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11582100000020

第20章 为人诚,经商诚——绝不做坑人买卖(1)

自古商人有两种:一种是诚商,一种是奸商。前者讲究做人重于经商:以诚待人,从而赢得人心,后者以欺诈之道为处世之本,去坑人、蒙人。因此,前者是大商人,后者是小商贩。

做事先做人,荣氏家族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且保持枝繁叶茂、事业常青,和荣氏领军人物诚信、不屈、坚韧、民主、灵活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荣氏家族其成功之道的秘诀只有一个字——诚。对朋友诚,对顾客诚,对生养自己的祖国更诚,正是这一颗颗真诚的拳拳赤子心,造就了荣氏家族财产和精神的双重富有。

1.赤诚爱国心,换来一份实业

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官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与前也,在实则见其倚于街也,夫然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说话忠诚守信。此话用在荣氏兄弟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荣氏兄弟的诚不但表现在为人诚,经商诚上,而且对祖国,更是一颗赤诚之心,正是他们这爱国心做动力,才使得他们的事业大获丰收。

一颗诚心永向国家,这是荣氏家族的家风,他们对祖国一往情深,其心之诚,令人敬佩。纵观荣氏兄弟创业的根源,不难发现,他们最初创业的动机是因为救国,然后才决定干事业。

1899年冬天,荣德生应朱仲甫之招,到广东省河抽补税局任总账。这里地处珠江三角洲,税务十分繁剧,过往运输的204种货物,其税捐统统由他管理。德生对司账已经是很内行的了,他是个很细心的人,不久发现各货运营中,有一项物资是免税的,那就是进口的大量外国面粉。问朱世丈何以故?朱仲甫拿出一本册子来,告诉他说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通商条约上有明确记载:面粉进口是为了供给外侨食用,中国的海关不得征收关税。荣德生听了大为惊诧,他颇为不解地说:

“外侨食用绝对用不了那么多面粉。如此巨额的外国面粉免税进口后,大部分还是贩售给中国人的。换句话说,就是外国面粉商偷税漏税,中国海关则失去了一项重要的税收。这无异于是坐视白银外流,落入洋人腰包。”

朱仲甫用手势止住了荣德生,无精打采地说:“朝廷的事管不了那么多,由它去吧。”

“事关国计民生,吾辈岂能坐视?”荣德生心里不是滋味,闷闷地说道。

“你还太年轻啦,不知宦海之险恶,谋事之艰难。”朱仲甫以过来人的口吻劝他。

荣德生沉默了。但在他心里,已经勃然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强振兴的爱国思想。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他决定选择经商。有了经商的抱负,他平日便留意起了与商业有关的书籍。

当时洋务运动已经兴起,西风东渐,广州尤得风气之先。有一天荣德生闲来无事跑到一家书店里,看见有介绍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书刊出售,他当即买了《美国十大富豪传》和《事业杂志》。拿回来一读再读,思想上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想:“富强之路,人人可得,为何西人独领风骚,吾人望其颈背而犹不成乎?……”

荣德生长无锡西乡,读过子曰诗云,占卦、卜命之书,可这些东西都没有也不可能帮助他发财致富。自从读了《美国十大富豪传》以后,他一有空闲便往书店里跑,“选事业可观之书”仔细阅读。沐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潮,思想观念随之更新和升华。所不同的是,受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荣氏兄弟并不仅仅企图自己成为富豪,他们更希望中国的富强——爱国主义始终是贯穿他们一生的红线,振兴民族经济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1900年,中国相继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举国为之震惊。荣宗敬在沪经营广生钱庄,在这种南粮北运的情况下,汇兑业务非常发达,尤其是采购小麦的款项为数颇巨,盈利因而大增。荣宗敬见此情景心中颇为欣悦,他像一个大将军临阵指挥一样,每日坐镇在钱庄里发号施令。

荣宗敬无论怎样繁忙,心中总挂念着远在广东的弟弟,担心着他的安全。假若清廷与联军议和不成,战事就极有扩大、蔓延的可能,而广州作为南方的门户,自然首当其冲。基于这种担心,荣宗敬几次写信催弟弟回上海。荣德生也惟恐战事扩大,所以在总办前告假一月,于旧历六月十七日启程回乡探亲。其时他心里正在筹划着另一幅蓝图,那就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一定要为贫穷的祖国争得一份财富。

当时从广州回来的路线,一般是先到香港,从香港乘轮船到上海后,再转赴无锡。荣德生走的也是这条路线。

在香港等船时,荣德生心里装着经商的事情,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赶到了码头,突然看到海滩上一片雪白。“啊呀,好大的雪呀!”他下意识地暗想道,继而又自我嘲笑起来:“六月天,又是在香港,哪来的偌大的雪呢?可笑,可笑!”此时从海滩上传来“呀唷!呀唷!”之声,不绝于耳,荣德生注目观看,才知道原来是码头工人正在装卸面粉,从粉袋中落下来的粉屑铺满一地,俨然如大雪覆盖着的一般。停靠在码头边上的是一艘外国的大轮船,面粉就是从货舱里卸出来的。

