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11559800000027

第27章 新闻述评的写作(3)

六、新闻述评的立论应具备哪些基本要求

一篇成功的新闻述评作品,就其立论而言,理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前瞻性、新颖性、准确性和针砭性。

1.前瞻性

立论的前瞻性指的是能及时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地去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换句话说,前瞻性要求立论具有一定的洞察力、敏锐度和预见性。

2.新颖性

从读者的认识规律和阅读心理而言,总是最烦这样的评论文章:满篇人云亦云,车轱辘话,没有一点新鲜的见解和材料。所以,新闻述评的佳作,不仅立论要具有明确的针砭性,而且要力求立论的新颖性,阅后能给予人们以新的养料、新的收获和启迪,而这也正是为文的难点所在。

3.准确性

立论的求新理应以准确为前提。这是立论的又一基本要求。立论违背了准确性,其后果必然是失去人们的信赖,甚至直接导致人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

立论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论点的准确,包括概念、论断、提法和分寸的准确。

二是论据和引语的准确。

三是完整、准确地阐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四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当强调更新观念时,对提出的新观念务必要想一想,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否遵守政策法律,是否尊重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

4.针砭性

选题立论是否具有针砭性是衡量一篇新闻述评作品能否产生社会效应,能否促进事物发展的一项首要标准。所谓针砭性,就是能够正视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思想,运用批评或正面引导的方式对症下药,积极引导,以促使矛盾转化,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七、新闻述评语言的特点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工具。同时语言也是思想和思维的载体。其实,无论是直观思维还是抽象思维,抑或是描情状物的发散思维,大凡思维的结果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和表达。人们的生存空间充塞着大量的信息,视觉和听觉里或者是图形、图像,或者是语言文字,大部分时间视听的也是和自己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信息。以报刊为主的新闻述评,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因而,在语言表达上比较灵活,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任何事实都有它的特殊性和质的规定性,新闻述评的语言同样如此,它具有以下特点。

1.准确

新闻述评要做到以理服人,必须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

而准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又要借助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表述不准确,出现漏洞,甚至前后矛盾,就形不成明确的概念,从而必然影响恰当的判断,影响正确的推理。新闻述评的语句须是经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文稿的语句表达,应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贴切地表达出文稿所蕴涵的思想。可见,语言与概念、判断和推理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的。因此,准确是评论语言的第一个要求。在评论写作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每一句话的判断,每一个概念,甚至一个关联词语的运用,都必须力求准确、恰当,有分寸感,决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2.简练

新闻述评是抽象思维(不排斥适当的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它在就“事”论“理”时,尽管也需要引述事实、描写形象,但无论是“事”的引述,还是形象的穿插,都是为了从中析“理”。因此,叙述要力求简练,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了议论而叙述。当然,在惜墨如金、讲究简练的同时,为描摹物态或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也可适当地用繁笔,但切忌冗长。1962年毛泽东同志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项羽和刘邦争天下的故事,说明独断专行、听不得不同意见终归要失败时,只用了简明扼要的几句话,这同《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记述项、刘故事的方法就不一样,是采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当概括不概括,大量使用记叙、描写的语言,评论文就将变成记叙文了。要使语言通俗易懂,首要的是尽量做到口语化。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避免使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形式,另外,不要为了节省篇幅把不应该省的字也省掉了。

3.严肃与生动

真理是科学的结晶,阐述真理必须严肃,用语必须质朴、庄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质朴并不排斥优美,庄重也并不拒绝活泼。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辞达而理举”。为了传播真理使人“敬而爱之”,“信而悦之”,评论也要讲究“语言美”,要求文采飘逸、生动形象,每句话、每个词都要反复斟酌、精心写作。但是,有一些新闻述评工作者却把评论的严肃性和生动性对立起来看,他们笔下的评论往往毫无趣味可言。

(第三节)常见新闻述评类型的写作

一、社论

1.社论的含义

社论,是报纸的旗帜,体现报纸的方向,是大型、重型的评论武器。它就现实中某一个阶段或时期的重大问题,代表报纸编辑部发言,集中反映一定阶段和社会政治集团对当前重大问题和事件的立场、观点、主张,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

撰写社论,是一项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反复修改、推敲,精益求精。

根据社论的内容,可将其分为解释性社论、问题性社论、驳论性社论、纪念性社论、外交礼节性社论五类。

2.社论的写作要求

因为各种类型的社论内容各有不同,格局也不一样,现就比较普遍使用的问题性社论为例,介绍一下其写作要求。

(1)概述提出问题的背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提出问题,即问题的背景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把握主体部分。在主体部分中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及如何解决问题,讲措施、讲办法。这部分要理论联系实际,把问题论述透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表示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3.社论写作范例

“一国两制”实践的又一成功范例

——祝贺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

新华网北京2009年12月20日电2009年12月20日,这个时刻属于祖国的澳门。

十年前的今天,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年之后,时间将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写成繁荣稳定的澳门现实。回归十年,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指引下,澳门实力增强,活力迸发。这是继香港回归之后,“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的又一成功范例,是祖国和平统一征程上的又一里程碑。

澳门回归祖国十年,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10年。回归祖国后的澳门,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继续保持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多元特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制民主按照基本法的规定稳步发展,广大澳门同胞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澳门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跃居亚洲前列;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对外交往更加活跃,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今日澳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安定,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生命力,澳门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澳门。

