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式的领袖人物。当同行的潘汉年把荣毅仁介绍给毛泽东时,毛泽东伸出他那宽大的手,紧紧地握住了荣毅仁的手,毛泽东说:“荣先生,你来厂,你好啊!老先生好吗(指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短短几句话,使荣毅仁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宴席摆了四五桌,荣毅仁在第二桌,与周恩来同桌。周恩来因为有事晚到,一进门,就满面春风地和大家打招呼、握手,见到当时年仅三十四岁的荣毅仁,周恩来诙谐地说:“喔!少壮派!”举座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从此,周恩来给荣毅仁起的“少壮派”雅号,就广泛流传开了。

宴会上,当毛泽东特别讲到:“谁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这句话给荣毅仁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荣毅仁还见到了刘少奇和朱德,他们都热情地问候荣毅仁。几位共和国元勋的关心,使荣毅仁再一次领略到他们平易近人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