“原来是面粉——洋粉!”看清是面粉后,荣德生方才恍然大悟。

荣德生自言自语地说。他像北方人在积雪的地上踏步一样,踏着铺满粉屑的码头走来走去,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脚印。一股无名的惆怅涌上了他的心头,他觉得胸腔里发闷发紧。

“想我国家如此贫困,还花巨资购买洋粉,真是悲哀。从洋船上这么多面粉可以看出洋粉进口量有多大,每年不下千万包,这千万包面粉意味着我国将损失千百万的利益权。长此以往,我国民食仰赖外人,如何得了?只有国人自己兴办实业,才能解决民生食用所需啊!”他一边走一边这样反反复复地想。“雪”(粉)使他愤懑不已,但同时也激发了他的灵感,鼓舞起了他的兴致。就在那一个又一个行进的脚印中,一个念头,一种计划,一种方案,在他脑海里执拗地形成了,而且比在广州时的浮影似的蓝图更清晰……

“对,我要做中国的面粉大王,让广大的同胞吃到自家产的面粉。”他这么一想,顿时感到眼前一亮。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荣德生六月二十六日回到上海后,立即去广生钱庄。荣宗敬见到弟弟自粤平安归来,自己又多了一个帮手,自然十分高兴。略坐之后,俩人谈起了事业上的事情。

荣德生直言对哥哥说:“我在粤日理税务,知道面粉入口,载明条约,为洋人食品,可以免捐税。不比其它商品都要逢关纳税,遇卡抽厘,负担太重。我觉得做面粉生意有赚头。”

荣宗敬对此深有同感。他说:“你说得对,我从日常款项中看出,购面粉的居多。”说着他让弟弟看账簿。

德生稍一过目,心里便有了底。他对哥哥进言道:“这就更说明问题了!各业均平淡,惟面粉厂增裕、阜丰反好。如此能看到小麦来源,面粉去路。粉是无捐税之货,我以为可以仿制。”

宗敬点点头:“国人温饱还是大问题,如仿做自然不外吃、穿两门为最妥。”

“粉厂一业,关系民生,倘在无锡产麦之区,建设一厂必能发达。”荣德生建议道。

荣宗敬对这一主张极表赞同,决计把广生钱庄的资金转移到实业上来。共同的“实业救国”的思想和抱负,使他们兄弟俩一拍即合。

旧历八月初十,兄弟俩人的好友朱仲甫因在广东官场失利,也回到了上海来。荣德生闻讯后即去见叙。朱仲甫是德生的老上司,他得知荣氏兄弟要创实业,很感兴趣,也有入股之意,便细问此事。荣德生把这些日子和兄长宗敬共同商量、筹划的事情向朱仲甫讲述了一遍,说:“近日正在考查制粉,闻已成之厂颇得利,觉得仿制不难。”

朱仲甫世味饱尝,宦情恬淡,正有心兴业,以顺潮流。所以他一口答应,并说他将是最大的股东。

荣德生没想到事业刚刚筹划就有一位热心的合股者,心中很是高兴。这位朱世仲甫曾是混迹于宦海中的官僚,上下左右熟人不少,日后必定会有大用场。所以他当即和朱仲甫商定分头招股。他自己先进行一番实地的调查研究,朱仲甫回苏州原籍静候佳音。

没想到各厂均森严壁垒,互相封锁。荣德生去阜丰碰壁而回,不允许他进去参观。德生心想看都不让看一下,怎能照着葫芦画瓢呢?看来即使仿做也绝非易事。兴办实业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好不容易才通过米行经理袁葆生的介绍,被允许到增裕厂参观。那一天荣德生格外细心,在参观过程中他细看勤问,想尽可能了解建厂所必需的知识,诸如资金筹措、设备采购以及面粉生产的主要过程等等。一开始还比较顺利,楼下的几间厂房都一一浏览过了,却也只看到一些皮毛。荣德生心中自然不会满足。楼上的轧粉车间轧轧作响,那里才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关键所在。他想走上去看看,被拦住。引导他参观的人告诉他说:“楼上轧粉间是不准看的。”

荣德生愣了一下,随即央求道:“能否通融一下?”

对方回答得很干脆:“不行,洋人关照过的!”

听了对方的话,荣德生望着楼上轧轧作响的车间,心里不禁有些愤愤然。他想:受制于外商终究不是办法。楼上楼下相距不过二三丈,可他要上楼看个究竟却犹如摘月亮一般可望而不可即。而挡他去路的,竟然是自己的同胞?

