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管理越简单越好
人常说,大道至简。复杂的东西永远不具备普遍性、真理性。大道理都是在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境界后,用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句子概括出来的常识性的东西。
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说:“管理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它回报丰厚,影响巨大,但却严重缺乏常识。”常识是人类所共有的智慧,是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真理。
简单的概念也往往是最通俗、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但是人们常常并不相信这种质朴的简单,认为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复杂的答案。
某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3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使地球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灭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陷入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推出之后,因为高额的奖金,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从这个小故事当中我们悟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事物的本质往往是非常简单的,只是人们总是把它们复杂化罢了。
读书时,需要把厚书读薄,然后再读厚。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还原简单。管理者要达到更高境界,就必须善于让“领导”和“管理”化繁杂为简单。管理的目的也就在于让一切变得简单。复杂的管理只会害死企业。
一位富足的农夫,在努力了大半生后,终于实现了他最大的理想,拥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牧场。
牧场开张后不久,友人纷纷前来祝贺,同时也分享牧场特有的景色。闲聊间,有人问及牧场主是否已为牧场取好了名字,牧场主得意地答道:“说到名字可就有意思了,我的大儿子建议用他的名字‘杰瑞斯’,我的小女儿坚持用她的名字‘吉莲娜’,我太太则认为在这里生活十分快乐,想取名叫‘快乐’牧场,而这是我一生的梦想成果,我想取名叫‘梦想’。最后我们一致达成协议,将牧场取名为‘杰瑞斯吉莲娜快乐梦想牧场’。”
访客又问:“名字的确不错,但怎么在你牧场上没看到饲养的牲畜呢?”主人答道:“喔,以前是有的,只是那些牛和马因为受不了在它们身上烙那么长的名字,结果全给烙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复杂的名字是会害死牛啊、马啊的。以此类推,复杂的事情也有可能是会害死人的,复杂的管理也有可能是会害死企业的。
清华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主张“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管理”。去除管理并非不要管理,不要管理制度,而是让员工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管理制度不会成为员工精神上的限制和束缚。
做最高明的领导,让部下感觉不到你的存在,无论你是在企业还是不在企业,员工都能积极、主动、自发地工作,以最少的人力、最小的消耗、最省的时间、最短的流程、最简的动作来完成最大的工作量,这就是管理者所追求的效果,更是企业员工所渴望的!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我看来,在管理上也有这样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级管理者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得要领。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部分的管理者都处在这个阶段,他们认为管理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所有的事物不能再简单地看待,必须用更多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过不断地探索和验证,他们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一下就能抓住管理的要害,让管理重回简单。
这种“去除管理”和“第三重境界”就是“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可能对很多事情都不知道如何去做,这不意味着你要去做很多事情。你需要做的就是记住一句话:管理越简单越好,然后根据简单管理的要求挑选和培养最优秀的人才,授权给合适的人,给他们提供支持和保障,经常指点一下方向和重点,并开创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环境。你的工作仅此而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管理成功的彼岸,才能实现预期中的简单,高效的简单。
(第二节)认清时间管理误区,才能有效管理时间
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地运用时间。时间管理的目的除了要决定你该做些什么事情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时间管理不是完全的掌控,而是降低变动性。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事先的规划,做一种提醒与指引。
“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一天24个小时”。对这种平等拥有的时间,如何才能确实有效地利用呢?这就是管理时间的基本课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毫无目的地看电视或阅读杂志,总觉得无意义,但仍继续看下去,就连广告也全看了,直到夜深,变得身心疲劳,才抱着棉被入睡,但是,第二天又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重复做这样的事,或是几个小时,或是瞬间,但事后回想起来,感觉非常空虚。
时间的死亡——事实上就是这个时候。这不单是比喻,时间真的也有生命,时间的死亡也不是不可思议的。在管理者的人生当中,让时间流失、死亡的状况时有发生。因为时间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人们无从察觉,而唯有想到的时候,才深感可怕。
丧失的时间是无法挽回的。管理者必须避免落入各种时间管理的陷阱。在做好这项工作之前,管理者必须先认明自己将会遇到哪些时间管理的陷阱。
陷阱之一:工作安排分清主次查尔斯·史瓦在半世纪前担任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期间,曾经向管理顾问李爱菲提出这样一个不寻常的挑战:“请告诉我如何能在办公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我将支付给你合理的顾问费。”李爱菲于是递了一张纸给他,并向他说:“写下你明天必须做的最重要的各项工作,并按重要性的次序加以编排。明早当你走进办公室后,先从最重要的那一项工作做起,并持续地做下去,直到完成该项工作为止。重新检查你的办事次序,然后着手进行第二项重要的工作。倘若任何一项着手进行的工作花掉你整天的时间,也不用担心。只要手中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则坚持做下去。将上述的一切变成你每一个工作日里的习惯。当这个建议对你生效时,把它提供给你的部属采用。这个建议试验时间的长短,由你来定。试验成功后,请将你认为这个建议所值的金钱数额,用支票寄给我。”
数星期后,史瓦寄了一张面额2.5万美元的支票给李爱菲,并附言感谢。
这件逸事给日理万机的管理者所带来的启示便是:应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以避免徒劳无功。