澳门回归祖国十年,是澳门与祖国内地同进步、共发展的10年。回归祖国后的澳门,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一方面,澳门同胞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澳门管理和建设,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国家发展贡献良多,也分享着祖国的尊严和荣耀。另一方面,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澳门发展,坚定地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积极实施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开放内地居民赴澳门个人游,促进粤港澳合作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批准港珠澳大桥建设和横琴岛开发规划,等等。这一切,为澳门长远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更大空间。事实证明,澳门前进的脚步,离不开祖国温暖有力的扶持,伟大祖国始终是澳门的坚强后盾。

澳门回归祖国十年,书写历史华章,也留下重要启示。这十年,澳门用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这十年,澳门同胞与内地人民在日益紧密的联系中认识到,“一国两制”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于它融汇了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爱国爱澳的理念认同、风雨同舟的精神力量,它是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正确方针。

面向未来,澳门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祖国的怀抱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中,澳门找准了自己的角色,找到了在世界的位置。我们坚信,有伟大祖国日益昌盛提供强大支持,有澳门同胞秉持爱国爱澳精神不懈奋斗,澳门一定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谱写新的光辉篇章。

二、评论员文章

1.评论员文章的含义

评论员文章,是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中,以“本报(本台)评论员”为署名的一种评论,它不是完全代表编辑部,也不完全是个人发议论,是一种半官半民、以官方代表为主的身份所发的评论。

2.评论员文章的写作要求

评论员文章要求发表评论必须客观,不带有个人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针对问题、事件褒贬有加、立场鲜明。

3.评论员文章写作范例

和谐城市需要文化滋养

人民日报2009年6月7日电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探讨也逐步走向深入。透过世博会这个窗口,人们的目光越过日新月异的建筑形态,聚焦于城市的内在品质,寻求和谐城市之道。

和谐城市需要文化的滋养。

自人类有城市以来,无论其怎样变化、更新,都离不开自己一脉相承的历史和文化。它穿越时空,不断丰富、积淀,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根基。那些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总是显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从民主城邦雅典到人文之城威尼斯;从时尚之都巴黎到名刹环绕的奈良,独特的文化精神令城市历经千年,依然灿烂。人们看到,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才会有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形成什么样的产业结构,结出什么样的经济之果,形成什么样的城市社会。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犹如取之不竭的智慧宝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历经2200多年仍经久不衰、持续发展,不仅在于其科学选址和合理建构,还在于它深刻的文化动因。在这一传奇水利工程背后,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之道,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科学精神,以及“以人为本”人文理念的充分体现,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传承和创新运用,使得一个水利工程不仅滋润了一方土地,更滋润了社会科学精神。

文化的滋养让城市注满爱与关怀,正如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内那些生动案例。从西班牙马德里公共廉租屋的创新实践,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天津市华明示范小城镇;从基于社区居民参与地方管治的巴西阿雷格里港案例,到以促进社会融合为方向的深圳城中村大芬村的再生故事。那些来自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给城市的前行者们以创新的勇气和探索的力量,促进城市的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致用,文化致远——在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城市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核心力量。它具有巨大的经济容量和社会功能,提升着城市竞争力,孕育着城市未来。无数历史证明,地震、洪水或是战火可以毁灭一个城市的肌体,却扼杀不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只要从特有的文化开始,城市不仅可以迅速重建,而且能超越自己,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辉。

历史也同样证明,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不是竞相争锋的摩天大楼取代郁郁葱葱的森林,不是宽阔道路上拥挤的汽车淹没安静的街巷、清新的空气。

现代城市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向着新文明阶梯进发的现代城市,当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望者——这是任何一个致力于未来的城市管理者必须的意识觉醒。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可以是历史建筑、文物等有形文化资产的保护,也可以是地方方言、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它既需要政府的热情,也离不开民间的力量。而无论何种文化传承,创新必须贯穿其中。只有不断积累、创新,与时俱进,历史文化才显现其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力。

数千年人类历史,创造出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不同形态、不同地域文化的积累、渗透与传承创新,又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演进——从正在举行的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城市文明的足迹。这足迹激发我们思考,激励我们前行。

三、短评

1.短评的含义

短评,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揭示其本质意义的新闻文体,常常是配合新闻报道同时发表。

2.短评的特点

短评的特点可概括为:短小精悍,新鲜独到,生动灵活,重在分析。

(1)短小精悍。短评应该短小精悍,这首先体现在篇幅的短小上,一般来说,短评的字数多在500字左右。短评的短小精悍还体现在评析内容的具体、立论角度的集中、结构的简约和文字的精练上。短评不是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缩写形式,它抓住新闻报道或所评析事物的某一点进行议论,力求行文精粹,不蔓不枝。

(2)新鲜独特。短评的“新”,首先表现在选题更新鲜、及时,抓住最具时效性的新闻报道或新鲜事实作出分析和评价;其次表现在立论角度的新颖和观点的独到上,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事物,作出与众不同的分析并得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和结论;此外还表现在引入新的论据,采用新的表述方式,使评论给人以新的信息和新的启迪,等等。

(3)生动灵活。首先,短评的分析说理应该生动引人,议论丰盛,运用多种议论手法使文章富有生气;其次,短评的结构方式应灵活多样,依据不同的评析对象变换文章开头、结尾与谋篇布局;最后,短评的语言文字也应生动活泼,使文章在言之有物的同时短而有趣。