“我一定要把洋人挤出中国的面粉市场,让中国人再不在面粉上依赖外国人。”荣德生在回来的路上想。他抬起头,看到沿途洋人充斥其间的市景,心中的念头更坚定了。

以后荣德生又去天津、芜湖两地访问,都没有收获。只好回到上海,托在瑞生洋行供职的同乡尤葛民介绍,前去打听英、美、法各国粉机的性能、特点、价格和订购手续。但他不敢说是自己打算制粉,托词说是替别的朋友询问有关的情况。

对方答道,“大班(洋行经理)事事可做,惟粉机不甚熟。大约美机400筒10来万,半数起码,7、8万;英机与法磨合用,300包起码,不满2万。没有样本,本行大小定货皆做;如确有意,请来订购可也。”

荣德生通过调查访问,大致弄清了面粉的生产过程和粉机的性能。这使他对于自己兴办粉厂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过此事还需由宗敬兄最后定夺。广生钱庄主要由宗敬负责,这几年卓著勋劳;荣宗敬做事又历来多谋善断,他利用南粮北运大力扩展钱庄业务,盈利近万两白银。这是兴办实业必需的资金来源。荣德生在上海期间的活动都是同宗敬商量过的;待基本情况调查清楚以后,他又从无锡给荣宗敬写信作了详细的汇报:

“弟多方查勘问讯,详情一一录上,请兄过目。粉厂事如何做尚需仔细斟酌。日前面商朱世丈,彼意大机器无此财力,招股不易,且从300包入手。集股3万元,各认一半,或自出,或招来,即此定局。不知兄意如何?盼及早示下,以定今后行止。弟顿首。”

荣宗敬当机立断,函复德生允做,并决定他们各入3000元,余下在无锡熟友中招股9000元。所以荣氏兄弟两人实际投资为6000元。朱仲甫投资一半即15000元。占股最多,但清政府规定官吏不得兼营商业,故而朱不便出面负责。当时(建厂初期)他们的分工是,由朱仲甫负责向清政府立案,申请10年专利;荣宗敬在上海定购机器设备,主持广生钱庄,以钱庄盈利作为经营粉厂的后盾;荣德生到无锡勘选厂址,购买地基,并负责厂房建筑和机器安装……

无锡濒临太湖,河网密布,土地肥沃。荣德生穿着一双布鞋,东奔西走,四处查看,反复比较后,厂址最后选在西门外梁溪河畔的太保墩。共购地17亩,低田每亩地价为60元,高田每亩100元。为了保证质量,厂房委托洋行设计,并由五金业巨富周舜卿推荐施工上乘之工程队承建,于阴历二月初八(阳历三月二十七日)破土动工。粉厂定名为“保兴”。

正是初春的时节。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开工的那一天,荣德生站在太保墩上,心潮如梁溪河水一样起伏不平。他想起了祖父(荣锡畴)当年就是在梁溪河上以摆渡为生,如今他作为荣氏的后代,将要在这块土地上竖立起一座崭新的工厂来。祖父的希望,父亲的期望,终于要在他们兄弟二人的手上成为现实。他仿佛看到祖父面带赞许的微笑摆着渡船向他摇来,他仿佛听到了父亲在给他说“惟冀儿辈善成吾志”。

荣德生想着父亲的话,全身的血液往头上涌,他感觉到,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兴荣家事业的担子,更肩负起了荣家子孙担负为祖国与洋人争夺面粉市场的重担。是的,他的创业像对亲爱的祖国的爱。他不会让可爱的祖国失望的,他一定能创出一片天地。

2.欺骗顾客就得罪上帝——不粗制滥造,不作伪假冒

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诚信”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是超越金钱的友情,是了解是欣赏,是覆水,具有不可逆转性。荣氏兄弟用他们人人叫好的“言必信、言必果”的诚信,换来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诚心经商,是荣氏兄弟经商的秘笈,他们诚心地对待朋友,诚心地对待合营者,诚心地对待每一位顾客。他们付出的诚心终有回报,在他们经商途中,有很多人让他们的诚信所打动,给予他们最诚挚的信任。他们的诚心让他们赢来了成功的事业,使他们在生意场上名利双收。

荣氏兄弟能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从两手空空的钱庄学徒起步,创下千万元基业,脱颖成为近代中国实业界首屈一指的巨头,是与他们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勇于搏击、诚信待人密不可分的。他们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困厄挫折相交迭,但他们善于把握机遇,诚心对待合伙者及顾客,表现出相当高超的经营胆略和经营艺术,锤炼出诚信与机巧相结合的经营风格。

谈到经营时,荣德生曾经说过:“方之圣贤,其言行不外《大学》这‘明德’,《中庸》之‘明诚’,正心修身,终至国治丽天下平。吾辈办事业亦犹是也,必先真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1939年,为庆贺荣宗敬夫妇六十寿辰,荣德生发起征文,在总结兄长和自己的经营思想时,他特别强调的一点也是:“必诚必信,以笃谨蜚声商界”。

所谓真心诚意,实事求是,落实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就是要“尽忠实之心力,作忠实之事业”。荣氏企业一向把提高产品质量、创出优质名牌、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点。“兵船”牌面粉,“人钟”牌棉纱,连续多年被列为上海交易所的代表规格品,大宗产品行销国内各地和海外市场,声誉卓著,就是真心诚意经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