陷阱之二:不拒绝他人当一个管理者应该学会拒绝他人。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帮忙请求,或者无聊的应酬,管理者应该学会说“不”,因为这些事都将占用管理者大量的时间。
譬如在某一个极度繁忙的下午,某一女职员突然要求告假两小时回家,因为家具店将送一批家具到女职员家里,她必须回家开门并点收。面对着这种情况,一般无经验的管理者通常会采取下面两种对策之一:第一,断然拒绝这种不合时宜的要求,而不理会她的感受;第二,因担心触怒她,或是想充好人而勉强接受她的要求。
以上的对策都是不妥的,因为前者将引起主管与部属的摩擦并降低部属的士气,后者将显着地妨碍工作的进度。倘若管理者客观地权衡当时的情况,大概都会同意管理者在那个时候不应准假。但是,管理者应如何拒绝准假才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或使不良后果减至最小呢?有一种颇值得效法的说辞为:“我了解,当贵重的物品运到而无人在家开门,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因此,只要有可能,我很愿意准假而让你回家。但问题是,我必须在明日之前交货。倘若我无法按约定的时间交货,将丧失一位大主顾。你是我的得力助手。不过,我倒有个建议。你何不打电话给家具店,请他们明天下午再送出家具?到那时我已交了货,你也有足够的时间回家处理私事了。”
当然,以上的答复可能仍然难以令该部属感到完全满意,但是她的主管至少已采用了最好的方式处理这件事。
此种方式具有下列5个好处:第一,他郑重其事地考虑她的要求,而非不假思索地一笔抹杀。第二,他向她表示,他了解家具的运送对她是多么的重要。第三,他耐心地向她解释,何以不准她告假。第四,他令她知道,她是一位得力的助手,这有助于提高她的士气。第五,他为她提供了解决家具运送问题的其他可行途径。
陷阱之三:习惯性拖延在阐述这一问题之前,我们试举一例予以说明。
某天清晨,张三于上班途中,信誓旦旦地下定决心,一到办公室即着手草拟下半年的部门预算。他很准时地于9点整走进办公室,但他并不立刻从事预算的草拟工作,因为他突然想到不如先将办公桌以及办公室整理一下,以便在进行重要的工作之前为自己提供一个干净与舒适的环境。他总共花了30分钟的时间,才使办公环境变得有条不紊。他面露得意神色随手点了一支香烟,稍作休息。此时,他无意中发现报纸上的彩色图片十分吸引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拿起报纸来。等他把报纸放回报架,已经10点钟了。这时他略感不自在,因为1小时已经过去了。不过,报纸毕竟是精神食粮,也是沟通媒体,身为企业的部门主管怎能不看报,何况上午不看报,下午或晚上则非补看不可。这样一想,他才稍觉心安。于是他正襟危坐地准备埋头工作。就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响了,那是一位顾客的投诉电话。他连解释带赔罪地花了20分钟的时间才说服对方平息怨气。挂上了电话,他去了洗手间。在回办公室途中,他闻到咖啡的香味。原来另一部门的同事正在享受“上午茶”,他们邀他加入。他心里想,预算的草拟是一件颇费心思的工作,若无清醒的头脑则难以胜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应邀加入,就在那儿言不由衷地聊了一阵。回到办公室后,他果然感到神采奕奕,满以为可以开始致力于工作了。
可是,一看表,已经10点45分!距离11点的部门联席会议只剩下15分钟。他想:“反正这么短的时间内也办不了什么事,不如干脆把草拟预算的工作留待明天算了。”
许多管理者都因无法免于张三那样的拖延恶习,以致到头来荒废了很多事情。
陷阱之四:事必躬亲管理的实质其实是通过他人将事情办妥。可是,许多管理者却常常试图事必躬亲,这实在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毕竟,管理者的时间是有限的。他应集中大量的时间处理一些重要的事务,而将其余琐碎的事务交托给下属处理。若他事无巨细皆亲躬而为,则不但琐碎的事务将占用他的许多时间,致使重要事务也无法做好,而且这将剥夺部属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事必躬亲”就成为管理者的一个严重的时间陷阱。跨越这种陷阱的唯一途径便是“授权”。
(第三节)用学习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学习型的公司。”壳牌石油公司企划总监德格认为:“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平安总裁马明哲曾经说过:“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说这话的时候,正值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当时国内的金融保险业人心惶惶,马明哲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描述给艰难奋进中的平安员工以极大的鼓舞,同时也道出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的道理。
俗话说,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无从增长知识,提高才干。学习能力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美国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曾提出了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说法,认为管理者有三大能力: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果说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分析能力是管理者技能大厦的三大支柱,那么支撑这三大支柱的就是学习能力。
学习没有止境,提高也没有止境。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管理者学习提高的过程。
管理者要具备高效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学习能力是管理者和企业成长的核心能力,尤其是对于后来者的中国管理者而言更是这样。
对于管理者,学习包括培养思考和沟通的技能,反思个人的价值观及调整个人的行为,学习如何倾听和理解他人等一切利于实现领导及管理职能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管理者还要在组织中创造学习的氛围,让组织中的每位成员都爆发出最大的潜能。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就是学习。为什么?因为孔子当老师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管理者,而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力。
关于管理者的能力,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说法,出自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他说管理者有三大能力,分为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但是,他没有说清楚这三大能力怎么来。
其实,技术能力和概念能力主要靠学习,而人际能力尽管有很大的天生的成分,也有后天可以学习、提高的地方。事实上管理者的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
在大多数人眼里,成为管理者意味着拥有了荣誉和成就,而作为管理者更多的是要承担责任和使命,这些责任和使命要求管理者必须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只有这样,管理者在做决策时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此外,管理者在学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习没有捷径,但是有技巧。一个善于学习的管理者不仅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还需要掌握一些学习技巧。例如,制订适合的学习计划,结合工作的紧张程度制定学习量,善于将所学的知识不断重新排列、重新组合得到更多的启发,等等。
其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从工作至今,一直坚持在晚上阅读2个小时的习惯,从最新的财经报纸杂志到新近流行的经营管理、人文学术专着,都是我在结束一天紧张的工作后认真阅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